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分析近年來尤其是2010年香港與大陸合拍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全方位的突出表現(xiàn),意欲指出香港電影以其獨有的產業(yè)機制和魅力,在電影手法到產業(yè)運作等各個方面將不斷帶領中國大陸電影走向國際。
關鍵詞:香港電影;內地電影;合拍
中圖分類號:J992.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5-0069-02
一、背景分析——市場浪潮下,大陸香港電影市場的雙贏
(一)大陸市場全線飄紅
在中國推行電影產業(yè)化與市場化的第八個年頭,在文化產業(yè)振興規(guī)劃政策的利好刺激下,2010年,對中國電影來講,無疑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一年,國內票房風生水起,電影市場繼續(xù)保持著亢奮的超高速發(fā)展。首先,電影市場總票房達101.72億元,比去年的62.06億增漲了約60%,位居世界第六位。這其中13部影片票房過億,《讓子彈飛》單片突7億人民幣即1億美元大關,可以說是全線飄紅突飛猛進的一年。其次,電影的產量由去年的456部故事片增長至500部,銀幕數(shù)也由去年的4723塊增長到將近6000塊,第一次進入世界前三強。
(二)香港制造中流砥柱
近年來,香港電影逐漸融入內地市場已經成為了不可逆轉的趨勢,特別是投資比較大的作品,如《葉問2》、《通天帝國》、《精武風云》等,幾乎都是合拍片甚至是內地為主導的作品。何況,今年還出現(xiàn)了不少香港電影人在內地制作的影片,如《全城熱戀》、《龍鳳店》、《唐伯虎點秋香2》等,這些作品已經逐漸的模糊了香港電影與內地電影之間的界線,很難再單純的說是內地電影或者香港電影。[1]香港電影以其特殊的魅力已經進入了中國大陸電影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成為中國電影票房產業(yè)大踏步前進的助推劑。我們以2010年票房過億的國產電影為例來看,全年單片過億的影片共有17部,依次為《唐山大地震》、《讓子彈飛》、《非誠勿擾2》、《狄仁杰》、《葉問2》、《趙氏孤兒》、《大笑江湖》、《大兵小將》、《山楂樹之戀》《錦衣衛(wèi)》、《精武風云》、《越光寶盒》、《全城熱戀》、《喜洋洋與灰太狼2》、《杜拉拉升職記》、《槍王之王》、《孔子》。縱觀以上十七部電影,合拍片的主創(chuàng)幾乎全被香港電影團隊把持,《葉問2》、《精武風云》是香港民國動作片的回歸,《錦衣衛(wèi)》、《全城熱戀》、《槍王之王》、《越光寶盒》等更算得上是老港片的舊題新作。另外幾部電影雖然資金來源上似乎與香港并無太大密切關系,卻全都有香港因素。如《狄仁杰》投資是中港合資,起主導因素的是導演徐克,武術指導是洪金寶、并有劉德華、梁家輝等港星鼎力加盟;這些足以說明香港電影和香港因素在當下的國產片范疇內起了舉足輕重作用并引領整個產業(yè)向前邁進。[2]
二、香江豪情——合拍潮縱橫
香港電影人的北上合作拍片,并非是這兩年才有的事情,早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之際李翰祥、嚴浩、許鞍華等先后到內地制作了《少林寺》、《火燒圓明園》、《似水流年》等作品。只是,八九十年代的合拍片,主要還是以香港電影人為主導,且目標市場也不是在內地,主要是為了內地廣闊的景象。九十年代中期后內地政府又出臺了一系列關于合拍片的條例、政策規(guī)定,并伴隨著九十年代香港經濟與電影危機的到來,到大陸拍片的人就逐漸增多。而直到2003年6月及9月《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的簽署,使兩地合拍片數(shù)量呈現(xiàn)“井噴”之勢。到2005年國產片票房前10名幾乎全是合拍片, 2008年合拍片更是取得了驕人成績,在全年10部過億票房影片中,有8部是合拍片,合計票房16億多元,約占全年總票房的40%。2009 年11 部過億元的國產片中有九部是兩地合拍片,在該年度42 部票房超過1000 萬元的影片里,有22 部是兩地合拍片,占據(jù)一半以上的比例。[3]但經過逐漸磨合,兩地的合拍片更趨于理性,投資合作更趨于緊密和成熟。
