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從情報研究對象、理論起點、理論主線與內容三個方面簡單歸納和評價美國著名情報學家薩拉塞維奇的情報社會傳播理論的觀點,認為其社會傳播理論是情報學界較為完整的,具有較高影響力的理論之一。
[關鍵詞] 薩拉塞維奇 社會傳播理論 相關性 情報系統
1 引言
如果從1945年布什發表的著名論文“誠如所思”(As we may thinks)算起,情報學已經走過了半個多世紀的歷程。半個多世紀以來,情報理論研究取得了迅速的發展,情報學家們各抒己見,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現了情報科學理論百花爭鳴的局面,在情報學理論體系構建過程中形成了各種流派。
美國著名情報學家薩拉塞維奇于1970年在其出版的論文集《情報科學引論》中認為情報學不同于文獻學、圖書館學等學科,它有著自己獨特的研究領域,是專門研究人類通訊系統特性的科學。他把情報學分為兩大分支——理論情報學和應用情報學。其理論情報學趨于社會傳播科學;而應用情報學盡管趨于自然科學,但其理論體系大致包括交流問題、文獻問題和情報系統問題三個方面的研究內容,也基本屬傳播學的研究內容[1]。尤其是當他借鑒哥夫曼的傳染病傳播理論來將他的概念、理論和觀點統一起來后,就形成了較具影響力的社會傳播理論。
2 情報研究對象——傳播過程
薩拉塞維奇將情報的傳播過程作為情報的研究對象,把傳播過程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來研究,重點探討了社會背景中情報的宏觀和微觀傳播規律;將情報過程看作是結果引起的從一個物(通常稱為源)向另一個物的傳遞,稱之為情報的一系列連續事件。情報科學的基本課題是從各個角度研究情報的行為、屬性、效果以及影響人類和受到人類影響的各個傳播過程[2]。
這個觀點在研究基點方面和米哈依洛夫有相似之處,都是從動態的角度來考慮情報的傳遞活動。但隨著與哥夫曼的傳染傳播理論、費桑的微觀情報傳播理論結合,他將情報交流從科技領域擴大到社會,并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堅實理論基礎的傳播理論及模型,走出了米哈依洛夫科學交流范圍的局限,可以說是情報學理論體系研究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近些年來在情報界對情報研究對象的討論一直很活躍,關于情報的研究對象莫衷一是。薩拉塞維奇認為情報的研究對象是其傳播過程,但是紀宴平學者在其發表的《論情報定義》中明確說道“情報是一種客觀存在的事物,人們為了利用情報,一是偶然碰到,二是自己去找,三是別人給送來,它自己是不會走的,所以情報本身無所謂‘傳遞’”[3]。其實我們仔細看,紀宴平學者的第三點“別人給送來”,這就是情報的“傳遞”,為什么給送來,就是薩拉塞維奇后面要說的“相關性”。紀宴平的說法正好從另一側面佐證了薩拉塞維奇的觀點。
人們對情報研究對象的分歧,反映了對情報本質認識的差異,由此產生不同的觀點是正常的現象。正如英國哲學家休謨所說“假使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有一千種不同的意見,其中只有一種,也只能有一種是正確的、真實的,唯一的困難在于如何找出并認識這種正確的意見”。科學研究是無止境的,需要更多的學者參與到情報研究對象的爭鳴與探索中來。
3 理論起點——知識傳播
薩拉塞維奇認為,對情報科學來說,具有意義的傳播研究是處理人類知識傳播的研究,因為就人類活動而言,這種傳播是最重要的傳播。在情報科學領域內,關于知識的傳播可以從兩個不同的方向入手進行:一是研究文獻的行為,大多數應用統計方法和數學方法;另一個是研究用戶的行為,大多數應用心理學方法[2]。
社會傳播理論成型于20世紀70年代,那個時候人們都把眼光投放在數據和信息的傳遞上,薩拉塞維奇的“知識傳播”無疑刮起了情報理論研究的一股新風,后來“知識”風波的涌起就是最好的見證。另外,他創造性地提出從文獻行為和用戶行為兩個方向入手研究知識的傳播。前一方向是從定量的角度度量知識傳播的效果,后一方向則是從定性的角度考察知識傳播的深度。
