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組織傳播問題研究(三篇)
主持人:胡河寧
(溫州醫學院組織傳播研究所所長)
主持人語:21世紀的組織傳播理論特別關注群體、團隊的行為、成長及相互關系,埃米爾#8226;迪爾凱姆提出,社會的存在是因為人們的相互依存、團結一致,盧因也認為群體的本質就是共同目標產生的相互依存關系,而且群體成員之間的內在張力可以激發群體集體朝向一定的目標運動,最終達到積極的效果。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進入21世紀以來,國家特別重視農業發展的現代化進程,“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就是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項目之一,國家“十一#8226;五”和“十二#8226;五”規劃都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財力發展蠶桑,目標在于農民增收、產業穩定。而“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的實施,就是涉及首席科學家、崗位科學家、體系辦公室、功能研究室、綜合試驗站等的群體活動,這個組織的運轉效果可以從對蠶桑資源的綜合利用而形成的產業一體化模式中得到驗證。
理論的作用就在于對現實的指導和分析,本期發表的《“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技術創新及組織結構功能分析》正是試圖體現這種精神。近年來,陶紅博士運用組織傳播理論對“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進行研究,這是一種積極的研究態度。本期同時還延續地刊登了胡河寧教授有關組織傳播象征性的系列文章,并邀請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副教授郭衛平就公共媒體含糊陳述的目的動機以及制約性問題做了深刻的探討論述。
摘要:本文以“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為對象,首先分析其實施的宏觀政策背景和技術創新基礎,其次解析“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的組織結構和形成蠶桑資源綜合利用模式的功能,體現蠶桑產業已經逐漸走上產業一體化的農業現代化進程,“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對農民增收、穩定我國蠶桑產業具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技術創新;組織結構功能
中圖分類號:G20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5-0019-03
栽桑養蠶是我國傳統產業,我國至今仍是世界蠶桑產業中心,蠶繭和生絲產量分別約占世界總量的80%和70%,蠶桑遍及全國26個?。▍^)的1000多個縣,擁有桑園67多萬hm2,1000萬戶蠶農,蠶農收入每年達100多億。 由于傳統蠶桑產業科技含量不高,為促進我國蠶桑產業平穩發展,國家繭絲綢辦公室提出了體制改革和實現一體化管理及市場化運行等宏觀措施。[1]2008年,蠶桑產業進入了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涵蓋的50個農產品產業,稱為“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2]2009年2月在江蘇鎮江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正式啟動,向仲懷院士作為首席科學家,主持建設“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工作。[3]本文擬對“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的宏觀政策背景與技術創新基礎,以及“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的組織結構功能進行分析,探討“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對穩定蠶桑產業、增加農民收入所起的積極作用。
一、“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實施的宏觀政策背景和技術創新基礎
熊彼特(J#8226;A#8226;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1950)指出,技術創新是指一種從來沒有過的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這種新的組合包括引進新產品、引用新技術、開辟新市場、控制原材料的新來源以及實現任何一種工業的新組織等。技術創新是穩定產業結構、實現產業轉型、加快產業發展的基礎。[4]新制度經濟學代表人物、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道格拉斯#8226;諾斯(Douglass C. North,1920-)在其《制度變遷理論綱要》一文中,對制度變遷提出五個論點,“第一個論點,在稀缺經濟和競爭環境下,制度和組織的連續的交互作用是制度變遷的關鍵之點。第二個論點,競爭迫使組織持續不斷地在發展技術和知識方面進行投資以求生存,這些技能、知識以及組織獲取這些技能、知識的方法將漸進地改變我們的制度。第三個論點,制度框架是提供激勵決定人們取得什么種類的技能和知識以取得最大限度的報酬。第四點,人們的想法來源于人們思想角色。第五點,集體學習,即從歷史中存活下來的,表現在社會文化中的知識技能和行為規范使制度變遷絕對是漸進的并且是經濟依賴的?!盵5]這段話充分強調了實施技術創新的制度保障和技術創新的重要性。
