摘要:人們對客觀事物都可作含糊的描述,有時甚至只有使用含糊陳述才能使話語得體、合適。所以,語用含糊在語用上具有積極的意義。本文重點探討含糊語言在公共媒體語言中的使用現象以及公共媒體語言使用含糊陳述的目的、動機與制約性。
關鍵詞:公共媒體;含糊陳述;目的;動機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5-0025-03
一、引 言
公共媒體是一個國家、社會進行大眾傳播的重要媒介手段,對于社會而言,它是社會溝通的中介,它使人與人之間間接的交往更加密切,溝通更加頻繁,相互了解增加,從而使社會成員的心理更趨接近,行為更趨一致,群體感和社會感更強。媒體還引導輿論、監督社會,使社會更為協調。它傳播新聞,引導人們的意向和態度,促進社會生活方式的轉變。由此看來,公共媒體語言對社會的影響力是巨大的,是任何符號無法取而代之的。
隨著大眾傳播的迅猛發展,公共媒體語言也得到廣大學者的關注,人們對媒體語言的研究也在不斷的深入和拓展。我們研究媒體語言應該多角度的進行,從語言學、新聞學、大眾傳播學、社會學、信息學、符號學、文化學、心理學等角度進行跨學科的研究,從而展現公共媒體語言各個層面的特點和規律,更好地掌握媒體語言的應用。[1]
二、公共媒體語言的特點及藝術特色
語言是一個自給自足、充滿活力的生態系統,基礎建構是聲學物理現象層面的聲波,上層結構是生理層面的語音,然后上升到詞素音位層面,在它上面是形態層面,然后是復雜的、相當程度上潛意識的型式(pattern)層,再往上面是我們還了解得不夠的語言文化機制。這個生態系統不是一個垂直的線性結構,在每個層面都有機地鋪設著意義、情感和精神,使它成為一個生命力旺盛的生態多維系統,成為一座幻妙無窮、充滿“金色之光”的語言王國。
語言文化學認為,語言至少有四大功能:溝通功能、思維功能、文化民族圖騰功能。我們認為,大眾傳播語言的功能除此之外,至少還包括送達功能和創造功能。送達功能主要活躍于信息、含義和文化的傳達層面,創造功能主要活躍于意象、情感和美感創造的表情層面。媒體傳播的信息及其內涵是指狹義的信息和與之緊密相關的含義和評論。信息及其含義在受眾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然而,媒體輸送文化的最大共性和優勢在于集中、迅速、范圍廣、易于受眾接受,不同的媒體因其所憑借的工具和載體不同,其語言也就表現出不同的風格和特點,比如報刊語言一般比較嚴謹;廣播語言講究發音吐字的標準、規范,并帶有表達主體的主體性感受、情感以及想象,文化的傳播載體已經不止是傳播的內容,還包括語聲這種表現形式涵蓋的文化模型。電視語言聲畫一體、比較活潑、網絡媒體語言追求新異,行文相對比較自由;廣告語言因受時空的制約往往更講究言簡意賅、高度凝練。但這些媒體傳輸文化的方式富于動感和變化,充滿視覺的感性和具體,最大的特點是集視聽于一身,刺激受眾感官的渠道比較豐富。
不同傳播介質的媒體功能差異是微乎其微的,它們都具備有語言創造功能和送達功能。語言創造功能的最大價值在于生發豐富精致的意象、靈動深刻的情感以及自然和諧的美感。意象、情感和美感三者構成一個復雜的文化和美學結構。媒體語言的創造功能能夠實現語言表情和達意的兩種目標。媒體傳播的創造功能是附著于送達功能的,同時賦予送達功能強化效果、增加文化內涵、增強美學功能的效果。[2]
三、公共媒體語言使用含糊陳述的目的與動機
公共媒體語言向人們提供有關社會各種動態、政治、經濟改革、最新科技成果以及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各種事件,同時還可以發揮輿論工具和導向的作用,所以,媒體語言要求的是準確、真實,從邏輯學的角度說,就是概念明確、判斷準確、推理合理。從語義學的角度說,就是表意明確,不產生歧義。[3]要求語言必須最大限度地同客觀事實一致,不能虛假妄說、含混不清。