“知識經濟”的到來使得人類經濟的發展比任何時候都要更加依賴知識的產生、傳播和應用。知識無時無刻不在產生,那么知識能否得到迅速傳播就成為至關重要的了。我們平日生活里的所見所聞,如學校教師所從事的教學活動;出版發行單位所從事的以知識信息的選擇和組織,知識產品的設計、生產、銷售和推廣為主要目的的文獻出版發行活動;各社會性文獻收藏流通單位(如圖書館、信息研究所、群眾文化館或文化站)所從事的文獻收集、管理及服務活動;社會成員之間所進行的有關知識或特定技能的交流活動;新聞傳播活動以及網絡環境中的信息交流活動等都是知識傳播的范疇[4]。由此可見,薩拉塞維奇社會傳播理論的起點——知識傳播是有前瞻性的,在知識越來越成為社會行為主導的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4 理論主線與內容
4.1 傳播內容——知識與文獻
在Information science一文中,薩拉塞維奇說到情報科學傳播的內容從總的方面來說是知識,從具體方面來說是文獻[5]。
早在16世紀,培根就提出了“知識就是力量”的著名論斷。把知識作為傳播內容在理念上提升和拓展了情報學研究的對象和概念體系。社會傳播理論把知識作為動態傳播內容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尤其是在作為生產要素的土地、原材料和能源日益呈現稀缺或不可再生的情況下,無形的知識資源因能夠積累、增值和共享,而成為生產要素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科技、知識、信息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最重要的資源的今天,知識是真正的資本和首要財富[6]。
文獻作為傳播的靜態內容能夠消除傳播過程中的空間和時間障礙。從美國著名學者加菲爾德1957年發表《科學引文索引》開始,文獻就成為信息傳播的重要來源,文獻的傳播還衍生出“引文分析學”,我們可以統計文獻被引次數來評價一篇文獻的學術價值,也可以統計學者的論文被引情況評價學者的影響力和學術貢獻。學術交流是沒有界限的,引文網絡錯綜復雜,有跨學科的引用借鑒,也有相同學科的傳承與創新,更有跨時空的研究探索。文獻的傳播從定量的角度支撐了社會傳播理論。
4.2 傳播者——情報創造者與用戶
薩拉塞維奇認為情報的行為屬性是指情報的傳播特性以及與傳播相關聯的過程特性。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可以研究傳播模式。對情報學來說,有意義的傳播模式是人類處理知識傳播的過程,因為就人類活動而言,這種傳播是最重要的傳播。他還認為,情報傳播活動的主體是情報創造者和使用者[8]。
情報創造者作為傳播的源頭毫無疑問也是情報的傳播者,但這只是狹義的理解。從廣義上來說,情報傳播者是情報傳播行為發生的主體。它包括其傳播的組織機構、群體和個人。具體來說指圖書館、檔案館、情報中心、出版發行部門以及在這些機構中從事文獻信息資源相關工作并使之有序化的人們,他們都是情報的創造者、發送者、傳遞者,是情報傳播的首端[7]。
人們通常把情報使用者即用戶當作信息棧的信宿,但是薩拉塞維奇把用戶當作情報的傳播者,這是其理論突破的一個方面。研究表明,雖然學術界對情報用戶的研究開始得不算晚,但總體來說還是不太成熟。很多情報學理論體系結構都沒有把其作為基礎理論的一部分單獨列出來加以研究,甚至有些直接忽視了用戶理論的研究,尤其是在國內。
把用戶當作信息傳播者在Web2.0時代有了更新的意義。Web2.0更注重用戶的交互作用,用戶既是網站內容的瀏覽者,也是網站內容的制造者。所謂網站內容的制造者,是說互聯網上的每一個用戶不再僅僅是互聯網的讀者,同時也成為互聯網的作者;不再僅僅是在互聯網上沖浪,同時也成為波浪制造者。比如在維基、博客中,人們可以自由地瀏覽信息,還可以任意地轉載、發表評論、寫博客、分享自己的想法。
把用戶作為傳播者同時也擴展了傳播的內容。波拉尼(Michael Polanyi)曾把知識分為可表達的知識和不可表達的知識[8],也即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事實上,根據專家的估計,人類的知識大部分是這種“隱性知識”,而表現為文本、報告等外顯形式的“顯性知識”只占小部分,只是知識寶藏的冰山一角,也即“我們所知道的遠遠多于我們能夠說出來的”[9]。而用戶,則是這些隱性知識的主要載體。目前,隨著知識管理理念的深入人心,人們已經逐漸意識到隱性知識管理的重要性,開始了對隱性知識傳播的探索。由此看來,薩拉塞維奇的社會傳播理論還是知識管理的先河之作。
4.3 傳播量度——相關性
薩拉塞維奇認為相關性是情報傳播過程中的一個最關鍵、最基本的概念和問題,是所有情報傳播過程的效能的量度,情報系統要傳播相關的情報,研究相關性的目的就是為了減少非相關性,提高情報的效用。他以最概括的語言對相關性做出了如下定義:“相關性是交流過程中來源與終點(接受者)之間接觸效率的量度”[10]。
