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針對圖書館編制的古籍文獻機讀目錄導入古籍保護中心的普查平臺的數據庫后,普遍缺少古籍定級及破損定級內容的問題,以武漢大學圖書館為例,介紹如何在ALEPH系統中設置新的字段,分別定義古籍定級和古籍破損定級,方便工作人員更好地進行古籍文獻保護工作。
[關鍵詞] 古籍定級 古籍破損定級 機讀目錄 著錄
1. 古籍定級與古籍破損定級字段設置的背景
目前全國范圍內的古籍普查工作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凡是收藏有古籍文獻的單位都要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開發的古籍普查平臺上著錄數據。在此之前,許多圖書館尤其是高校圖書館已經開始了古籍文獻的計算機編目。有的圖書館各自為政,也有的圖書館在一定范圍內聯機編目。武漢大學圖書館使用ALEPH系統進行古籍文獻的編目,同時也是“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簡稱CALIS,下同)的成員館,利用CALIS中心古籍編目分系統與其它高校圖書館進行古籍聯機編目。
2006年8月5日,國家文化部頒發了《古籍定級標準》(WH/T20-2006)和《古籍特藏破損定級標準》(WH/T22-2006),其適用范圍明確為:“全國各級各類型圖書館、博物館等單位的古籍保護、整理和利用工作,同時供出版、教學、科研及國內外相關業務單位使用”[1]。該標準是為適應和規范當前舉國上下正在蓬勃開展的古籍普查與保護工作而制定的。筆者第一次接觸這兩個標準是2009年2月,在重慶市圖書館承辦的國家圖書館第三期古籍編目培訓班上,這兩個標準作為必備的學習參考資料發給了每一位學員。當時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的羅琳老師主講的一次課程就是介紹“古籍普查平臺系統”,所有的學員都被要求學會往普查平臺提交古籍數據。古籍的級別和古籍破損定級是系統中的必備字段。與我們日常工作中使用的古籍編目系統相比,“古籍普查平臺系統”要著錄的內容與要求基本相同,只是增加了古籍定級與古籍破損定級兩項內容。
2. 古籍定級與古籍破損定級字段設置的目的
不管是古籍收藏單位還是國家古籍保護中心,這兩個定級是很有必要的,每種古籍進行定級后,更方便全國統籌安排,對不同古籍可根據實際需要采取不同的保護措施。這兩個字段的設置,其實對于每個古籍文獻收藏單位都具有重要作用。正如《古籍特藏破損定級標準》所言:“古籍中存在大量破損現象。對破損古籍進行分類并合理定級,為制定修復保護計劃提供準確數據,對科學保護古籍,集中力量搶救、修復瀕危古籍具有重要意義”[2]。部分古籍保護單位目前已經建立了紙質的、電子的古籍破損檔案,可以為古籍修復提供參考,在修復工作中發揮了作用 [3]。但是這種檔案有一個較大的弊端,就是缺乏可持續性、穩定性和公開檢索性。如果把這兩個檔案建立在古籍編目系統中,則能很好地解決上述問題。
2.1 幫助建立穩妥可靠的古籍定級和破損定級的檔案
古籍特藏文獻的定級和破損定級結果記錄在集成系統中,所有用戶都可以檢索、調用、查看每種古籍的級別和破損的情況。這也是一個古籍收藏單位最可靠、最全面的檔案記錄,不會因工作人員的失誤導致檔案的遺失,也不會發生多名工作人員之間記錄重復或者遺漏的情況。古籍修復人員可以按照古籍破損級別來選擇應該優先修復的古籍文獻。這樣就將個別單位中的個別人員掌握的數字文檔轉變為整個集成系統的用戶都可以查看的MARC數據。只要集成系統不出問題,這個數據就不會丟失,也不會因古籍工作人員的崗位變動產生繁瑣的交接,從而避免了人為錯誤的發生。