含混不清和準確看似是一對矛盾的對立體,然而,從唯物辨證統一的觀點來看,有準確就有含糊,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統一的。含糊語言的功用在于使語言單位具有選擇性,使自然語言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它廣泛地存在于自然語言中。因為媒體語言也屬自然語言。作為人類社會生活的一種表達手段,媒體語言亦有自己的語言要素和語法規則,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言說”世界,“言說”則必有模糊,“言說”的過程就是模糊的過程,因為就客觀對象而言,“言說”某一層面,必以犧牲其它層面為前提,不可能面面俱到,就主觀表達而言,任何表達方式的選擇都是以放棄其它方式為表達前提,只能是一種線性的前進。
“確定”與“不確定”在邏輯——語義學中是用來給符號和語義對象范圍定值的(value),但在自然語言中無法對自然語言定值。因為自然語言具有冗余性(redundancy),只能定范圍,定值則留有余地。換句話說,自然語言往往要用含糊概念來表達命題。含糊在語用上具有積極的意義。人們對客觀命題都可作含糊的表述,有時甚至只有使用含糊表述才能使話語得體、合適。公共媒體語言也屬自然語言,而公共媒體相互作用不得不避免威脅行動(FTA)與實施面子威脅行動,所以,媒體語言也必須使用含糊陳述,力求使自己的語言更加合適、得體,更加具有誠信度和公信力。簡潔、準確是媒體語言的基本要求,更是媒體新聞語言報道的不可或缺的前提標準之一。[4]然而,在實踐中,由于客觀事物不間斷的矛盾運動,不同事物之間的交叉性、包容性以及人們認識事物的循序漸進的客觀規律,事物與事物之間存在著邊界不同的過渡狀態。因此,僅僅靠精確數字的方法描述復雜的自然界和社會是絕對不可能的。數字產生精確,然而對大多數受眾來說,數字往往是枯燥的。如果將冰冷僵硬的數字通過恰當的含糊詞語轉化為生動具體的形象,則其表達效果要比看似精確的數字更加清晰明朗,媒體語言也會更加生動豐滿。[4]美國合眾社曾有一篇電訊,在描寫穆鐵柱的形象時,記者這樣寫道:“當穆鐵柱在東京新建的大谷飯店的前廳里散步時,一位美國旅客嚇了一跳:“呵!他是干什么的?是誰的保鏢嗎?”記者用“保鏢”這種形象的比喻,使穆鐵柱高大的形象躍然紙上。如果把這句話寫成“他身高××米,腰圍××厘米,體重××千克”,則這篇新聞報道就會索然無味。媒體語言中的含糊現象是屢見不鮮的。
然而,媒體含糊語言使用得當并不會降低語言的準確性,反而使媒體要表達的意思更符合事實、更準確地反映媒體傳播的主旨和意圖。公共媒體語言使用含糊陳述目的和動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一)維護語言的高度概括和簡明、突出主要信息
由于萬事萬物的復雜性,所以,媒體在對社會中復雜事物和情況進行描寫時,不可能或沒必要把具體細節和詳情都精確的表達出來,那么就只需要概括性的向受眾交代背景和情節。
例1:Despite its success, so far, the Reagan administration has done little to unite Americans around a coherent approach to the rest of the work.[5]
另外,為了盡可能突出有重要價值的主要信息,避免篇幅過于冗長,媒體也會使用含糊語言,因為受眾的閱讀和欣賞時間有限,如果一篇作品盡管具備各種細節,十分詳細準確,但過長的內容會使受眾產生畏懼或厭倦的心理。
例2:他從二十多歲時開始寫劇本為終生職業,蓋出于個人愛好,而后來由于種種客觀原因不能照自己的意愿寫自己的文章了。[6]
文中的“種種客觀原因”就是運用含糊詞匯來避免不必要的冗余信息,而突出和強調主要信息“不能照自己的意愿寫自己的文章了”。
這樣,既達到了傳遞信息的目的,又迎合了受眾的心理。
(二)在特定的情況下保持語言的準確和真實性
通常,媒體語言要求力求準確,不能含糊其詞,這樣才能保證新聞的準確、真實。但在特定情況下,使用過于準確的語言反而會使語言失真,如果使用一些內涵、外延難以明確確定的含糊語言,會在含糊中求得準確。
