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方言節目的興起對方言文化來講意義重大。方言節目文化的積極意義,主要體現在方言文化的再次回歸;喚醒人們對方言文化傳承方面作用的認識及方言文化的保護意識;有利于方言文化重新定位;促進了方言文化的百花齊放環境形成;有利于政府對方言文化政策的調整。方言節目的消極意義,首先方言節目消解了新聞媒體的示范性;其次容易造成狹隘的地域文化影響國家和民族文化的認同。
關鍵詞:方言節目;方言文化;文化意義
中圖分類號:G229.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5-0151-02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人才流動性的日益頻繁,為方便多方的信息交流和加快信息流通速度,通常以普通話為橋梁和紐帶,進而加大了普通話的普及程度,而且國家從1955年10月開始推廣普通話以來,方言的生存空間變得越來越小,以致影響到了方言文化的生存和發展。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世璇認為,中國的120種語言近一半處于衰退狀態,有幾十種語言處于瀕危狀態。同樣,在世界范圍內,這也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問題,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日前發布最新數據警告說,全世界大約2000多種語言面臨滅絕。在這樣一個方言生存背景下,中國很多地方電臺、電視臺,一些以方言為播報工具的節目開始出現,如重慶衛視的《霧都夜話》,杭州西湖明珠頻道的《阿六頭說新聞》,山東齊魯電視臺的《拉呱》節目都是比較著名且具有標志性意義的欄目,而且取得了超高的收視率。同時這些方言節目的興起對方言文化方面有著重大的意義。
一、方言節目對文化的積極意義
(一)促進方言文化的再次回歸
隨著我國經濟改革開放后30多年的高速發展,人才的流動性加大,來自全國四面八方的人才聚集到一起。語言的橋梁作用顯得尤為突出,不管是企業和單位在內外交流上;以及企業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塑造上,都需要加強普通話的學習,進而提高普通話在當代社會人群中的就業、晉升、交流等生產、生活的過程中的顯著地位。同時由于中國在學生教育過程中方言使用的真空狀態,致使方言在社會溝通的過程中遭遇尷尬后,進而引發了方言交流在家庭環境中的屢遭冷遇的現狀。以至于土生土長的孩子能說出一口流利的普通話,還能時不時的冒出幾個英文單詞,但是對自己的家鄉方言卻一知半解。于是方言與方言文化的社會作用漸漸地被邊緣化。然而當山東齊魯電視臺的《拉呱》等一系列方言節目出現后,以它們超高收視率和社會認同感,讓人們對方言交流進行重新認知,甚至人們慢慢開始感覺到用方言是一種流行、時興、趣味十足的交流方式。人們在交流中使用“俺”“知不道”“拉呱”等方言詞匯的頻率在增加,讓當地人們在去本土化過后的再本土化的轉變。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對方言文化產生了再次接納,進而引起了廣電系統大量的方言節目以及各類方言電影、電視劇的涌現。如云南電視臺的《大口馬牙》節目、昆明的《開心蒙太奇》節目以及電影《瘋狂的石頭》等。
(二)重新確認了方言文化傳承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喚起人們保護方言文化的意識
方言孕育了中國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京劇是集徽、鄂二地戲曲之特長在北京演化而成,因此京劇在唱念中融合了北京、湖北、安徽方言的特點;昆曲的演唱本來是以吳語語音為載體的,但在傳入各地之后便與各地的方言和民間的音樂相結合;蘇州評彈是盛行于江南一帶的地方曲藝,起源于蘇州,故演出均操吳語;南京的白局,是用南京方言說的相聲,流行于南京及其毗鄰地區。令人遺憾的是,隨著現代化的推進,方言文化在當今的社會中受到普通話強勢語言文化的壓力,面臨衰退和消失的尷尬局面,傳統藝術的生存危機正因方言的退化,引起了人們深深的文化焦慮。
以南京地區為例,當南京的方言新聞,如磊磊、娜娜的《滴滴叭叭早上好》、老吳的《聽我韶韶》等節目帶來巨大社會反響后,一時南京掀起一股說南京話的熱潮,甚至還出現了用南京話說唱的歌曲《喝餛飩》等藝術文化形式。南京人對自己方言認同的同時,慢慢地認識到方言在文化傳承過程中的意義,也開始著手對自己的方言文化進行保護,人們開始思考這種方言藝術在強勢普通話主流文化的包圍下,怎么去保持自己的特色和生存下去的狀況。2010年南京的各大媒體就南京的“白局”藝術面臨消失窘境,進行了大幅的宣傳、呼吁以及展開了社會大討論,從這些舉動可以看出人們開始意識到方言的文化傳承的重要性,以及開始對瀕危的方言文化展開拯救的行動。同時社會各個地區也開始對本地區的方言文化進行反思和保護,進而形成了一個社會共識。
(三)有利于方言文化重新定位
鑒于上海電視臺周立波脫口秀等上海方言節目在熒屏上迅速走紅的勢頭,當前用好獨角戲(包括滑稽劇)的文化資源,不失是一項因勢利導的好辦法。當周立波的脫口秀節目用上海方言播出時,屏幕下方的普通話標準字幕同樣可以解決交流帶來的障礙,如果讓周立波用普通話來播出節目,這個節目的魅力將喪失殆盡。記得20世紀六七十年代市井流行說“嗲”字,后來發展為“赫嗲”。“嗲”的原意是忸怩作態,當時青年人廣泛用其表達“好、美、悅耳、好吃”等等,有人認為其“不規范”甚至“不潔”,在報端引發討論。然而它們雖遭詬病,卻因其另具感情色彩而極富活力,為別的詞匯所不可替代。事實上,上海地區在周立波脫口秀勢頭正旺時,也沒有減低社會人群對普通話強勢文化的影響,而是呈現兩種文化的合理共存。正如胡適在《〈吳歌甲集〉序一》中寫道:“我在七年前曾說:并且將來國語文學興起之后,盡可以有方言的文學。方言的文學越多,國語的文學越有取材的數據,越有濃富的內容和活潑的生命。如英國語言雖漸漸普及世界,但他那三島之內至少有一百種方言,內中有幾種重要方言,如蘇格蘭文、愛爾蘭文、韋爾斯文,都有高尚的文學。國語的文學造成之后,有了標準,不但不怕方言的文學與他爭長,并且還要倚靠各地方言供給他新材料、新血脈。”可見普通話與方言其實是并行不悖的。所以我們應在推廣普通話時,不能進行去方言化,因為方言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有著不可磨滅的意義,而且它在某些時候是不可替代的。