另一方面,眾多的香港電影工作者也紛紛在內地自組公司或者加入內地的電影公司或建設終端院線。導演陳可辛去年在北京與導演黃建新組成“我們制作”電影工作室,并聯(lián)合內地的發(fā)行公司保利博納一起成立了“人人電影”制片公司,其制作基地也從香港轉移到了內地。著名影星成龍在北京設立成龍影城,香港寰亞等公司紛紛設立內地新公司。如果算上徐克、李仁港、陳嘉上、吳思遠等香港知名的電影導演或監(jiān)制,更加可見這支“北上”隊伍的龐大,連一直堅守港片陣營的杜琪峰在今年也有新的《單身男女》上映了,更何況,還有那么多的香港明星不斷的參與進內地的電影制作呢,如《讓子彈飛》中的周潤發(fā)、《非誠勿擾》中的舒淇。
所以,無論從制作還是從產業(yè)上來講,香港電影已經深深融入到中國電影當中,已經對中國電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源遠流長——香港電影對內地電影的影響
(一)電影本體創(chuàng)作方面
1.電影制作觀念。首先,內地電影理念從教條向娛樂移位。從《少林寺》開始,這些具有商業(yè)元素、注重娛樂性的合拍片的熱映,對內地電影原有的“教化”模式產生了首輪有力的沖擊;到現(xiàn)在的《英雄》、《投名狀》、《赤壁》、《讓子彈飛》等繼續(xù)以商業(yè)美學沖擊著中國電影整體的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合拍片為內地電影界打開了一扇窗口,可以近距離地學習和借鑒港方的電影理念和拍攝技藝,提高制作水準。大陸電影原來在編劇方面要求相當嚴格, 不僅劇作者要與劇本編輯反復討論、修改,而且要層層上報,層層把關。劇本確定后, 一般不做大的改動, 這便于把握影片的政治傾向。[4]在香港電影的逐年影響下,大陸開始對劇本要求不那么嚴格,在沒有政治問題的前提下,一切向市場看齊,怎么能取得良好的經濟收益,怎么拍。這樣的方式使合拍片顯得很靈活, 任意取舍,毫無精神壓力,能更好的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如《大兵小將》里將領之間的關系倒置,大人物不再是救世英雄,小兵成為了故事的主角,等等都是以戲謔的方式出現(xiàn)的,將英雄的日常生活以另一種愉快的方式呈現(xiàn)給觀眾,并在觀眾中取得了良好的反應。
2.影像畫面。在鏡頭運用方面,香港電影一直以來都是走在時代的前列。和好萊塢式的大場面調度和多變的鏡頭運動不同,香港電影注重突破傳統(tǒng)形式,尋求視覺沖擊,給觀眾以強烈的感官刺激,而不是追求過多的在社會歷史意義方面的探討。例如,香港徐克等人以迅速,凌厲的剪輯模式,不僅在觀眾中深受歡迎,而且在評論界也獲得了良好的評價。其監(jiān)制的《倩女幽魂》在八十年代便獲得葡萄牙國籍電影節(jié)的技術大獎。在香港電影的不斷影響下,大陸電影一改以前教條,死板硬套的革命英雄主義高大全式的敘事、畫面風格,不斷尋求突破,適應改革開放后不斷加快的社會步伐。前幾年的《瘋狂的石頭》正是以其全新的敘述手法,在大陸掀起了一場電影敘事革命,贏得了一致的好評。
(二)電影產業(yè)方面
1.明星制。提起香港電影,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些耳熟能詳?shù)拿餍牵毻婷某升垼⒆孙S爽的發(fā)哥,無厘搞笑的周星馳,這些明星符號已經成為香港電影機制中的一環(huán)。香港電影作為亞洲文化工業(yè)的代表,在20世紀,一直都牢牢占據(jù)著整個東南亞和亞洲市場,而這其中的關鍵因素就是其龐大的明星機制。從早期的細路祥到李小龍,香港的明星制已經基本成型,而后隨著電影工業(yè)的不斷繁榮,到了八九十年代明星制已經帶動整個產業(yè)的興盛。而內地卻相反,只有演員工人和藝術家,而無明星,所有的演員都是隸屬于相關單位,和普通干部職工一樣,拿的是基本工資,拍電影只是本職工作,并無任何大的經濟收益,比如當年李連杰拍《少林寺》時每天就是1塊人民幣的工資。