(一)“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實施的宏觀政策背景
21世紀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是以現代發展理念為指導,以提高勞動力生產率和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為目標,以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物資裝備為支撐,最終實現農工商、供產銷一體化經營。目前,發達的工業化國家已基本完善了本國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這是催生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外在因素。[6]改革開放30年,我國農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與發達國家的“規模經濟農業”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2005年10月,中央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積極穩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核心目標是“生活發展,農民增收”,2006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科技規劃綱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發表,隨之《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出臺,《規劃綱要》中,把促進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升到有效保障國家食物安全的高度,并特別強調科學技術的重要性,“進入21世紀,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科技進步和創新愈益成為增強國家綜合實力的主要途徑和方式,依靠科學技術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愈益成為各國共同面對的戰略選擇,科學技術作為核心競爭力愈益成為國家之間競爭的焦點?!盵7]在《規劃綱要》中,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基礎研究的第2條,提出農業生物遺傳改良和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科學問題;在科技體制改革與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第4條,提出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的國家創新體系建設。[8]因此,全面提升國家、區域創新能力和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成為國家中長期發展的重點,為此,2008年,農業部、財政部等啟動了50個農產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蠶桑排在第27位。
2009年2月,“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在江蘇鎮江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正式啟動,向仲懷院士作為首席科學家,主持建設“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工作。就此,國家對蠶桑產業的現代化建設拉開序幕,可以說,“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是國家為促進我國農業制度創新的產物之一。
(二)“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實施的技術創新基礎
“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的實施與我國蠶桑界科學家們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努力分不開,特別是最近十年我國蠶桑科學家們在家蠶基因組研究上取得的世界領先成果,為“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的實施提供了技術創新基礎和重要驅動力。
