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辦好對農節目是電視媒體服務新農村建設義不容辭的責任。好的對農節目應該貼近農業實際、貼近農村生活、貼近農民需求,通過不斷創新傳播手段,引領全社會的共同參與,以實現電視媒體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本文從正確引導、改換思路幾個方面介紹了如何做好對農節目,如何提高對農節目的收視效果。
關鍵詞:電視;對農節目;政策解讀;宣傳新典型
中圖分類號:G229.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5-0126-02
由于受生活環境、文化素質、欣賞習慣等因素的制約,與報刊、網絡等媒體相比,電視媒體憑借其聲畫并茂、通俗易懂、形象生動、視聽兼備等獨特優勢,深受廣大農民朋友喜愛。但是,對農廣電傳播仍然處于邊緣化的位置。我國有八億多人口在農村,但是媒體的資源配置卻明顯不足。
各級電臺電視臺本來已經數目很少的農村節目普遍帶有濃厚的都市化色彩,節目內容大多針對都市男女,一般的城市居民都無法接受,更不用說農民了。另一方面,農村廣播電視節目的播出時段、次數也不能讓農村受眾滿意。因此,地方電視臺辦好對農新聞節目成為了電視新聞媒體特別是地方新聞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正確引導,民心所向
“十二五”規劃綱要中,強農惠農,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列在第二篇,排在各項工作之首,再次體現了“重中之重”。讓人們看到了國家大政方針中,統籌城鄉、反哺“三農”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各項惠農政策也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種糧補貼、良種補貼、農機補貼、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等,涉及到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各個層面,讓廣大農民群眾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優惠條件。作為對農電視節目,在這些惠農政策出臺后,我們要第一時間向廣大農民做詳細的介紹性報道,并通過對專家的采訪為農民解疑釋惑;此外,還要通過各種形式的接續報道,讓農民了解政策的實施情況以及這些政策給農民的生產生活帶來的深遠影響。我們報道的內容首先要讓他們喜聞樂見,看得明白,有些新聞報道只是簡單羅列介紹惠農政策中相關條文,根本無法吸引農民朋友,更別說農民看后會受到啟發了。只有將報道內容轉移為農民朋友在新農村建設中密切關注的“大事小情”上,才會吸引他們的眼球。同時,這樣的選材方式,更容易將惠農政策通過節目說清說透。如果把這些發生在農民身邊的“大事小情”報道到位,那么隱含在其中的惠農政策宣傳也就不難把握了。
二、改換思路,宣傳新典型
十一五時期,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各地涌現出一大批先進人物,這些先進典型的感人事跡,反映著農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光輝成就,記錄著農村廣大黨員群眾開拓進取、團結奮斗的堅實腳步。通過宣傳報道這些先進人物,可以充分發揮他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引領示范作用,讓典型的崇高思想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在群眾中生根、發芽,結出累累碩果。努力發現、宣傳報道和大力推廣新農村建設的新典型,是我們地方臺的優良傳統和不可推卸的責任。在宣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新典型時,我們也應改進和改變宣傳方法,創新報道形式。
一是充分發揮話筒的作用,充分發揮現場聲和同期聲,用這些真實自然的對話,農民朋友自然感到可親可信。
二是用訪談或者講故事的方式反映農民的喜怒哀樂和生存狀態,談談他們生活中的新鮮事、煩心事。
三是節目體現地方特色,抓住當地的文化經濟風貌、特征;給節目注入當地歷史文化的色彩,熱情歌頌當地的經濟發展成就;敢于、善于觸及當地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盡可能吸納更多的農民觀眾參與到節目當中,使節目更好地貼近百姓生活。
三、轉變創作思路,提高自身水準
電視媒體自身的特點和節目定位決定了電視對農節目應該力求“新、短、快”。因此,節目編導也應轉變創作理念,縣臺的電視對農節目與其他電視節目不同,縣(市)級廣播電視臺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其受眾大多是農民,一般來講,他們文化修養、法律法規知識、經濟意識水平等都不高,想要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市場經濟信息灌輸到農村觀眾腦海中去,采編人員特別是一線記者就一定要貼近群眾,千方百計知曉群眾的思想、需求。我們的電視節目應該努力致力于提供盡可能多的有效信息和服務,最終形成以各類農科知識、產供銷信息、生產生活服務及致富典型經驗介紹構成的海量“信息流”,向農民群眾提供各種勤勞致富的方式方法。此外,對農節目還應該注重語言通俗易懂。電視節目主持人、播音員語言要平和親切,用農民熟悉的通俗語言,講述農民群眾身邊的平常人、平常事、拉家長里短。
節目中,堅持用鏡頭說話,解說詞中盡量少用或者不用“崇高”、“偉大”這樣的形容詞,避免受眾觀看后感覺不真實、不貼近生活。要將復雜的事物簡單化、通俗化,讓農民群眾聽得懂、記得牢、用得上。只有這樣,我們的電視對農節目才能受到農民群眾的歡迎。
同時,要辦好電視對農節目,電視編導、記者的自身素質非常關鍵。編導、記者自身要加強農業發展政策和農業基礎知識的學習,與農民群眾交朋友,熟悉本地的農時、農情,不斷提高制作節目的前瞻性、主動性、貼近性和服務性,使節目更加切合當地農村的生產、生活實際,辦出自身特色。也只有這樣,電視對農節目才能更好地為農民朋友服務,才能獲得理想的收視效果,做到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
參考文獻:
[1]張寧,方曉紅.加強農村傳播,服務農村發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與媒介傳播”學術研討會綜述[J].新聞記者,2002(12).
[2]張思津.試論電視對農節目的缺失[J].科技信息,2010(5).
[3]鄭樹柏,鄔洪亮.對農電視節目的發展策略[J].青年記者,2008(6).
[4]黃奇杰,王超男.浙江農民媒介接觸狀況調查與分析[J].傳媒觀察,2008(10).
[5]方向新.電視,不能忘記“三農”[J].企業家天地,2007(12).
[6]馬麗,李曉明.增強對農節目的可視性[J].北方傳媒研究,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