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河南省博愛縣柏山鎮(zhèn)柏山村從山西臨猗梨棗冬棗基地引進沾化冬棗,在柏山村村北淺山進行栽培試驗,定植后第3年667平方米產(chǎn)157.9下克,第4年667平方米產(chǎn)414.7千克,第5年產(chǎn)843.2千克,第6年產(chǎn)1487.73千克。
1 試驗園基本情況
試驗園存柏山鎮(zhèn)柏山村,位于太行山南麓,為淺山區(qū),海拔213米,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1℃,≥10℃積溫4632℃,年降水量597.1毫米,年平均日照2484小時,無霜期216天,氣候溫和,適宜冬棗生長。試驗園面積8.3公頃,為梯田,光照充足,土壤為褐土,土層厚60厘米左右,pH值7.2.無水源。
2 主要技術(shù)措施
2.1 連園
試驗園為干旱淺山山地,根據(jù)地形選利于存水的低洼處,667平方米建1個25-36立方米的蓄水池(長、寬、深各3米)雨季蓄水,干旱時提水澆樹。嚴格選用高1米以上、地徑0.8厘米以上、生長健壯、根系發(fā)達、須根較多、芽體充實和無病蟲害的壯苗定植,株行距1.5米×2米。栽前整地,挖長、寬、深各60厘米的定植穴,每穴用50-80千克腐熟廄肥與表土混勻做底肥,坑內(nèi)放置40厘米x40厘米x40厘米的大營養(yǎng)袋,先填底肥,再填心土。為提高定植成活率,栽前用保水劑1千克溶解于30千克水中,加入細土攪拌成泥漿,充分蘸根,然后定植。栽后澆1次透水,覆蓋地膜(中間低四周高)保墑蓄水。5—6月天氣炎熱時,及時去除地膜,覆蓋20厘米厚的麥秸保墑。
2.2 整形修剪
采用小冠疏層形整枝,主干高30~40厘米,第1層留3個主枝,開張角度為50°~60°,第2層留1~2個主枝,第3層留1個主枝,層間距分別為70厘米與60厘米,各主枝上均直接著生結(jié)果枝組,不留側(cè)枝,樹高控制在2.3米左右。為早成彤、早結(jié)果,幼樹以夏剪為主,冬春修剪為輔,多留輔養(yǎng)枝。第1年春季定于30~40厘米,剪口下留飽滿芽,促發(fā)旺枝。4—8月,及時摘心、剪梢、扭梢、拉枝等,促進幼樹迅速增加枝量,促進花芽分化。對中心干和主枝延長枝留40~50厘米摘心,結(jié)果枝組留10-20厘米摘心,連續(xù)摘心2~3次;對輔養(yǎng)枝拉平緩放。冬季可形
成第1層主枝,冬剪時再疏除競爭枝,并對中心干和主枝輕短截。第2-3年培養(yǎng)
第2和第3層主枝,方法同上。
2.3 促進坐果增加產(chǎn)量
2.3.1 強烈樹體,改善營養(yǎng) 花前根施復合肥,條狀溝施入,增加根系營養(yǎng):在盛花期噴施15毫克/升濃度的赤霉素溶液,連用兩次,中間間隔5-7天,促進棗樹花粉萌發(fā)和刺激子房膨大,并能刺激未受粉的棗花結(jié)實;在盛花期,用少量酒精或高度白酒將1克棗豐靈1號溶解,對水25升后,作全樹噴灑。噴灑藥液的時間以下午4時或早晨9時以前為最好,一般噴至葉面接近滴水為限。1周后再續(xù)噴1次,提高冬棗樹的坐果率。
2.3.2 祭形修剪措施從春季冬棗發(fā)芽到開花前后,對棗頭和二次枝進行摘心,控制其加長生長,促進新生棗頭上的二次枝加粗,棗股充實。棗吊生長過旺,也要進行摘心;對生長勢過旺的主枝、大型枝組,通過拿枝軟化,改變其生長方向,緩和枝勢:對生長勢較強的進行拉枝使冬棗樹生長勢達到均衡:第5年(山區(qū)生長速度慢)開始環(huán)狀剝皮(也稱“開甲”、“開枷”),環(huán)剝在盛花期進行,在距地面25厘米左右刮去環(huán)剝部位較硬的老樹皮,露出粉白或粉紅色韌皮組織,再用專用環(huán)剝刀,按照0.4厘米左右的寬度,上下仔細切割2周,取下切斷的韌皮組織,切割寬度以30-35天枷口能完全愈合為宜,切口下最好留1~2個輔養(yǎng)枝。環(huán)剝后3-5天。用毛刷、板筆等對枷口涂100倍1605乳油,藥量以涂濕枷口為度。以后每隔5-7天涂藥1次,一般需涂2-3次。環(huán)剝25天后可就地取土和泥,用泥將枷口抹平,再包扎塑料條保濕幾天(過幾天后拆除),促其愈合。幼樹和弱樹不環(huán)剝。
2.3.3 其他措施 初花至盛花期,天氣干旱時傍晚噴清水,每天1次連噴2天,增加空氣濕度,為授粉提供良好的小氣候條件。花期放蜂,在園內(nèi)均勻放置蜂箱,相距不超過200米,提高授粉的機率,提高坐果率。
2.4 病蟲害防治
危害棗樹的主要病蟲害有棗瘋病、棗銹病、棗步曲、棗黏蟲等。防治以預防為主。物理防治兼化學防治相結(jié)合。
(作者聯(lián)系電話:13782779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