19世紀初期,受世界工業革命浪潮的沖擊,我國傳統蠶桑產業受到很大打擊。20世紀初,世界蠶桑產業發展趨勢已發生很大轉變,1913年日本家蠶遺傳學泰斗田中義磨(Yoshimoro Tanaka,1884~1978)發現素蠶(plain)與黃血(yellow blood)基因連鎖,于是,家蠶研究開始進入分子生物學研究階段。1949年新中國成立,我國蠶桑產業有較快恢復和發展,20世紀70年代初,再次成為世界第一繭絲生產大國。隨著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以日本為首的蠶業科技發達國家加強了蠶的分子生物學研究,沒有養蠶業的發達國家也大力開展蠶的生物技術研究,主要是利用蠶體生產蛋白質的巨大功能來生產其他有價值的蛋白質如干擾素、熒光素酶等。1991年,家蠶基因組研究以國家蠶分子育種計劃(International Silkworm Project,M.R.Goldsmith1991)的方式提出來,主要任務是制作分子基因圖(Molecular Gene Map)和數量性狀定位分析(Analysis of Quantitative Traits locai),最終目標是利用分子標記直接在DNA水平進行重要經濟性狀的選擇、固定,即實施“分子育種”,在很短的時間內育成高抗、強健、多絲量、易繁殖等特性的優質新蠶品種。
1993年,日、美、法等國學者全面實施家蠶基因組計劃,1994年,我國蠶桑專家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下,開始參與這項研究計劃,并很快擁有自己的優勢和特色,在家蠶基因組研究、蠶的生理機能及潛能開發、家蠶遺傳資源基礎研究、蠶的育種新技術研究、桑的組織培養和轉基因研究等方面迅速取得了突破。[9]2003年8月,西南農業大學的蠶桑科學家們在極其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率先完成家蠶基因組框架圖的繪制,這一成果標志著我國在家蠶基因組研究方面取得了世界領先地位,并找到了構筑21世紀蠶桑產業的突破之路。[10]2004年,《Science》發表了家蠶基因框架圖,這是繼我國科學家完成人類基因組1%測序工作、水稻基因組框架圖和精細圖之后,向人類貢獻的第三大基因組研究成果,[11]2008年,西南大學家蠶基因組研究的科學家們再次宣布世界第一張家蠶基因組精細圖誕生,2009年8月,《Science》再次發表西南大學科學家團隊論文《40個蠶類基因組重測序揭示家蠶的馴化事件與馴化相關基因》,這標志著家蠶基因組計劃以中國蠶桑科學家們取得圓滿勝利而結束,就此,利用家蠶基因功能為人類創造財富的時代來臨了,這就是“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實施的技術創新基礎。
二、“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的組織結構及功能分析
對于“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 組織結構與功能的分析,就是對其如何形成蠶桑產業一體化的分析,以及對形成的蠶桑資源綜合利用模式的分析。
90年代初期,我國農業經濟專家和國務院研究室課題組,對西方經濟發達國家在二戰后出現的農業產業一體化(Agricultural integration)進行研究。根據牛若峰先生的觀點,“農業產業一體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戶為基礎,以龍頭企業為依托,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系列化服務為手段,通過實行種養+供產銷、農工商一體化經營,將農業再生產過程的產前、產中、產后諸環節聯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系統,是引導分散的農戶小生產轉變為社會化大生產的組織形式,系統內‘非市場安排’與系統外市場機制相結合的資源配置方式,市場農業自我積累、自我調接、自立發展的基本營運機制,是多元參與者主體自愿的經濟利益共同體?!盵12]農業產業一體化主要涉及三個基本問題,一是一體化中的組織產權結構,二是這種產權結構下的經濟參與者的經濟行為,三是一體化組織的經濟績效,三者的關系是產權結構決定經濟行為,經濟行為決定經濟績效,這就是20世紀40年代產業經濟學代表人物貝恩(Joe S.Bain,1912~1991年)提出的“建立結構—行為—績效模型”,即“S→C→P”(Structure-Conduct- Performance Model)。[13]而“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實施中,“建立結構”表現為“首席科學家—功能實驗室—綜合試驗站”的組織結構設置,而這個組織機構里的人員本身就是行為的實施者,實施的績效表現為產業形成的模式。
(一)“首席科學家—功能實驗室—綜合實驗站”的組織結構及功能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的實施要求,就是以每一個農產品為核心,強化育種、病蟲害防控、栽培和養殖等六大關鍵環節,每一個關鍵點,形成清晰的產業系統性技術鏈條。對此,“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的組織機構及功能就充分體現這個要求,1個首席科學家崗位,1個體系辦公室,6個功能研究室,25個綜合試驗站,各個組織功能非常清楚。首席科學家,主持構建蠶桑產業一體化的宏觀設計,負責對各個功能試驗室的任務布置及協調,負責對各個綜合實驗站工作的視察和指導,負責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蠶桑產業方向并提出新的發展思路等。體系辦公室,體系辦公室依托西南大學和中國蠶業研究所,主要負責所有行政事務,起到協調、溝通、服務的功能。功能研究室,包括遺傳育種研究室、病蟲害防控研究室、養蠶與桑樹栽培研究室、設施與機械研究室、加工與綜合利用研究室、產業經濟研究室。每個功能試驗室都有明確具體的工作,主要包括家蠶品種試驗基地的建立與特殊蠶品種的試驗示范、蠶病綜合防治技術體系的初步建立與試驗示范、優質高效桑蠶生產配套技術的試驗示范、面向經濟發達地區高效優質養蠶技術研發與試驗示范、蠶農栽桑養蠶設備改良的省力化設備試驗,還包括集成桑枝培養食用菌的技術規程,利用微生物技術開發蠶蛹蛋白,制備微膠囊蠶蛹油的工藝,開展國內外蠶業發展現狀和趨勢、蠶業科學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繭絲綢國際市場供求結構現狀與演變趨勢的調研和分析工作等。此外,功能實驗室還要進行面向基層技術人員的技術指導與技術培訓工作。