例3:以前,過了正月似乎民工潮高潮到來,可是現在,每年似乎都在提前……
在沒有進行精確數字統計之前,這樣的有彈性的含糊語言使論斷更留有余地,更準確可信。
(三)具體詳情缺乏時提供恰到好處的信息
由于許多特殊原因或事件的突發性,媒體無法獲得十分詳盡的信息或根本得不到具體信息時,如果等到把細節搞清楚的話,已經事過境遷了。由于含糊語言的靈活性和簡便性,有經驗的記者會使用含糊語言巧妙的進行報道,那么,提供的信息不至于讓受眾不明白,也不至于過多,且恰到好處。
例4:一則題為《中國公民赴俄切記提防光頭黨》的消息導語是這樣的:“據介紹,這一段時間中國大使館連續接到數起針對中國公民的投案”。[7]
含糊語言“連續接到數起”使受眾能很快了解有這樣的事件發生,而且媒體運用的語言也達到了警示受眾的目的,以至于受眾在俄期間會格外小心注意。
(四)出于保密、保護隱私及自我保護目的
對政治、外交、科技、經濟等當涉及國家機密、保護被報道方的隱私與名譽時,媒體會策略性地使用含糊語言而不透露詳情。因為媒體語言如果不準確會很容易惹上官司,因此在涉及保密、隱私、名譽權等問題上,出于自我保護的目的媒體會常常使用含糊陳述,因為只有使用含糊語言才能避免由于不完善或不確定而遭到受眾的指責,以至于不會出現失誤。例如:在1981年9月,北京一家報紙以科普形式公布了中國用一枚火箭成功發射三顆衛星的消息,媒體用詳盡的數據資料及示意圖致使國外對該技術一目了然,對于科技動態的報道必須十分謹慎,在介紹關鍵技術部位與核心設計時,如果媒體采用含糊語言的話,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失誤。因為含糊語言具有不確定性,表達很靈活,能擴大語言內涵,承載豐富的信息。
(五)含糊修辭格使語言風趣、幽默、增加美感
模糊修辭手法,如比喻,雙關,比擬,移就,粘連等,往往能化抽象為生動,使語言凝練別致。含糊語言能以其撲朔迷離的特點調動人們的想象力。
例5:“The westernly gales that have battered Europe's shores this month blew in a welcome dove on January 16th, in the shape of President Reagan's speech calling for a “better working relationship” with the Soviet Union.”
例6:“《探求真理的人——著名經濟學家孫治方同志的事跡》一文寫道:在攀登真理山峰的路上,腳下多是懸崖峭壁,頭上常是惡風險雨!……有些人則變成了打人,絆腳的石頭。只有不畏艱險,忍辱負重,經受得起重重嚴峻考驗的人,才稱得起真正的強者,真正忠于共產主義的戰士。
例7:香港《大公報》有一標題:蘇命越南:勒緊褲帶!越南電答:褲帶吃緊。[4]
“in a welcome dove,懸崖峭壁,絆腳的石頭,勒緊褲帶,”等含糊修辭語言使形象生動、風趣。給整個語篇增添了文學色彩,其表現力更加豐富。
(六)有利于引發受眾的視聽注意和對事件的探知欲
從心理角度上講,受眾在欣賞媒體語言時,并不是對所有的內容都十分注意,是帶有隨機性或選擇性的,如果媒體適當的采用含糊語言,在一定程度上會刺激受眾的視覺和聽覺進而激發他們對媒體報道的注意或提高他們的興趣。在系列記實專題片《中華之劍》中有一組描述緝毒隊員一起奔跑捉拿毒梟的鏡頭。這一鏡頭晃動厲害,畫面中甚至失去了主體,人們看不清罪犯怎樣被擊斃,也看不清緝毒隊員怎樣中彈,只看到有人倒在地上,可以說這樣一種視像描述是極度模糊的,但正是因為這組模糊鏡頭的使用增強了受眾收看節目的欲望和興趣。又如許多媒體新聞標題中就經常使用含糊語言,目的是使其更加引人注目,吸引受眾的注意和關注。
例8:Women Still Earn Much Less (21st Century, April 26-May 2,1995)
Why Some Stay? (Time, Sept,5 )
Almost Halfway Home (Time, Feb, 21,1994)[8]