在系統中設置這兩個字段的最大優點就是能進行檢索。編目人員錄入數據后,系統用戶能按照古籍破損的級別和類型進行檢索,修復人員可以選擇亟待修復的古籍優先處理。遼寧省圖書館的解說在《圖書館建立古籍破損檔案的必要性》一文中提議“將古籍破損檔案與館藏古籍目錄掛接到一起”,則可為同類型破損古籍的修復提供方法上的參考,也可以供古籍修復的初學者觀摩學習,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修復的速度與質量[3]。
2.2 完善古籍編目數據,與古籍普查平臺實現數據批量導入
如果在集成系統中定義古籍定級與古籍破損定級字段,也可以滿足正在開展的全國古籍普查平臺數據著錄的需要。從本館的集成系統中打包古籍編目數據后,到古籍普查平臺進行批量數據導入。增加了古籍定級與古籍破損定級字段后,只要對批量導入的數據稍稍修改即可符合要求,可以節約大量人力。如果本地數據缺少這兩個字段,即使數據批量導入后,也需要根據逐條數據調出原書進行定級,掃描書影,所花費的時間相當于重做一條數據。
3. 古籍定級與古籍破損定級字段的設置及例子
筆者從重慶回館后即著手準備在古籍編目系統中增加古籍定級與古籍破損定級字段。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斟酌,反復論證,武漢大學圖書館的領導同意在本館使用的ALEPH系統中設置古籍定級與古籍破損定級字段。目前國內圖書館使用的集成系統中,還未有使用這兩個字段的先例。為了不影響整個系統數據的穩定,我們選擇了附注性的398和399作為兩個字段的代碼,暫不定義指示符。
399 為“古籍定級” 字段,設2個子字段,@a為古籍定級,@b為定級依據。“@a古籍定級”子字段的著錄內容為漢字描述的古籍級別,“@b定級依據”子字段的著錄內容為相應的阿拉伯數字,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2006年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行業標準WH/T20-2006古籍定級標準》著錄。
古籍的級別基本是以出版時間來區分,北宋及北宋以前的為一級甲等,元代及元以前的為一級乙等,明初的為二級甲等,明中期的為二級乙等,明末清初的為三級甲等,清中期以前的為三級乙等。這個描述雖不嚴謹,但可簡明概括。一、二、三級的丙等,則基本定級較特殊的版本。這三個級別包含的版本形式較復雜,在對古籍進行定級時,容易出現錯誤,要多加注意。如我館藏明萬歷間木活字印本《招搖池館集》,其出版時間為明萬歷年間,只能算三級甲等。按照李致忠先生解釋古籍定級標準所例舉的“明代及其以前出版的銅活字印本、木活字印本、套版印本、饾版印本、拱花印本、饾版拱花印本,清代磁版印本、活字泥版印本等等”,因為此書有“印刷技術上的代表意義、印制工藝上的特殊價值乃至歷史文物價值,均當不遜于元及元以前的某些傳本,故也應將它們劃入一級古籍的范圍之內”[4]。《招搖池館集》一書399字段@a著錄內容為“一級古籍丙等”,@b著錄內容為“3.1.3”。又如“《大明萬歷七年歲次己卯大統歷》一卷,明萬歷刻藍印本,黃綾包背裝(明宮原裝)”[5],李國慶以之歸入一級古籍丙等,則@a亦為“一級古籍丙等”,@b相應則為“3.1.3”。再如清乾隆間武英殿聚珍版《麟臺故事》,按照《古籍定級標準》第5頁“明末及清乾隆六十年以前的木活字印本、套印本及銅版印本等”這一條標準,可以定級成“二級古籍丙等”。故此條記錄的399字段@a著錄為“二級丙等”,@b為“3.2.3”。