對相關性的研究,大約可追溯到1960年,當時,馬羅(Maron)和庫恩斯(Kuhns)將概率運算應用于計算機標引,以期建立一個相關性理論。薩拉塞維奇對相關性傾注了極大精力,終于使自己成為了一位相關性領域的專家。1969年,他完成了對相關性研究的基本工作。1970年,他應用布拉德福離散律進行相關性研究。1976年,他發表了Relevance: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a framework for thinking on the notion in information science,對早期相關性研究情況進行了評論,此文相當于相關性的一個原理,具有劃時代的意義[11]。2006-2007年他又發表了3篇文章對相關性進行進一步完善。蘭卡斯特對薩拉塞維奇所進行的相關性研究工作非常敬佩。馬費成先生也曾著文論述過情報學的基本原理和理論體系,其中將相關性作為情報學的基本原理之一。但他只論述了情報檢索中的相關性和知識系統中的情報相關性,對相關性本質的闡釋和論述還不夠深入全面[12]。
可以這么說,相關性是社會傳播理論的亮點,是薩拉塞維奇情報理論不同凡響的地方。相關性可以度量信息的傳播過程,信息因為與我們要解決的問題相關才得以傳播利用,這種相關可以是算法相關、主題相關、需求相關、情景相關,也可以是社會認知相關[13]。從信息檢索的角度看,相關性可以評價人類信息的需求,我們總是力圖檢索與需求相關的信息。但是,情報科學中的相關性實際上存在于兩個方面:一是用戶的情報檢索,另一則是客觀知識體系的自組織建立起來的相關性。迄今為止,相關性研究僅僅注意到了前者卻忽視了后者。
情報的相關性還可實現更深層次的知識組織,比如:①知識地圖,通過揭示知識存儲地和知識之間的關系,幫助人們快速準確地找到所需的知識。②知識表示,即對知識的一種描述,或者說是對知識的一組約定。它是把知識客體中的知識因子與知識關聯起來,便于人們識別和理解知識。知識表示是知識組織的前提和基礎,任何知識組織方法都是要建立在知識表示的基礎上。③知識挖掘,即從數據集中識別出有效的、新穎的、潛在有用的以及最終可理解的知識。現在全球范圍內數據庫中存儲的數據量急劇增加,人們的需求已經不只是簡單的查詢和維護,而是希望能夠對這些數據進行較高層次的處理和分析,以得到關于數據總體特征和對發展趨勢的預測,知識挖掘顯得尤為重要。④專家系統,它是根據人們在某一領域內的知識、經驗和技術來建立的解決問題和做決策的計算機軟件系統,以對復雜問題給出專家水平的結果。這些都可以是相關性研究的重點。
4.4 傳播控制——情報系統
薩拉塞維奇是將過程和系統放在一起研究的,他認為情報傳播過程的實現必須依賴于情報系統,情報科學就是要研究情報系統的結構、目的、功能、屬性、行為和性能。為此,他對情報系統進行了深入討論,認為任何情報系統都具有5個基本功能:①存取功能,即存取信息、知識、數據、文獻等;②情報描述功能,即以某種描述形式和結構對獲得的情報進行概念描述,如用自然語言、索引語言、分類方法等;③文檔組織功能,即儲存材料和/或儲存它們的表述;④查詢和檢索功能,即以組織的方式和約定的描述方式從系統中將所儲存的東西取出來;⑤傳播功能,即系統以某種有組織的方式按用戶要求輸出[2]。
情報系統,即情報傳遞交流系統,是將情報從情報源傳遞給有關用戶的職能系統。情報系統是由包括人、設備、情報傳遞交流過程及目的等系統對象所組成的綜合體,是人們為了搜集、處理、貯存、傳遞交流情報而建立的一種人工系統。薩拉塞維奇把情報系統放在“大情報”環境下,是大情報實踐觀的體現。他的情報系統從科技情報延拓到各類社會需求的情報,從單一領域的情報系統演變為綜合的社會情報系統。它可以指導情報服務機構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突破早期科技情報的局限,拓寬情報領域,涉足社會、經濟、文化、休閑等信息,改善服務方式,增強服務功能,以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情報需求。“大情報”突破了米哈依洛夫情報學理論體系,推動了情報學科的理論建設[14]。
“情報”不應局限于某一具體的工作領域,“情報”具有“普遍性”、“一般性”,應建立綜合的社會情報系統,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方面的社會情報需求。因此,筆者認為,隨著網絡的普及,網絡輿論在實踐中的影響力日益突出,情報系統應該擁有網絡輿情預警和監測的功能,及時監測網絡輿論,為決策提供依據。這樣的情報系統才能適應時代特征,推動情報工作實踐的發展和情報學理論建設。
