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提出的“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現代中藥作為生物產業的重要組成也被列入其中。包括現代中藥在內的中醫藥產業其戰略意義逐年凸顯,原因在于由天然藥物主導的健康產業市場前景廣闊,近幾年,科爾、諾華等大型跨國制藥廠商紛紛到中國購買中藥藥材生產基地、中藥配方,其目的非常明顯,試圖把握以天然中草藥為主導的醫藥市場發展潮流,占領新一輪競爭的戰略制高點。中國具有中醫藥產業的原創知識產權基礎,是實現我國醫藥產業跨越發展的突破口。目前,在國際醫藥市場上,新藥和專利藥占據了70%左右的市場份額,而我國西藥的自主創新研發能力較弱,新藥的產出能力極低,國外廠家通過收取高價專利費便可獲得高額利潤,而發展中藥產業則可以有效規避這一弊端。此外,由于中藥生產成本低,副作用小,對實現我國的全民醫保意義重大。
北京市在中醫藥領域有著雄厚的發展基礎,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統計,北京市中醫藥科研機構數占全國的12%,中醫藥科研機構中從事科技活動的高級專業技術職稱人員占全國的22%。而2010年4月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選為全國首批兩個中醫藥發展綜合改革實驗區之一的東城區,在北京市中醫藥領域更是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具有中醫藥產業快速發展的良好基礎。
資源豐富
東城區之所以成為國家級的中醫藥發展綜合改革實驗區,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區域內豐富的中醫藥資源。在東城區41.84平方公里的轄域內,集中了中國中醫科學院、北京中研國醫館醫學研究中心、北京市中醫研究所、北京炎黃經絡研究中心等在內的多家官方、非官方中醫藥研究機構。其中中國中醫科學院的核心作用最為明顯,成立于1955年的中國中醫科學院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直屬的集科研、醫療、教學為一體的綜合性研究機構,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學科齊全、設備先進、科研力量雄厚的中醫藥研究機構。此外,首都醫科大學中醫學院培訓中心、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北京高等中醫藥培訓學校等多家中醫藥教育培訓機構也位于東城區。這些科研教育機構承擔著國家各級、各類課題近千項,擁有大量的科研成果,對全國的中醫藥學術發展起著組織與推動作用,同時也是帶動區域乃至全國中醫藥產業創新升級的源頭。
東城區擁有中西合璧的醫療資源,既有中醫藥大學附屬東直門醫院、北京中醫醫院、鼓樓中醫醫院等中醫院,也有濟仁中醫骨病醫院等專科中醫院,還有協和醫院、衛生部北京醫院、同仁醫院等綜合醫院,此外,還分布著杏林中醫門診部、慶余堂中醫診所等幾十所中醫門診部。這些醫療機構在東城區共同形成了集綜合性、專業化、特色化于一體的中醫藥健康醫療服務體系。
東城轄區內擁有的多家全國性中醫藥出版傳媒機構也是東城區振興中醫藥產業的優勢之一,其中包括醫療養生保健報、《中醫》、《中國中西醫結合》、《中國中藥》,《中國針灸》、《世界針灸》等報紙雜志,形成了輻射全國。面向世界的中醫藥文化學術平臺。
同時,在東城區域內廣泛分布的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中國針灸學會、中國民族醫藥學會、中國中醫藥促進會、中國傳統醫藥交流中心、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等多個中醫藥學術組織和團體,對促進全國乃至世界的中醫藥學術交流和文化推廣起到了重要的中介橋梁作用。
此外,東城區內的數十家中成藥、醫療用品及器材等制造銷售公司,構成了中醫藥產品重要的流通平臺。其中,作為我國中藥行業金字招牌的同仁堂便是東城區中成藥制造和流通的主要代表。