(四)促進了方言文化百花齊放環境的形成
方言節目大量涌現,不僅是世界多元化經濟發展的結果,同樣也是人們在世界趨同的大的世界背景下,開始注重個性解放,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人們對于自己從小生活的故土文化進行重新認識與定位,當各地的方言節目在此時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時,正好找到了合適的土壤,人們發現在國家大力推廣普通話的趨同的強勢文化影響之下,自己故土的方言文化卻在衰退,甚至是消失。于是涌現出來了像阿六頭、小么哥、老吳、趙本山、周立波等一些媒體以及影視相關的公眾人物,對方言及方言文化進行反思、挖掘、包裝、上熒屏等手段,對方言文化進行大量的宣傳,才會有后來的《阿六頭說新聞》、《拉呱》、《聽我韶韶》、東北二人轉、周立波脫口秀等藝術形式的遍地開花。進而引發了全國方言文化的再次崛起和全國各地方言文化的百花齊放。
(五)有利于政府對方言文化政策的調整
自從1955年10月中國開始推廣普通話,方言的話語權逐步被削弱。在之后的城市化進程中,方言文化被打上了濃重的鄉村烙印,甚至成了搞笑的工具。似乎方言只有在成為“笑話”的時候,才能牽動起生命的脈搏。
雖然2000年,國家正式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該法對廣播電視播音用語明文規定:廣播電臺、電視臺以普通話為基本播音用語;如確實需要使用方言(如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廣播和對臺港澳的廣播等),必須經過國務院或省級廣播電視部門批準。但是,當方言節目再次在熒屏上大量的涌現時,特別像杭州電視臺西湖明珠頻道的《阿六頭說新聞》;溧陽電視臺的《平陵茶館》;四川電視臺的《新聞書場》等新聞類節目的大量出現,并取得優異的收視率和良好社會反響后。國家沒有去禁止這些節目的播出,而是以默許的方式讓這些節目存在。當方言文化得到了社會認同時,政府也開始意識到方言文化的重要意義。當方言文化發展到一個適宜的時機時,政府會調整對方言文化的政策和措施,進而提升方言文化在社會文化上的地位。其實這一結果不是偶然,而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在國家大力推廣普通話主流文化時,方言文化雖然受到國家行政手段的影響,但是從長遠來看,方言不該被消滅,也不會被消滅。雖然順其自然的保護就是最好的保護,但是政府可以在保護地方文化時予以特殊政策和資金支持。
二、方言節目的消極意義
(一)方言節目消解了新聞媒體的示范性
新聞出版和廣播電視部門具有在全社會語言文字應用典范的作用,擔負著社會輿論導向的責任,如果語言文字不規范,就會對社會產生誤導。特別是新聞類的節目主持人,他們在傳遞信息的同時有語言規范性的要求,因為受眾在接受信息的同時也是在接受普通話的學習。而當今一些廣播電視媒體方言新聞盛行,致使這種“示范性”變為“失范性”。廣播電視媒體語言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其中的新聞節目由于具有很強的導向性、直接性和廣泛性,在語言傳播中,社會民眾更容易對其產生一種語言趨從性,即不加辨別的仿效其語言習慣和表達方式,進而形成一種語言時尚。廣播電視語言的不規范、港臺腔、方言土語比比皆是,就好像沒有要求一樣,這應該是廣播電視的失職,這也觸犯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對我國主流文化的宣傳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
(二)容易造成狹隘的地域文化,影響國家和民族文化的認同
有人認為:“地域文化總是方言無法背離的文化紐帶。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媒體的方言傳播現象執行的是對所在地區的載域文化的一種認同,體現的是方言的整合力。地方文化的多樣性,通過媒體的傳播得到了確認。”的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保護了方言就很容易造成狹隘的地域文化,用地域文化去拒絕中國文化,搞所謂的惟我獨大,惟我獨尊,自我膨脹,自我欣賞,這可能就不是用分眾化和本土化的說辭就可以應付過去的了。
當方言節目傳播的過程中對文化產生了積極和消極兩方面的影響時,只有我們加強對方言節目的引導,對方言節目中低俗化、粗俗化進行“綠化”,就像趙本山等藝術家那樣對“東北二人轉”等藝術形式進行改革才使得它有了長足的發展。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包容性很強的東方文明古國,不管朝代的如何更替,各種外來文化的引進、傳播,都會在中國本土文化的同化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轉化成中華文明的一部分,世代傳承下去。當今社會,政府在加大中華文化趨同化力度時,也要不斷地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依法保障各種語言形式和文化一律平等,對方言文化進行大力扶持,方言文化才會走上良性的發展軌道。
參考文獻:
[1]李慎波.方言傳播現象的多元解讀[J].中國新聞研究中心,2004(3).
[2]周思源.杭州方言何需保護?[N].中華讀書報,2004-6-29.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Z].2000.第12、14、16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