“much less, some, almost”這樣的含糊詞語能使受眾自覺地繼續瀏覽和閱讀下面的具體內容,根據文中提供的線索,了解這些含糊標題后的準確和具體內容。因為,在很多情況下,人們并不滿足于這些含糊的概念和推理,他們還會從語境中獲取更加明確的內涵。
四、公共媒體語言使用含糊陳述的制約性
含糊語言在新聞寫作中有其不可忽視的作用,但媒體也不能隨心所欲,毫無制約的使用含糊陳述。媒體使用含糊陳述受許多因素的制約,具體表現如下幾個方面。
(一)要遵循媒體新聞語言的準確、簡潔明快、具體形象、通俗易懂等基本準則
作為一種媒介語言,媒體應充分地反映客觀事實,不能一味的為追求形式的新穎而過多的使用含糊語言,媒體應發揮其輿論導向的主要目的,應定位于發揮其敘事功能,還原真實事件。
例9:根據計算,今日凌晨葛洲壩的流量達到了七萬二千秒立方米,大大超過了1954年的特大洪水六萬六千八百秒立方米,這是宜昌自1870年以來的110年間最大一次洪水。[8]這段再現葛洲壩洪水的報道中精確語言和含糊語言使用恰當、準確,該讓受眾了解到具體數字時,媒體采用了精確語言,而沒有含糊其詞,做到了具體形象、通俗易懂。
(二)含糊恰切,但不能晦澀
在具體語言環境下,媒體使用的含糊語言應同其所想表達的思想感情一致,詞義的規定性和表達的準確性應相互吻合,含糊用詞應該貼切、恰當,否則就會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所以媒體在語言使用中不要故弄玄虛或匪夷所思,避免使用含義費解的含糊語言。
例10:富家子弟不會因為自己的衣飾富貴而傲視他人,出生清貧的學生也不會因穿著寒素而產生自卑感。[9]
例11:這兩間房子面積不大,居此室的客人要經過樓道才能到浴間去,很不方便。羅斯福總統竟然如此湫隘,出乎我們的意料。[9]
“寒素”和“湫隘”的使用令人覺得媒體有點追求華麗,晦澀難解。
(三)受新聞主旨和具體語境的制約
媒體運用含糊陳述的目的是為了提高語言表達的效果。然而,最佳表達效果應受制于新聞的思想內容,媒體語言的使用應直接或間接地以服從主旨內容為先決條件,因此,含糊語言的使用也受制于主旨內容。
另外,媒體語言交際和一般言語交際一樣,都是在特定的社會環境、場合和特定的對象之間進行的,所以,媒體含糊語言受到社會環境、風俗民情、言語場交際對象等客觀因素的制約,還受到交際個體的思想、性格、文化素養、生活經驗等環境因素的制約,如果一味地去使用含糊語言,而不考慮以上這些因素的話,其目的和效果會適得其反。
作為語言固有的本質特性,含糊語言在交際中被廣泛使用。媒體語言的靈活性和含蓄性的特征也使得媒體語言因為含糊語言而錦上添花。媒體由于多種目的和動機使用含糊語言,但媒體對含糊語言的使用也存在著制約性。媒體只有很好地把握語言的特征,充分了解媒體的傳播功能和特性,有效地把含糊語言和精確語言融為一體,才能把語言的表意功能發揮到極致。
參考文獻:
[1]童之俠.國際傳播語言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
[2]柴蹯.當代廣播有聲語言的創新空間[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3]宋嘉揚.論新聞語言的準確性與模糊性[J].新聞界,2006(5).
[4]郭衛平.公共媒體語用含糊與語用效度—一項基于語料庫的研究[J].外語教學,2008(8).
[5]冉永平.英語新聞報道中語言模糊性初探[J].福建外語,1996(1).
[6]李國英.新聞模糊語言初探[J].湖北社會科學,2007(2).
[7]趙穎峰,李紅祥.論模糊語言在新聞報道中的運用[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9).
[8]張浩.新聞傳媒文書寫作[M].北京:藍天出版社,2005.
[9]楊存良.新聞模糊語言摭談[J].宿洲教育學院學報,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