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樹耐干旱、素有鐵桿莊稼的美稱。焦作市現有柿樹20余萬株,以八月黃柿為主栽品種,全市絕大部分柿樹處于自然生長狀態,柿蒂蟲的危害十分嚴重,輕則影響柿的產量和質量,重則導致柿樹連年絕收,造成許多柿樹未老先衰。為此,我們于2007—2009年對柿蒂蟲的發生特點及防治技術進行了研究,初步探索出一套有效的防治措施。
1 發生規律與習性
柿蒂蟲在豫北地區1年發生2代。越冬幼蟲翌年4月上旬至5月上旬化蛹,成蟲羽化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下旬,盛期在5月中旬,當年一代幼蟲最早出現在5月中旬,并開始危害,危害盛期在6月上、中旬,此期受害果普遍成黑色,成蟲羽化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盛期在7月上旬,此期也正是第2代幼蟲開始危害期。第2代幼蟲很不整齊,危害盛期在7月15日至8月15日。二代幼蟲蛀入柿果,使柿果由綠色變紅,由硬變軟,形成“烘柿”,隨即脫落,第2代幼蟲老熟后,鉆出危害果實,爬到枝干的粗皮縫內結繭越冬。柿蒂蟲成蟲白天停息在葉背部或陰暗的地方不活動,夜間活動交尾產卵,每頭雌蛾產卵10-30粒,卵多產在果梗和柿蒂縫隙中,卵期5~7天,幼蟲孵化后,則從柿蒂部蛀入果實,并有轉果危害習性,每頭幼蟲可危害幼果3-5個,幼蟲轉果危害時,在柿蒂部咬一較大的孔脫出。
2 防治技術試驗
采取定點觀察的方法,在修武、博愛分別固定30株柿樹進行防治試驗。
2.1 人工防治
人工防治措施主要是采用刮樹皮、清園和摘蟲果處理。這種防治方法對蛀果率30%~2下的柿園比較有效,平均防治率在85%以上,基本上可保柿豐收。但對蛀果率大于30%的柿園,只采取人工防治,很難保證柿豐收。根據這幾年的防治實踐,我們了解到柿蒂蟲以成熟幼蟲在樹皮縫內結白色繭越冬,一年發生兩代,雌成蟲產卵10-30粒,幼蟲有過果習性,一頭幼蟲至少可危害3個幼果。如果一棵樹上有越冬雌雄成蟲一對,全樹就很難保住果子,因為一對雌雄成蟲可繁殖第1代幼蟲10-30頭,則危害幼果30-90個,8月份繁殖第2代幼蟲50-450頭,又危害150-1350個幼果,兩代共危害柿果180M440個,所以在生產中,即使是蛀果率30%以下的果園,只采取刮樹皮往往保不住果,在防治實踐中,我們采取刮樹皮與摘蟲果相結合,防治效果比較好,即在刮樹皮后,5月25日左右當第1代幼蟲剛入一個果時,摘凈蟲果(蟲果為橘黃色,稱為小烘柿),這樣,不僅可保證2060個好果,更重要的是不會造成第2代幼蟲危害,8月10日再補摘1次蟲果,可保證豐收。

對蛀果率大于30%的柿園,采用人工防治措施可大大降低蟲口密度。但還必須采取適時的化學防治措施,這樣。才能確保柿子豐收。
2.2 化學防治
2.2.1 根際注射防治5月下旬和7月下旬分別采用1:100倍久效磷農藥進行根際注射防治:平均每株柿樹在根際3個不同位置注射30-40毫升,但由于柿樹木質堅硬,注射器械所限,采用此種防治方法的防效不明顯,平均防治效果只有40%左右,因此,在生產中基本無應用價值。
2.2.2 樹冠噴霧防治主要對柿蒂蟲等主要害蟲進行樹冠噴霧防治,同時也兼治其他次要害蟲。
選用藥劑:40%水胺硫磷乳油、40%氧化樂果乳油,25%敵殺斃乳油、20%滅掃利乳油、2.5%敵殺死乳油。
濃度選擇:1000倍、1500倍、2000倍、2500倍、3000倍,每個濃度重復3次。5種藥劑的不同濃度的平均殺蟲效果見表1。
3 小結
試驗結果表明,40%氧化樂果最佳濃度為1000倍:40%水胺硫磷最佳濃度為1500倍:21%滅殺斃的最佳濃度為2500倍(表1);2.5%敵殺死和20%滅掃利的最佳濃度為3000倍。防效均在90%以上。根據國家明令禁止在果、蔬上使用的高毒農藥品種,氧化樂果、水胺硫磷不準使用。故推薦20%滅掃利3000倍、21%滅殺斃2500倍和2.5%敵殺死3000倍交替使用。
由于人工防治自身的局限性,在生產中不能完全控制病蟲害的危害,而化學防治也有其費工費時等缺陷,因此,在生產中,我們采取人工、化學綜合防治,即:對蛀果率30%以下的果園,首先進行人工防治,而后在5月下旬和7月下旬各進行1次化學防治,防治效果達90%左右,才能確保柿樹的豐產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