399“古籍定級”的字段及子字段皆不可重復,即同種版本的書只給予一個古籍級別。即使一種古籍有多個復本,且多個復本的品相不同,也只按該古籍的出版時間、版本類型等主要決定因素來定級。如清乾隆間葉氏海録軒朱墨套印本《文選》,本館藏有三部,開本、冊數、紙張、破損情況略有不同。編目員在著錄此種書時,只做了一條記錄,399字段@a內容按照定級標準著錄為“二級丙等”,@b則為“3.2.3”。
相同版本的古籍,因有名家批校題跋、藏書印記而具更高價值者,可效仿《中國古籍善本總目》之作法,視作不同版本,在系統中另做一條數據。在對這樣的版本定級時,要考慮到這些古籍的特殊價值,按照“不唯時限”及“等次上靠”二原則靈活處理。如我館藏有二部明嘉靖七年龔雷影宋刻本《鮑氏國策》,其一為劉曙批點本,且鈐有陸樹藩藏印,另一部則無特殊之處。此種書按標準定級為“二級古籍乙等”,題名為《鮑氏國策》的有兩條數據,一條數據399字段@a、@b分別著錄為“二級乙等”、“3.2.2”。另一條著錄劉曙批點本,則依“等次上靠原則”將等級上提,399字段分別著錄為“一級丙等”與“3.2.2;2.5”。又如明正德九年張祥廬陵刻本《文山先生文集》,按定級標準符合“明洪武元年至正德十六年刻印、抄寫的古籍”這一條,應為“二級古籍乙等”。武漢大學圖書館所藏此書,首頁正中上方鈐“翰林院印”滿漢朱文大方印,通卷逐頁逐行標明何者應抄、行款格式如何、何者不抄,眉端還貼有署名四庫館分校官陳太校改的浮簽多條,顯系四庫底本。因此依“不唯時限”及“等次上靠”原則提升至“一級丙等”,我們在399字段中,@a著錄為“3.2.2;2.4;2.5”。又如武漢大學圖書館藏有清康熙間通志堂試印刻本《讀史方輿紀要》十四卷,依刻印時間原應定為三級古籍乙等。但此書為少見的試印清樣,書葉天頭屢見校對后修版意見,故依“不唯時限”及“等次上靠”原則提升至“二級丙等”。在此書的399字段中,@a內容為“二級丙等”,@b子字段著錄“3.3.2;2.4;2.5”。這些特殊版本,399字段@a著錄時均調整后的定級,@b 則先按出版時間著錄定級依據,再加上等級調整的依據,如“2.4”和“2.5”,不同的定級依據之間用“;”隔開。@a與@b內容不是一一對應的匹配,容易出錯,因此著錄時要多加注意。
398為“古籍破損定級”字段,啟用4個子字段,@a為破損級別,@b為冊次及該冊破損類型,@c為定級依據,@d古籍修復建議及完成與否記錄。整個字段可重復,用于著錄版本相同而破損情況不同的古籍,一個復本啟用一個398字段,每個398字段中子字段@a、@d不可重復,@b、@c可重復,反映一部書的不同破損類型。@a、@b及@c子字段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行業標準WH/T22-2006古籍特藏破損定級標準》著錄。
398字段的@a子字段用漢字描述該書的破損情況進行綜合定級,依《古籍特藏破損定級標準》分為五級。如果一種書中的各冊破損情況不同,則同一398字段中的@b、@c子字段分別如實描述其破損情況。再綜合全套書的破損情況依破損最嚴重的進行定級并著錄。破損定級就高不就低,且各種破損情況不累計。其他破損情況分別著錄在不同的@b子字段中,每個@b子字段都要加上相應的@c子字段。如館藏《旌門鄭氏宗譜》,第1函每冊天頭均為鼠嚙,偶有書口開裂、裝訂線殘斷等輕微破損情況,最嚴重的破損類型即為鼠嚙,雖然位置在天頭,不影響內容的閱讀,但每頁破損面積超過20%,且在整部書中所占比例已達30%,因此該條數據398字段@a子字段內容著錄為“三級破損”。又如清光緒十年鉛印本《古今圖書集成》,紙張酸化較嚴重,且有一部因保管不善,除第25-34冊天頭遭鼠嚙外,第69-72、101-104、109-112、163-170、887-891冊為白蟻所蛀,之后脆化加劇,書頁大塊破碎,導致這33冊書下半部分從書口至書脊形成三角形空白。可以說每頁蟲蛀面積達到了20%以上,且蟲蛀書葉達到整冊書葉的100%,每個單冊都到了二級破損的程度。但是相對于全書所存1 599冊來說,這33冊書只占了很小的比例,幾乎只有2%多一點,不到3%。考慮到全書紙張有不同程度的老化,此書398字段@a子字段就確定成“三級破損”,見圖1。
