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規模、大聲勢地查處腐敗犯罪,并沒有對腐敗犯罪現象形成有效的震懾并阻止腐敗犯罪的蔓延和發展,新的腐敗犯罪仍在不斷大量發生,甚至一些領導干部「邊反腐邊腐敗」或者「邊腐敗邊反腐」。
2011年2月14日,「鐵道部長劉志軍涉嫌嚴重違紀被查」成為各大媒體的頭條,在大陸反腐風暴中落馬的高官們,又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近日,大陸國務院新聞辦發表的《中國的反腐敗和廉政建設》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更是將這一話題再次推向風口浪尖。
成績顯著壓力仍大
剛過去不久的2010年,大陸反腐成果幾何?
2011年1月6日,中央紀委監察部通報,2010年全大陸紀檢監察機關共立案139621件,重點查處黨員領導干部違紀違法案件,處分縣級以上干部5098人,移送司法機關的縣處級以上干部804人。從查辦案件的統計數據看,2010年受黨紀處分人數占黨員總數的比例為1.5%;此外,通過網絡方式舉報的信訪件數量大幅增加。
成績固然顯著,然而,剛剛發布的白皮書指出,當前,由於大陸的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利益格局和人們的思想觀念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各種社會矛盾凸顯,各方面體制機制還不完善,一些領域的腐敗現象仍然易發多發,有的案件涉案金額巨大,違法違紀行為趨於隱蔽化、智能化、復雜化,反腐敗的形勢依然嚴峻,任務依然繁重。
十余年致力於研究官員和官員犯罪的知名律師王榮利說,他2010年收集公開報道的官員腐敗典型案件已有數百起,其中定罪則有12起,但他們有些并非2010年才落馬的。
「現在涉及高級官員的案件從案發到判決都拖長了時間。」王榮利說,有些案件2007、2008年開始調查,但是 2010年才判,甚至都還沒有判,或者一審上訴後二審再沒消息的。
從近年查處的案例來看,本世紀近期查處的案件大多發生在本世紀初期幾年,甚至就發生在近幾年。王榮利認為這一事實說明另外一個結論:大規模、大聲勢地查處腐敗犯罪,并沒有對腐敗犯罪現象形成有效的震懾并阻止腐敗犯罪的蔓延和發展,新的腐敗犯罪仍在不斷大量發生,甚至一些領導干部「邊反腐邊腐敗」或者「邊腐敗邊反腐」。
貪腐向執法領域蔓延
當下的反腐案件,除了數量上的變化外,還有一些在外界看來相當清廉,甚至寄予厚望的領域也出現了高官腐敗案,比如省級紀委、最高法院、公安部等。
比如,建國以來首名落馬的省級紀委書記王華元,他因為在企業經營、職務升遷、案件處理、逃避抓捕等事項上為他人謀取利益,收受他人款物折合人民幣共計 771萬余元(人民幣,下同),最後被判處死緩。對於這樣負責黨紀的干部也被腐敗所擊倒,一度讓外界嘆息。
除了負責黨紀的干部自身貪腐外,近年涉高官的判決還有一個特點,即涉及多名政法或者執法領域的高級官員,包括最高法院原副院長黃松有被判無期徒刑,他也是至今因為貪腐而落馬的級別最高的司法官員。此外,負責偵辦經濟案件的公安部原部長助理鄭少東,還有享有「南粵政法王」之譽的廣東省政協原主席陳紹基也在歷經一年多調查審理後,於2010年先後宣判,都獲刑死緩。
腐敗成本高昂 機制亟待完善
愈演愈烈的腐敗案件讓人觸目驚心的同時,也消耗了高昂的政治、法律及經濟成本。
從政治和法律來看,腐敗破壞國家與政府公信力,大案、要案頻發,造成各方面的重大損失,國家與政府的公信力受到嚴重挑戰。而公信力的喪失將不僅導致民心向背,甚至嚴重化到一定程度以後可能危及政治穩定的局勢;同時,腐敗也不利於行政體制的發展和改革。腐敗分子通過人事權構建關系網絡,又極易形成權力體系的個人化、團體化,阻礙了行政系統更新建設,久而久之,公共系統內部邪大於正,貪大過賢,政令受阻,令行不通。
從經濟角度來看,腐敗的實質是一種尋租行為,是公共權力行使者為了牟取私人利益而進行的權力與利益的交易。
首先,腐敗干預和破壞正常經濟運行秩序,經濟利益的誘使,權力和公共職能主體違背初衷和本質,利用政府能量干預經濟,長此以往會導致市場經濟發展過程的受阻甚至倒退;其次,腐敗擾亂資源合理分配和流動,腐敗主體為了權益而利用職權進行尋租行為,直接或間接的破壞了資源分配,嚴重干擾經濟體正常運作;第三,腐敗將經濟淪為進一步腐敗的手段和工具,公共權力尋租的所得,無論是何種形式,歸根結底都可以說是經濟利益。為了經濟利益而腐敗,做出種種不法勾當,當獲得了一定的資源、資本後,腐敗分子便有更大的能力和動機使自身或誘使、逼迫他人進一步腐敗,進而形成惡性循環。這樣,在經濟體制被嚴重破壞的同時,經濟方法、手段、政策等,在利益的腐蝕下淪為腐敗者的罪惡工具。
腐敗兇猛,如何治理?相關專家認為反貪污無窮期,不可能一勞永逸地解決,應該走法治反貪之路,為此專家提出了幾大建議。首先,制定一部融組織法、刑事實體法、刑事程序法、行政法等於一體的、統一的、專門的反腐敗法;其次,完善相關配套法律,如加快制定《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土地出讓法》、《產權交易法》等專門法律,保證公共權力的賦予行使受到監督制約,依法揭露和懲處貪腐行為。
上海市律協刑事委員會副主任張培鴻律師說,他在代理眾多腐敗案件中也發現,高級官員以及專家型人才如真要犯罪,也少有是因為不懂法才到此地步。要徹底打擊腐敗,他認為關鍵還是在於對掌握公權力的部門和官員進行監督,尤其是需要加大公眾參與的力度,將權力行使的過程展現在陽光之下。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浦興祖教授也指出,重點還是在於民主制度建設,因為沒有監督的權力就很容易走向腐敗,這就是人性問題。除非掌權者超越本能,站在國家的、人民的、民主的角度看問題,民主畢竟還是人類目前所找到的最好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