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世紀初期,以電影為代表的新的視覺文化傳播方式的普及與發展給伴隨了人類千百萬年的視覺體驗帶來了革命性變化。當今,在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中,以電影為代表的視覺文化載體對大眾流行文化的傳播呈不斷擴張的趨勢。新媒體技術下,電影蘊含的流行文化,必將對電影產業與觀眾產生更深層次的影響。如何正確把控,是一個必須認真思考與對待的問題和責任。
關鍵詞:視覺文化擴張;電影;流行文化;消費群體
中圖分類號:J9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5-0071-02
一、前 言
自電影從不經意間引領了流行文化后,在其后的發展中就再也沒有停止過它創造流行文化的步伐,甚至成為了流行文化傳播的載體和風向標。縱觀國內外,由電影帶動流行文化的現象不勝枚舉,如在1953年拍攝的影片《飛車黨》中,美國影星馬龍#8226;白蘭度在影片中身著機車服的形象深受當時年輕人的喜愛和效仿,甚至他在騎機車時牛仔褲上的形成的褶皺在今天依然是牛仔褲經典的款式。同樣,在影片《羅馬假日中》,奧黛麗赫本在影片中飾演的公主的發型也成為了那個時代國際流行的發式。這就是電影“流行文化”的力量,它可以弘揚一種文化,推動一個產業,甚至引導一種意識形態,這種力量一直延續到今天。
二、電影是視覺流行文化的引領者
電影從1895年發明以來,最初是作為一種活動影像記錄的方式,但它卻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為了流行文化的主體,風靡全球。在當今這個視覺文化擴張的時代,電影在其中更是占據了主導地位。生物與信息工程領域的研究表明:“相同時間內,人們所獲得的信息量,視覺信息是聽覺信息的900多倍,相同時間內,看電視新聞比聽廣播的信息量多900多倍,一個人看30公分厚的關于一個城市的書,還不如看30分鐘關于這個城市的影像” [1],也就是說,與其他傳播媒介相比,影像提供的信息是多層次、立體的,能更多、更快、更直接的被人腦所接收。就如美國哈佛大學的丹尼爾#8226;貝爾教授所說,“當代文化正逐漸成為視覺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聲音和影像,尤其是后者,約定審美,主宰公眾,在消費社會中,這幾乎是不可避免”。[2]匈牙利電影評論家、編劇巴拉茲在《電影美學》一書中提出,“目前,一種新發現,或者說一種新機器,正在努力使人們恢復對視覺文化的注意,并且設法給予人們新的面部表情方法。這種機器就是電影攝影機。它也像印刷術一樣通過一種技術方法來大量復制并傳播人的思想產品。它對于人類文化所起的影響之大并不低于印刷術。”并進一步大膽的預言“隨著電影的出現,一種新的視覺文化將取代印刷文化。” [3]
電影承載的信息以視覺再現的形式沖擊人們的感官,以“可感受性”將其引導并推向流行文化,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在電影中,現實生活中的一切甚至是超現實的世界都能被逼真的表現出來,它比文學、繪畫、聲音等媒介能更直觀的傳遞信息,以影像內容的多元化表達不同社會階層和文化水平的觀眾想看想聽的東西,講述和推動反應大眾文化潮流的故事。影像使我們與客觀世界保持著一種真實的聯系,我們消費電影的同時,也消費它呈現給我們的信念、人生觀、價值觀,從語言、服飾、音樂到行為等各個方面,電影對流行文化的形成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三、電影在流行文化傳播中的平臺作用
(一)電影是流行文化產業的核心與載體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視覺文化急劇擴張的時代,電影正在成為21世紀流行文化傳播的主導力量。在視覺文化傳播方面電影無外乎具備了制造和傳播流行文化的絕對優勢:空前充裕的資金、強大的明星效應,高品質的視聽體驗,新媒體技術平臺,不斷擴大的消費群體等。電影可以說是各產業流行文化的集合體,這注定了電影將以其在視覺文化領域中的“霸主”地位成為制造和傳播流行文化的不二“人選”。
除“硬件”條件外,電影與流行文化之間有其必然聯系。一方面,從精神層面上看,影像能直通心靈,電影往往就像一面鏡子會投映出我們生活中的某個片段,使觀眾在跟隨影片展現給我們的景象中解讀、對照、剖析自我。在《電影:語言還是言語》一書中,作者麥茨認為電影通過預先設定的符碼構成的“意義世界”來敘事,人們接受各種傳播符號的同時,其實是電影符號牽動了其中的象征意義,一件服裝、一句臺詞、一個表情,甚至整部影片,一旦與某一觀眾群體的認知產生融合,形成共鳴,就形成了電影產生流行文化的必要條件,如切#8226;格瓦拉在紀錄片中頭戴貝雷帽的裝束,已經成為了革命精神的代表。
另一方面是電影產業發展的要求。我們知道利益需求和供需關系是一切社會行為產生與發展的根源,通俗地講就是需求產生供給,生產滿足需求,從而達到利益平衡,這也是市場規律下電影產業發展的基本規律。“藝術和文化作品受到商品原則的支配,文化生產的集中導致了文化工業的產生。在文化工業中,交換價值和利潤動機具有決定性因素。” [3]因此,在影片、流行文化、觀眾三者之間,流行文化成為了電影產業中聯系電影與觀眾的重要紐帶。并且,從當下觀眾的消費心理,影片內容,后產品開發等方面看,電影產業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流行文化產業,其發展是需要不斷產生推動力的,這個動力就是滿足觀眾的需求。無論是宣傳主流意識形態,還是作為娛樂工具,觀眾在觀影中都需要得到精神的滿足或慰藉,一旦這種影響積累到足夠強烈,這種感受在人的內心中就會產生強大的需求動力,于是人們通過模仿來延續這種滿足感,這就成為電影產生流行文化的根源和能夠維持它的重要原因之一。文化就是這樣“借助影像的力量擴大自身的社會影響”。[3]