@b子字段的破損冊次著錄該冊的登錄號,用阿拉伯數字標明。破損類型則依《古籍特藏破損定級標準》中列出的各種破損情況用精練的詞語概括,如“絮化、水浸、蟲蛀、鼠嚙、酸化、老化、霉蝕、粘連、撕裂、缺損、線斷、燼毀、口開”等。一部書的不同冊次破損情況相同,著錄于一組@b、@c子字段中。圖1所示白蟻蛀損的《古今圖書集成》,@b子字段著錄內容為“登錄號163115-18、163142、163148-54、163655-62、171324-28蟲蛀”,@c著錄內容為“5.4”。破損類型不一,則按照破損類別依次重復@b和@c子字段著錄。清康熙四十四至四十六年揚州詩局刻本《全唐詩》,有輕微口開、裝訂線斷損、第120冊1-9葉有蟲蛀痕跡。這條數據398字段有三組@b@c,依次為@b“登錄號22924輕微蟲蛀”,@c“7.2”;@b“登錄號22805-09輕微口開”,@c“7.2”;@b“登錄號22805-924裝訂線斷損”,@c“8.2”。在系統數據中較為詳細地描述出該書的破損情況。
如果一種書有幾個復本,而各套破損情況各異,則應該將398字段重復著錄,并在各@b子字段中用不同冊次的登錄號區別開來。館藏《荀子集解》清光緒17年刻本,館藏6部,每部6冊。其中有4部未破損,有一部6冊皆無封底,最后一部第6冊末二葉下書口開裂,書角有磨損。因此著錄時398字段重復三次,提示6套復本的不同破損定級。
@d修復建議子字段按照古籍破損的嚴重程度選擇“急需修復”“盡早修復”“應該修復”之一來著錄。古籍修復人員則可以依照古籍破損的輕重緩急來選擇優先修復的文獻。如果是曾經破損,已經修復的文獻,也應在此子字段表明。二次破損的古籍,則依次注明“曾經修復”“二次破損”等字樣 [6]。古籍修復人員修復完成后,應及時修改@d字段,增加“已修復”并加注時間備查。
沒有破損的古籍,398字段作為必備字段也要著錄,@a子字段著錄內容為“無破損”,@b、@c、@d三個子字段無內容可著,因此省略。在字段設置時,這三個子字段不是必備子字段。考慮到編目人員所做的MARC數據,審校人員會逐個字段核對。未破損的古籍如果不做398字段,易造成漏做的誤會,而且批量導入數據時此字段針對性不強。權衡之后,還是決定對保存完好的古籍MARC數據中398字段設置成“無破損”,保證數據的完備性。
398和399兩個字段的@a子字段均做索引,方便工作人員檢索及統計。此外,這兩個定級涉及到版本書影及破損書影,應定義相應的8XX字段,存放電子資源。經過舉例說明,這兩個定級字段的基本情況已經大致清晰,下面把武漢大學圖書館古籍編目系統中古籍定級和破損定級的字段與子字段設置情況用表格簡要概括,希望有個更直觀的闡明。
再截二條數據按照子字段進行詳細分解說明。圖2所示為《荀子》二十卷,明末刻本。依據《古籍定級標準》中的第5頁第3.3.1條“明萬歷元年(公元1573年)至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刻印、抄寫的古籍”之標準,此書應該定級為“三級古籍甲等”,399字段則依此著錄。此書一套3冊1函,品相尚好,但第1、3冊稍微有蟲蛀痕跡。符合《古籍特藏破損定級標準》第3頁中6.4條“蟲蛀書葉達到整冊書葉的30%以上”所列之標準,故398字段中@a著錄為“三級破損”,@b則先記錄破損冊次的登錄號,再用簡潔的語言描述出破損的類型,@c子字段填入“6.4”。此書蟲蛀程度雖說較輕,為阻止破損情況惡化,建議修復人員馬上修復。故@d子字段關于修復建議選擇“急需修復”,修復人員也優先選擇了此書進行修復,并于2010年11月19日完成,將@d子字段加上“已修復”字樣,再加上修復完成的時間。
