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是人類生活的共同體,是共同生活的人們通過各種社會關系聯系起來的集合。生活在同一社會的人們不僅具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愿景,更有共同的文化、習俗和價值觀。社會管理就是政府和社會組織為了維系社會系統的永續發展,對社會系統的各個子系統、各個不同的社會生活領域的統籌管理。一個時代具有不同于其他時代的故事,也有不同于其他時代的社會管理。時代進步了,社會系統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社會管理自然也要與時俱進,以改革創新的姿態適應、促進社會的持續發展。在這個意義上,創新社會管理應該是一個永恒的主題。
20世紀70年代末期以來,中國社會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經濟突飛猛進,文化空前繁榮,人民生活改善,綜合國力上升。但是,由于利益分配不均,機制不全,在發展的過程中,也積累了不少的社會矛盾,產生了諸多不和諧因素,社會問題叢生,群體性事件不斷,直接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和永續發展。針對這些問題,中國共產黨在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隨后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中共中央又進一步強調,“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加強社會建設和完善社會管理體系,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
2011年2月19日,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開班儀式上發表講話,重申加強與創新社會管理的主題。強調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目標,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的總要求,以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突出問題為突破口,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焙\濤認為,創新社會管理的基本目的,就是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和諧、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營造良好社會環境。為此,社會管理應在協調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正、應對社會風險、保持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積極的建設性作用。2011年3月2日,全國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新聞發布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大會發言人趙啟正在回答記者的提問時談到了胡錦濤的這個講話,他說:“我們的體會,這個講話的目的是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目的很清楚,是維護人民的權益,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保持社會的良好秩序,保證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穩定”。
在當前這個媒介化時代,要創新社會管理,建設良好秩序,促進社會和諧,離不開新聞媒體。如前所述,社會是人類生活的共同體,是特定土地上人們的集合,而這個共同體、集合的粘合劑,就是新聞媒體。正是新聞媒體提供了監測環境、告知消息的工具,提供了人們彼此間交流意見的公共平臺。社會生活空間的大小及其發展水平,在很大的程度上取決于其信息傳播的發展水平??陬^傳播與原始部落民主相適應,手抄文字、馬車驛站與民族國家相適應,印刷傳播、電子傳播、網絡傳播與全球政治相適應。在網絡環境下,消息彌漫于整個的社會空間,無孔不入,無處不在,它不僅影響到人們的精神生活,更影響到人們的行為和社會的運行。社會管理的實質是對人的管理,必然涉及到管理者和人民兩個基本要素,管理者要認識人民,理解人民的心聲,人民也要了解管理者,審查管理者的資質。在這兩者之間,其溝通、聯系的主渠道,非新聞媒體不可。早在19世紀40年代時,馬克思恩格斯就視自由報刊為第三種因素,即治人者與治于人者之間的因素。在他們看來“這個因素應該是政治的因素,而不是官方的因素,這樣,它才不會以官僚的前提為出發點;這個因素應該是市民的因素,但是同時它不直接和私人利益以及有關私人利益的需求糾纏在一起。這個具有公民的頭腦和市民胸懷的補充因素就是自由報刊?!闭窃谶@個意義上,報刊、政府、人民構成了一個穩定的三角結構,支撐起了完整意義上的社會天空。對于政府而言,在媒介化時代要想創新社會管理,增進社會和諧,必須善待媒體、善用媒體。所謂善待,就是尊重,尊重媒體的運作規律,尊重傳媒工作者的正當權益。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民報刊與世間萬事萬物一樣,作為客觀的存在,也有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要使報刊“完成自己的使命,首先不應該從外部施加任何壓力,必須承認它具有連植物也具有的那種為我們所承認的東西,即承認它具有自己的內在規律,這種規律它不能而且也不應該由于專橫暴戾而喪失掉。”2008年6月20日,胡錦濤到人民日報社視察時也強調,“要按照新聞傳播規律辦事,創新觀念、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方法、創新手段,努力使新聞宣傳工作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不斷提高輿論引導的權威性、公信力、影響力。”胡錦濤對新聞傳播規律的重視由來已久,早在2002年的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他就要求“尊重輿論宣傳的規律,講究輿論宣傳的藝術”。