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選育過程
1988—2000年,筆者進行實生野山楂選種,2000年發現其中1株的枝條發生芽變:該枝條上的果實較大,果實長橢球形,經濟性狀好,風味較佳。當年進行高接,經過近8年的田間觀察、品種比較試驗、區域試驗和生產栽培,該品種綜合性狀優良、穩定,可以直接食用。2008年7月9日通過廣西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并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廳進行了品種登記,登記編號為(桂)登(藥)2008022號,命名為中田大山楂。
2 果實經濟性狀
中田大山楂果實長橢球形,果大,平均單果質量100克(表1),最大果質量225克;縱徑5.8厘米,橫徑5.3厘米;果皮青黃色,光滑:果肉白色,石細胞少,肉質細嫩,脆口,甜酸適度,山楂香味濃郁:可溶性固形物14%~16%,氨基酸含量4184毫克,千克,總黃酮含量0.39%-0.44%,鋅0.64毫克/千克,鈣182毫克/千克,硒(Se)0.012毫克/千克,鐵(Fe)3.74毫克/千克,蛋白質0.50%,水分80.5%,維生素A 5.8微克/千克,維生素0.99.3微克/千克,維生素E 23.6毫克/千克,維生素C 209毫克/千克。果實常溫下可貯藏3~4個月,適宜鮮食與加工:藥用、保健成分豐富。可自然存放2-4個月。2-4℃冷藏可以保持6-8個月。
3 植物學特征
1年生枝較強壯,長度50—100厘米,樹皮光滑,皮孔較多,細小,青灰色。新葉淡黃綠色,邊緣鋸齒明顯,成熟葉片較大,平均葉長13厘米。寬6.0厘米,嫩葉兩面披茸毛,成熟葉正面蠟質明顯光亮,葉背面披茸毛。
4 生物學特性
4.1 生長結果習性
該品種植株長勢較旺,萌芽力、成枝力均較強,易形成樹冠,結果早。一般定植第2年開始掛果。第3年株產20-30千克,第4年株產為40-75千克,第5-6年進入盛果期,株產150-250千克。3-4年生樹以中、短果枝結果為主,成年樹長果枝結果能力也非常強,豐產穩產,無大小年結果和采前落果現象發生。自花結實率高,不用配制授粉樹。
4.2 物候期
在桂東地區,1月下旬花芽開始突顯,2月中旬初花,花期持續15-20天。果實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成熟,落葉在12月上旬至下旬,發育期235天。
4.3 抗性及適應性
該品種抗寒、抗旱、抗污染能力強,對鹽堿性土壤的適應性較強,但忌水澇。凡有南方野山楂分布的區域皆適宜種植,尤其山區、冷涼地區更佳。
5 栽培技術要點
5.1 園地選擇與合理密植
以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黃壤、紅壤或沙質土壤為好。平地株行距5米×6米為宜,山坡地株行距5米×5米。
5.2 整形修剪
采用疏散分層形樹形。主枝7-9個,在中心干上分3層排列。第1層距地面80-100厘米,保留3條主枝,每枝間隔120°;層間距70-80厘米,第2層保留2~3條主枝;第3層保留2~3條主枝。第3層后去除中心干延長枝以控制樹冠,主枝與中心干夾角以45°~60°為宜。
5.3 砧木
中田大山楂的砧木宜選用南方野山楂的中果品種。不能用棠梨、蘋果、廣西的靖西山楂做砧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