(二)流行文化是推動電影產業發展的動力
法國先鋒派電影理論家路易#8226;德呂曾說:電影要反對為藝術而藝術,反對玩弄光的把戲,提倡“言之有物”。我們可以看到,為了一部影片能夠成功登陸海外電影市場,好萊塢電影更注重添加不同文化元素,以迎合觀眾。如《碟中諜3》、《花木蘭》、《功夫熊貓》等影片都包含了大量中國文化元素。好萊塢電影之所以能夠占領全球電影市場,很大程度上是它在避免電影敘事和電影美學上平庸與教化性的同時,將電影的景觀性與文化元素很好的結合。它的電影表述往往通過以小見大的方式體現一種精神和文化,以此來打動觀眾,在得到觀眾認可的基礎上,隨之而來的是通過成熟的電影產業體系將音樂、圖書、玩具、游戲等后產品推向市場(有時甚至會將衍生品先于影片推向市場),從而在全球進一步實現文化與商業利益共贏的局面。如1998年上映的影片《泰坦尼克號》,先期推出的電影原聲音樂在影片放映前就已取得了巨大的商業利益,并進一步推廣了影片,帶動了影片的成功。但讓我們反思的是,近些年制作的大部分國產影片除了追求高票房卻很難給觀眾留下些什么,在國際上也難有共鳴。一些看似成功的影片往往是靠票房來吸引跟風的觀眾,天價的制作費配上牽強的故事,生產出了一部部“貧弱”的大片。從中也表現出中國電影市場和中國觀眾的不成熟。缺乏觀眾認可的“流行文化”已成為制約中國電影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流行文化的匱乏也造成了在中國電影產業鏈中很難看到原聲音樂、玩具、游戲等電影衍生品的成功開發,這使中國電影進一步喪失了以文化價值為核心實力,吸引觀眾,構建國際化、品牌化的優勢。
四、電影語境中的流行文化對現實的影響
20世紀末,國產電影市場開使逐步走出頹勢,大制作影片也隨著賀歲檔的形成悄然興起。十幾年來,國產電影市場日漸火爆,2010年全國票房已達到了100億,隨著一、二線城市觀眾觀影習慣的形成,出現了一個潛能巨大并不斷擴張的電影文化消費市場。據《2010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顯示,2009年,中國大陸觀影人次位居全球第二,其中以18~35歲的人群為主。這一年齡階段的觀眾正是流行文化的消費主體,電影作為一種文化認知的形式,對消費群體產生著重要影響。
如今,選擇一個不受電影“流行文化”影響的現代都市幾乎是不可能的,以網絡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成熟,使電影文化在多元化的信息平臺中得以迅速擴張。電影與新的傳播手段相結合,使人們獲取電影資源的途徑更加便捷,人們也將越來越多的時間花在了與電影媒體有關的活動范圍。而由此所產生的新媒體對青少年教育的積極與負面作用在近些年來也開始不斷被人們爭論。新媒體環境中,電影承載的信息在青少年之中的影響也更為巨大,在各色電影大量生產的信息化時代,青少年更容易接觸到一些電影中承載的負面信息:毒品、槍支、暴力、煙草等等。當觀眾尤其是青少年在銀幕上看到偶像吸著香煙或為“義氣”大打出手時,“榜樣”的力量會極易使跟風效仿的行為發生。因此,人們越發關注影片內容對未成年人的保護這一問題。因為普遍認為青少年在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過程中,還沒有構筑起一個能抵御外界侵害的“心靈堡壘”。
因此電影的正面引導、教育作用關鍵在于它傳遞的“流行文化”所反應的核心價值觀。一部電影承載的東西很多很重,有可能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在社會化環境中,電影不僅僅是商業和娛樂產業,它還要承擔起 “教化”大眾的社會責任,去影響他們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和生活方向,而不僅僅是追求票房。如今,穿插在電影中的許多橋段幾乎都成為商家利用觀眾心理,推銷產品的廣告。正如賈樟柯所說:“必須對中國電影過于拜金、泛娛樂化的傾向進行反思。中國電影如果始終籠罩在拜金和為娛樂而娛樂的氛圍中,文化層面的東西就不可能凸顯。這樣的中國電影,是不可能引起世界的關注和尊敬的。”
五、結 語
電影與流行文化的發展是共生的,電影承載的文化內涵是電影真正取得成功的關鍵,為電影發展提供新的動力;文化也憑借影像傳播的優勢地位,以視覺再現的形式得以擴張。如果說文化是內容,影像是形式,只有達到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才能真正發揮出電影作為宣傳、教育、娛樂等工具的作用。如今,電影語境中流行文化的形成以及影響應當成為正在向市場化、產業化不斷發展邁進的中國電影業積極關注與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葉永勝.電影:理論與鑒賞[M].安徽: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9.
[2]金元浦.視覺圖像文化及其當代問題域[J].學術月刊,2007(5).
[3]李紅秀.影像時代的文學書寫[J].文藝理論與批評,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