尊重傳播規律還有一層含義,那就是政府作為公權力的主體,還應該正視民眾的認知和理解能力。在媒介化時代,民眾比任何時代都要聰明,都要富有想象力,都更了解情況,發達的信息傳播已經使他們足不出戶,也能了解天下大事,并且能夠對各種事件、過程,做出自己的判斷,提出自己的意見;加上網絡新媒體的發展,“公民記者”、“人人都有麥克風”,儼然成為一道新的傳播景觀,言論自由不再是一種奢侈的權利。人民的權利意識也空前高漲,任何無視民眾認知能力、無視民眾感受、無視民眾基本權利的管理者,都會在實踐中受到制裁。在尊重新聞傳播規律的同時,尊重新聞傳播工作者的合法權利,其受到法律保護的采訪權、評論權、監督權,不應受到不合理的干擾。善用媒體對政府也是一個重要的挑戰。在信息化環境下,新聞媒體對于傳播政令,引導輿論,社會動員,型塑政府形象,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政府公權力在利用媒體的服務時,必須嚴格自律,只有出于正當、公益的目的,其利用才是合理合法的。政府要維護新聞媒體及其從業者正當的報道權,支持獨立地采訪和公平立論,只有這樣媒體的公信力才能得以維持。
在民眾方面,要保持自己作為國家、社會主人的地位,為自己營造一個和諧、寬松、有序的生存與發展環境,必須維護自己接近、利用新聞媒體的權利。加拿大傳播學者麥克盧漢認為,媒介即萬物,萬物皆媒介,而所有媒介都可以與人體發生某種聯系,是人體機能的延伸。如石斧是手的延伸,車輪、飛機是腳的延伸,書籍、電視是眼的延伸,廣播、電視是耳的延伸,衣服是皮膚的延伸。媒介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在這個意義上,接近、使用媒體是人民的自然權利。中國憲法保障的公民“四權”,即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是公民基本的人權。而其核心又是知情權和表達權。人民對社會上發生的重大事件、對于社會的重大變遷不了解,就無法形成自己的意見和態度,就沒有能夠表達的內容,無法參與,更無法監督。馬克思曾指出:“報刊只是而且應該是有聲的、人民(確實按人民的方式思想的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達者,誠然有時這種表達是熱情的、夸大的、荒謬的”。如同生活本身一樣,報刊始終是在形成的過程中,在報刊上永遠也不會有終結的東西。它生活在人民當中,它真誠地和人民共患難、同甘苦、齊愛憎。它把它在希望與憂患之中從生活那里傾聽來的東西,公開地報道出來;它尖銳地、激情地、片面地(像當時激動的感情和思想所要求的那樣)對這些東西做出自己的判決。今天它所報道的事實或所發表的見解中的錯誤之處,明天它自己就會推翻。人民不僅要有自己的耳目喉舌,而且還要使自己的耳朵更靈敏、眼睛更明亮,使自己發出的聲音更響亮。只有這樣,人民才能對公權力進行有效的監督,保證權力的行使在合法的軌道內。1998年10月7日,朱镕基總理在中央電視臺與《焦點訪談》的編輯、記者座談時贈言:“輿論監督,群眾喉舌,政府鏡鑒,改革尖兵?!?011年3月14日,溫家寶總理在全國人大會議結束后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我以為最大的危險在于腐敗。而要消除腐敗的土壤還在于改革制度和體制。我深知‘國之命,在人心’。消除人民的怨氣,實現人民的愿望就必須創造條件,讓人民批評和監督政府?!闭媸遣豢?。歷史的經驗表明,當人民不能利用合法的訴求工具表達自己的愿望、通過評價政府的運作來矯正政府的行為時,就必然會出現失序的舉動,社會的穩定就難以維持,和諧就會被打破。對新聞媒體來說,在創新社會管理的進程中,擔負著重要的職責。媒體作為社會的公共意見平臺,作為政府和民眾之間溝通的精神紐帶,作為監測社會環境變化的哨兵,必須堅持職業倫理,弘揚專業精神,恪守社會責任。在西方國家,新聞媒體被視為無冕之王,是社會的良心。在中國,社會大眾也普遍期待新聞媒體成為公平正義的守護者,客觀報道消息,理性引領輿論,傳承歷史文化,監督公共權力。胡錦濤總書記也希望新聞傳媒在促進社會公正,應對社會風險,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方面,發揮建設性的作用。在傳播事業自身的歷史進化中,形成了傳媒行業超越國界的共同價值和道德規范,那就是客觀、公平、獨立、誠信、正直、莊重。在新聞傳播實踐中,傳媒工作者在堅持黨性原則和公共利益優先的前提下,在行使自己報道權利的同時,實行道德自律。傳媒工作者必須時刻體認傳媒不同于其他行當,記者不同于其他職業。傳媒工作者必須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在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創辦十周年時,溫家寶總理專門致信祝賀,并且深刻地闡釋了傳媒社會責任的內涵?!柏熑尉褪切侣劰ぷ髡邔业呢熑?,對社會的責任,對人民的責任。責任,源于對國家和人民深刻的了解,對國家和人民深厚的感情。只有對國家和人民了解得深,愛得深,才會有強烈的責任感。責任體現在對焦點的關注和正確的把握,特別是善于把握關系人民切身利益的事。責任還體現在堅持真理、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講求效益?!萋┱咴谟钕拢д咴诓菀啊?,人民的意見、要求和呼聲,是對政府工作最好的批評和監督,只有人民的批評和監督,政府才不敢松懈,才不會犯驕傲自滿的錯誤”。可見,新聞媒體的責任就是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的責任,它來源于對國家、對人民的深厚的感情。責任還體現堅持真理,公平正直,客觀誠信。唯有嚴格要求自己,踐行道德規范,善盡社會責任,大眾傳媒才能在創新社會管理的進程中,發揮建設性的作用。
總之,在媒介化時代,我們要為社會的永續發展營造和諧環境,促進公平正義,保持良好秩序,必須充分地發揮新聞媒體的社會功能。使媒體在與政府和大眾的三角結構中,扮演建設性的溝通角色,成為監測環境的哨所和公共的意見平臺,不僅代表民意,監督權力,而且從社會系統整體發展的高度傳承文明,引領社會進步的方向。為此政府必須善待媒體、善用媒體,尊重新聞傳播規律,捍衛傳媒工作者正當的采訪報道權;而人民也要擁有接近和利用媒體的權利。如果人民的訴求能夠得到新聞媒體客觀而充分的表達,人民的意愿能夠為政府所接納和尊重,就不會出現失序的過激行為。在這個意義上,新聞媒體應該體認自己的社會責任,并且善盡責任,只有這樣,我們所期待的社會管理創新才能落到實處,才能實現真正的社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