香港與內地合拍開始后,使內地漸漸變?yōu)椤捌辍钡男问?,而“片酬”制正是明星制最重要的標志。新時期,經過與香港電影的不斷磨合,內地的電影公司也不斷走向正規(guī)的產業(yè)化。大陸方面的華誼兄弟、保利博納、橙天娛樂等公司在推行明星制方面做出了相當大的探索。大陸的明星諸如鞏俐、姜文、葛優(yōu)、黃圣依、范冰冰、周迅、陳坤等人都是明星制的受益者。很多明星導演,都在大公司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明星制已經在新時期的中國業(yè)界深深扎根。2009年上市的華誼兄弟電影公司中,就設立了馮小剛、張紀中、范冰冰等導演和明星的工作室。
2.院線檔期制。在香港,電影的發(fā)行一直被放在整個產業(yè)的核心點上,由于發(fā)行業(yè)比電影制作更直接面對觀眾和市場,香港電影從開始就顯示出強烈的商業(yè)屬性。電影的制作最終都臣服于發(fā)行,發(fā)行方根據(jù)市場需求來要求片方制作相應的片子,而不是片方制作后供發(fā)行方選擇,出現(xiàn)了所謂的訂單式消費?!顿慌幕辍?、《英雄本色》等系列影片本來是沒有打算制作續(xù)集的,而是因為影片的第一集市場反響特別良好,根據(jù)發(fā)行方的要求而制作的。而發(fā)行方賴以生存的命脈正是從好萊塢舶來的院線制,香港的院線制興起于20世紀中期,經過逐年的發(fā)展到七八十年代成為電影產業(yè)主控因素。和好萊塢一樣,興盛一時的邵氏和嘉禾等電影制作公司都是擁有自己的院線,才能笑傲整個香江影壇幾十年。中國大陸不一樣,由于舊有的機制存在,電影一直靠的是廣電總局的統(tǒng)銷統(tǒng)購政策,電影無論質量如何,不愁銷路,電影制作和發(fā)行體系混亂,條塊分割嚴重,嚴重缺乏活力。直到21世紀初,國家實行電影業(yè)改革,實行歐美、港臺等地所奉行的院線制改革。這種院線制改革是以資產鏈接的影院實體為紐帶,打斷原有的統(tǒng)購統(tǒng)銷政策,在各地的省公司組建有實力的發(fā)行公司,讓電影發(fā)行走向市場,迫使制作方走向市場的優(yōu)勝劣汰,激發(fā)了整個電影業(yè)的活力。2006年,全國超億元院線達到8條,其中上海聯(lián)合院線全年票房突破3億元,成為我國首條突破3億元票房的院線。到2010年,國內就有萬達、中影星美、上海聯(lián)和三家院線年度票房超過10億。內地院線業(yè)的發(fā)展,表明其中作為香港電影產業(yè)中的營銷觀念尤其是對各個時期影院排片時間的安排上,也就是所謂的檔期制的重要作用。從2010年來看片方必爭的幾個檔期,賀歲檔、暑期檔、國慶檔、再加上所謂的清明檔、春節(jié)檔等,都是在香港檔期制的基礎上,結合大陸的國情而出現(xiàn)的新的電影營銷手段。比如2010年最終票房的發(fā)力,就是在賀歲檔的大背景下,由《讓子彈飛》、《非誠勿擾2》、《趙氏孤兒》三部大片營銷策略下“狂轟亂炸”出來的。檔期制的出現(xiàn)是中國內地電影產業(yè)改革后日益成熟的體現(xiàn),雖然和歐美等國成熟發(fā)達的電影機制還有一定的距離,但至少中影、華夏、保利博納等公司也已經在逐步探索學習中,使中國的電影產業(yè)不斷完善進步,在制作、發(fā)行、院線等各個領域都作出了有益的嘗試,不斷與國際接軌。
香港電影以其獨有的魅力,在新時期通過合拍的方式,進入內地并將帶動內地電影跨入一個新的時代,迎來新的黃金十年。并最終使大陸電影在制作理念、明星院線制等方面向多元化發(fā)展,帶領中國電影逐漸與國際接軌,使中國電影走向國際。
參考文獻:
[1]http://ent.sina.com.cn/m/2010-12-24/ba3187668.shtml
[2]2010年電影產業(yè)數(shù)據(jù)均來自廣電總局年度電影報告
[3]中國電影家協(xié)會產業(yè)研究中心.2010中國電影產業(yè)年度報告[R].中國電影出版社,2010.
[4]胡克.香港電影隊大陸的影響[J].電影藝術,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