綜合試驗站,分布在全國 18個主產省區,試驗站下又分設3~5個示范基地。每個綜合試驗站依托地方科研院所或政府部門,設立試驗站站長,宏觀調控綜合試驗站的運作。這些綜合實驗站直接面對農戶,主要建成連片的優質、高產桑園示范基地,培養示范蠶戶,開展優質高產桑樹品種及栽培技術和的篩選、展示和示范,開展優質高產的蠶品種及飼養技術的篩選、展示和示范,配合崗位科學家組織展開蠶桑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及主要蠶藥新品種的篩選、展示和示范,如圖1所示。
圖1“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組織結構圖[13]
總之,“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整合了我國蠶桑領域優勢科技人才資源,基本覆蓋了占我國蠶繭總量 95%以上的產區,是我國蠶業科技力量的一次大整合,是我國蠶業科技人員與蠶桑產業最大規模的一次緊密結合,從組織結構上看,具備引導分散的蠶戶從小生產向大生產轉變的可能性,體現了蠶桑產業一體化發展的思路。
(二)“多元化”發展產業的思路催生蠶桑資源綜合利用模式
“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的根本任務是支撐蠶桑業的可持續發展,核心是持續穩定地增加農戶收入效益。如何實現這一重要目標,“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的建設始終把對傳統蠶桑產業改造放到第一位,而在“多元化”的前提下發展蠶桑產業就成為主要思路。經過兩年的實施,已經形成了五種應對市場經濟挑戰的基本模式,并在重慶、四川、廣西等地區已初顯成效,穩定了蠶桑產業、提高了蠶農收入,[14]這五種模式目前還在逐步地擴大和拓展,如表1所示。
2.桑園農家樂旅游5000~6000
合作經濟組織帶動型(合作社+農戶)蠶沙“沼氣—養魚”模式1.蠶繭、蠶絲
2.蠶沙生產沼氣
3.蠶沙養魚5000
龍頭企業帶動型(公司+基地+農戶)桑園飼養家禽模式1.桑園飼養雞、鴨、鵝、兔
2.桑葉作飼料喂養家禽4000~4500
數據來源:根據重慶市繭絲綢行業協會及重慶市對外貿易經濟委員會提供數據整理而得。
蠶桑資源綜合利用的五種模式雖然不能完全一一對應產業一體化的五種模式,但這符合蠶桑產業進行市場化改造的規律,并且取得了實際的收效??傊?,“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 在實施幾年后,在市場的導向下逐漸形成的五種資源綜合利用模式,體現了其組織結構的有效功能。
參考文獻:
[1]封槐松,總結經驗教訓 促進我國繭絲綢產業平穩發展[J].中國蠶業,2010(1).
[2]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管理平臺:我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簡介[OL].http://123.160.76/index.do.
[3]向仲懷.建設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 推進蠶業新的發展[J].蠶學通訊,2009(3).
[4]Joseph A. Schumpeter,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 Inquiry Into Profits, Capital, Credit, Interest, and the Business Cycle,Transaction Publisher,1982.
[5](美)道#8226;諾斯.制度變遷理論綱要[J].改革,1995(3).
[6]高海水.世界農業發展趨勢與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戰略選擇[J].經濟經緯,2008(2).
[7]中國經濟年鑒編委會.中國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科技規劃綱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2006中國經濟年鑒[M].北京:中國經濟年鑒社,2007.
[8]魯成,向仲懷.21世紀蠶業科學基礎研究發展趨勢[J].蠶業科學,2000(2).
[9]張德澤,王宇.破釜沉舟拼一場—向仲懷訪談[N].重慶日報,2003-12-4.
[10]代方銀.重鑄21世紀“絲綢之路”—記向仲懷院士帶領研究團隊的科技創新之路[N].人民日報#8226;海外版,2006-1-23.
[11]牛若峰.農業產業化的理論界定與政府角色[J].農業技術經濟,1997(6).
[12]Bain, Joe S:Price and Production Policies;In Howard S.Ellis(ed.),A Survey of Contemporary Economics,Philadelphia:The Blakiston Company,1949.
[13]重慶市政府公眾信息網.五種蠶桑資源利用模式初見成效[J/OL].農民科技培訓,2009(12).
[14]牛若峰.農業產業化的理論界定與政府角色[J].農業技術經濟,19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