5 總結與評價
薩拉塞維奇把情報科學的主要研究對象和目標看作是情報的傳播過程,把人類的情報傳播過程看作是與能量交換、物質交流具有同等地位的普遍性活動。并且把情報傳播過程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來研究,即將傳播放在社會背景上來分析,著眼探討在社會的不同平面上情報的宏觀和微觀傳播規律[15]。這也是我們視其為社會傳播派的原因之一。從社會角度研究情報傳播的同時,薩拉塞維奇把研究的著眼點放在控制情報傳播過程以及與過程有關的情報系統的原理上。社會傳播理論概括全面,具有創新性和前瞻性,尤其是其理論亮點情報傳播量度——相關性,對后來的情報學者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社會傳播理論是情報學基本理論研究中較為完整和具有影響力的理論之一,對情報學理論的建設做出了不菲的貢獻。
6 結束語
薩拉塞維奇在其40余年的情報學研究生涯中發表了大量論著,其中影響最大的是1970年出版的《情報學導論》(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Science)一書。該書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薩拉塞維奇對情報學理論體系的認識和觀點,社會傳播理論的基本觀點也都囊括在內,當然,薩拉塞維奇之后又寫了不少著作繼續完善他的理論。作為情報界的泰斗,目前薩拉塞維奇仍然活躍于情報研究的各個領域。
參考文獻:
[1] 張敏勤.情報學研究流派綜述.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2(6):141-142,149.
[2] 靖繼鵬,馬費成,張向先.情報科學理論.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3] 紀宴平.論情報的定義.情報學刊,1984,5(2):17-20.
[4] 倪延年.知識傳播功能論.中國圖書館學報,2002(5):13-16.
[5] Saracevic T. Information scienc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99,50(12):1051-1063.
[6] 劉珺.知識傳播與信息生產力.情報探索,2007(5):38-40.
[7] 陳壽祺.論文獻信息傳播理論的幾個問題.圖書與情報,1998(1):56-59.
[8] Argote L ,Ingram P .Knowledge Transfer :A basis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firm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00(5): 150-169.
[9] 曹建東,潘杰義,司公奇.組織內隱性知識傳播的影響因素及其量化研究.情報雜志,2007(8):69-72.
[10] Saracevic T. Relevance: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a framework for thinking on the notion in information scienc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1975,26(6):321-343.
[11] 謝新洲,王益明.美國著名情報學家——薩拉塞維奇.情報理論與實踐,1994(3):43,55.
[12] 馬費成.論情報學的基本原理及理論體系構建.情報學報,2007(1):3-13.
[13] 張新民,羅衛東.相關性與情報學.理論與探索,2008,31(1):12-14,64.
[14] 鄒志仁.“大情報”觀之我見.情報理論與實踐,1999,22(4):228-229.
[15] 丁久輝,蔡景平.情報學理論學派與情報學研究熱點分析.情報探索,2010(1):17-19.
[作者簡介] 陳玨靜,女,1987年生,碩士研究生,發表論文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