圖3所示為一部古籍有不同破損類型,著錄于一個398字段。此書為清乾隆四十五年刻本,依據《古籍定級標準》中的第5頁第3.3.2條“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至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刻印、抄寫的古籍”之標準,此書應該定級為“三級古籍乙等”,399字段@子字段著錄為“三級乙等”,@b著錄為“3.3.2”。
此書一共16冊,僅第1函的4冊稍有破損,尤其是第1冊,天頭地腳書口位置紙張明顯發黃發黑,老化嚴重,書口位置還有兩個1厘米長、0.5厘米寬的蟲蛀痕跡,第一組@b@c如實反映了這種情況。1至3冊基本全部書口開裂,整冊需溜口。第二組@b@c描述也無誤。第1至4冊紙張老化,四周呈鋸齒狀缺損,占全部書葉的25%,每葉老化面積超過20%,依《古籍特藏破損定級標準》第3頁第6條下面的“書葉紙張老化,紙張機械強度降低,書葉四周變色”這一條,第三組@b@c應著錄為“登錄號159864-67紙張中度老化”、“6.2”。圖3為編目員最初所做398字段,審校員在審校時將其錯誤內容“輕微老化”與“7.1”(紅色方框所圈部分)修改為正確描述。綜合這三種破損類型,有3冊書口開裂較為嚴重,紙張老化有擴大化趨勢,如果不立即修復,只怕破損程度會日益嚴重。故@d字段著錄為“急需修復”,希望優先處理此部古籍。
在編目系統中完成兩個字段的著錄后,相應的定級書影也要上傳到服務器進行鏈接并存檔。我館也準備啟用856字段,為每條編目記錄進行電子資源的定位。古籍的定級書影就可以選擇牌記、內封、序跋等作為定級依據的書葉。古籍破損定級的書影則應該依據破損的類型拍攝不同的位置,要能如實反映該種古籍的破損情況。每條記錄在圖書館主頁的OPAC上檢索出來后,能清楚地顯示定級的相關書影,讓用戶一目了然。圖4為《重訂文選集評》之破損書影。
武漢大學圖書館目前使用的ALEPH系統中設置這兩個字段時間比較短,使用過程中曾數次調整字段及子字段的設置,并對著錄內容不斷規范。以后也會不斷地發現問題不斷地修正補充以期更完善。如果試驗成功的話,這個經驗也可以推廣到CALIS系統中去,并如316、317字段一樣設置@5子字段,標明收藏單位代碼,以示區別。此文僅僅為初步設想,作為引玉之磚,希望方家指正、同行之間不斷商榷,幫助我們完善兩個古籍定級字段。
參考文獻:
[1] WH/T20-2006,古籍定級標準. 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7.
[2] WH/T22-2006,古籍破損定級標準. 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7.
[3] 解說.圖書館建立古籍破損檔案的必要性.圖書館論壇,2007(4):143,145.
[4] 李致忠. 《古籍定級標準》釋義. 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8(1):77-81.
[5] 李國慶. 《古籍定級標準》舉例. 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8(1):82-85.
[6] 羅琳.對《古籍特藏破損定級標準》的實踐——以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為例.圖書情報工作, 2007,51(11):124-126, 110.
[作者簡介] 吳芹芳,女,1975年生,館員,部主任,發表論文9篇。
丁麗萍,女,1967年生,館員,發表論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