主要挑戰
盡管東城區擁有豐富的中醫藥產業發展基礎,但如何保護中醫藥的原創知識產權與科研成果,提高國內外對中醫藥的認可度,制定適合中醫藥的質量檢測指標及臨床療效標準等還需要做大量的基礎工作,特別是現行的藥品專利制度主要依據以化學藥品為主的西藥標準,亟需搭建起專門針對植物藥的中醫藥基礎研究、產品檢驗與檢測、專利保護等公共服務平臺,形成區別于化學藥品的保護檢測體系。
由于中國近幾年才開始重視中醫藥產業的振興,據統計,我國天然藥物僅占全球天然藥物市場的3%,5%,導致中國的中醫藥產業發展市場化、信息化不足。東城區盡管依托中國中醫科學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發平臺,形成了大量的待轉化成果,但其沒有足夠的市場化經驗,又與產業化企業之間缺乏有效的信息溝通渠道和交流平臺,使得企業無法及時了解其最新科研成果,成果產業化進展緩慢。盡快建立中醫藥產權。技術、產品的交易平臺,促進中醫藥產業相關要素集聚,已成為中醫藥產業研發成果產業化的當務之急。
此外,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從疾病治療到保健養生美容再到健康培訓將是醫療服務升級的基本軌跡,目前東城區已基本形成學科健全,品質優秀的中醫治療體系,但向保健、養生、美容、教育培訓等附加值較高領域的拓展還不夠充分。
發展策略
作為東城區的特色產業,協同效應的發揮決定著整個區域的中醫藥產業發展程度,只有依托中國中醫科學院、同仁堂等核心資源的外溢、擴散效應,才能實現中醫藥產業在區域內的專業化集聚。
中國中醫科學院的基礎研究優勢,吸引國內外知名的中醫藥企業研發中心在周邊地區形成集聚,并逐步向外輻射,促進保健治療、康復養生等中醫醫療服務在新太倉地區集聚。同時,結合人口疏散和傳統房屋修繕,建設四合院中醫藥養生會所,發展中醫藥養生康體街區。
同仁堂制造的品牌優勢也有待加強,依托其品牌可吸引國內外知名中醫藥制造企業的營銷部門在東城集聚,將中醫藥文化及相關產業植入歷史文化保護區,形成中醫藥傳統文化街區。并依托中醫藥博物館、北京中醫院、同仁堂中醫醫院、協和醫院等中醫藥文化醫療服務機構,塑造東城區獨有的中醫藥產業氛圍,培育適合中醫藥產業創新的土壤。
構建產、學、研緊密結合的中醫藥產業創新體系事關該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應盡快建立中醫藥現代化基礎研究、應用開發和產業化技術支撐等公共研發平臺,形成一批國家級、市級中醫藥現代化研究開發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在現代中醫藥產業化關鍵技術、中藥制造先進工藝、新材料應用、高新中藥產品開發等方面取得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果,研發出質量標準完善、藥效機理清楚、安全、高效、可控、科技含量高的新中藥產品,并擇優一批名優中藥產品完成二次開發,整合技術資源,加快北京名老中醫藥方的研究,為開發新藥、名藥提供公益性的共性技術及專業化服務。
同時,建立技術產權及產品交易平臺,大力發展中醫藥知識產權轉移、技術經紀,中醫藥科技成果推介、中醫藥創業投融資。電子商務等規范服務的中介服務機構和組織,促進科研成果向市場轉化。
形成融預防、保健、治療、康復、養生為一體的中醫醫療服務網絡體系,有利于樹立東城區獨具特色的中醫藥發展區域品牌。應積極吸引“名院、名科、名醫、名術”聚集東城,形成醫療學科健全、專業特色集聚、服務品質優秀,在全國有示范作用的中醫藥品牌服務區。并吸引海內外有影響力的中醫藥企業中國區總部及地區總部,重點是企業研發總部和銷售總部,形成具有影響力的中醫藥研發、銷售。信息和人力資源聚集地。
此外,還應發揮東城中醫藥的品牌作用,強化國際交流合作,推進中醫藥走向世界,積極創辦“世界中醫藥北京論壇”,促進世界范圍內的中醫藥學術交流與合作,以擴大東城區在中醫藥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作者單位: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