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自身影像技術上的優勢,佳能以“影像公益”的形式,積極參與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一步探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途徑。
當佳能(中國)有限公司總裁小澤秀樹走上展臺宣布“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保護成果展”開幕的那一刻,他很清楚,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之路上,這僅僅是佳能中國行動的開始,更多的保護計劃已經列在了佳能中國的社會公益日程表上。
“今年我們會繼續開展白族、彝族、傣族三個少數民族的文化保護工作。”小澤秀樹在中國不僅耕耘出了一片廣闊市場,更在這塊土地上努力踐行著一個企業的社會責任。
一個偶然的機會,使得佳能中國參與到對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而小澤秀樹希望佳能在幫助中國少數民族把文化之“根”留住的“護遺”之路上走得更遠。與此同時,佳能也希望把“根”深扎于中國,因為它的命運已經和中國緊緊地捆綁在了一起。
捕捉苗族的“非遺”光影
初春的北京三里屯Village迎來一批尊貴的客人,他們是祖祖輩輩生活在大山里的苗族手藝人,如今,佳能將他們請來在“苗族非遺保護成果展”上現身說法。從苗繡、苗銀到蘆笙,幾位手藝人將苗族的傳統手工藝展現得淋漓盡致。
楊光賓是一位苗族銀匠,他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少言寡語的楊光賓為這次活動特意拿來女兒出嫁時頭頂佩戴的銀飾給大家展示,這是一個集苗族所有銀飾制作工藝之大成的藝術品。精美的工藝、閃亮的銀飾讓圍觀的人嘆為觀止。
在楊光賓的身后,是佳能的志愿者深入他的居所拍攝的照片。照片中有楊光賓吹起爐火、融化著銀條、用手工拉絲等技藝。而讓很多人吃驚的是,這些做工精美的銀飾,竟然都是楊光賓在燈光昏暗的吊腳樓里完成的。
“我幾乎每天都要工作,因為像我這樣的手藝人已經不多了,但是苗族的習俗沒有變,在苗族,女孩一出生,家里人就會為其打造出嫁的一整套銀飾嫁妝。”整個苗寨中,絕大多數的銀飾都出自楊光賓之手。據楊光賓介紹,姑娘出嫁都要佩戴十幾斤的銀飾,在精美的頭冠上面雕有精細的民族遷徙圖案,造型繁復,做工精細,通常打造一整套銀飾大概需要連續工作半年。
“現在的年輕人更愿在外邊闖,所以苗銀這門手藝隨時都有失傳的可能。”楊光賓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了自己的擔憂。因為,他的兒子就是因為對祖輩傳承的手藝不感興趣而遠去深圳打工的。
為了讓苗銀的技術得以流傳,佳能項目組成員每天都用手中的相機記錄這些手藝人工作的每個瞬間。其中,為了細致地記錄楊光賓制作各種銀飾的全過程,項目組整整在他家呆了一個星期。此舉深深地打動了楊光賓的兒子,于是,兒子放棄了自己固執的決定,重新選擇回到苗寨,繼承父親的手藝,并立誓要傳承下去。
除了苗銀,苗繡是苗族文化傳承的又一塊瑰寶。現場,年逾8旬的苗族老人們熟練地將棉花搓成棉線,幾位年輕的苗族姑娘正在用搓好的棉線織一幅美麗的蝴蝶圖案。對她們來說,苗繡更像是一種消遣的運動。
“苗繡圖案具有用色大膽的特點,造型生動,各種圖案全憑創作者的自由想像,能讓桃花、梅花、菊花共存,讓天地中的動物同生,極富藝術感染力。”現場一位頗精通苗繡工藝的藝術家品評道。
當然,佳能項目小組成員不會錯過任何一個精美的畫面,一些成員在用相機記錄苗繡的整個過程時,甚至還掌握了一些苗繡的基本針法。展示區里展示的每一幅照片,都深深地感動著在場的每個人。“這些承載著苗族歷史、文化、情感的影像,不僅幫助苗家兒女珍藏和還原來自祖先的記憶,還能夠讓更多人通過影像領略苗文化的魅力,感動于民族文化多樣性的深厚內涵。”小澤秀樹感慨道。
影像公益“護遺”在路上
兩年前一個偶然機會,使得佳能參與到對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
當時,佳能(中國)企業品牌溝通部副總經理魯杰在與文化部官員的接觸中了解到,每年中國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上的投入要上億元資金,但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又多處于偏遠山區。
“僅僅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調研和統計就需要一年多的時間。”當時,魯杰想到佳能(中國)一直在嘗試各種社會公益行動,或許這次可以利用佳能在影像技術上的優勢開展影像公益,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出貢獻。于是在企業的贊助下,一個以民間志愿者為主要成員,以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目標的項目組在2009年成立了。
佳能的項目組成員于“5·12”一周年前夕深入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腹地,歷經60多天,行走9000多公里,足跡遍布四川14個縣市、65個羌寨,走訪了130多位羌族文化持有者和6位文化傳承人,共采集到上萬幅珍貴照片和500多GB的動態影像。
魯杰回憶起當時實施項目的艱辛:很多精彩瞬間都需要抓拍,在場的項目組成員站在那里甚至幾個小時一動不動。不僅如此,佳能還聘請了一位深圳攝影家協會的副會長進行現場指導。“采集這些素材不像是在拍廣告,它需要特殊的角度呈現,所以我們需要這方面的專家給項目組成員指導。”魯杰表示,為了給大家呈現出真實的數據,佳能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整個原始數據采集的過程中,我們使用了世界先進的影像數字技術,首次對覆蓋釋比文化、羌族音樂、羌族手工藝和羌族傳統節日四個方面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搶救性采集、系統整理。”魯杰表示。
最后,魯杰和同事們把前期采集到的數據形成了《羌族非遺動態影像數據庫》、《羌族非遺靜態影像數據庫》兩大影像數據庫。據了解,這是目前國內第一套完整、系統和深度記錄羌族非物質文化形態的數據庫。
2009年11月5日,“感動羌魂·云影共生——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佳能數字化保護成果展”在國家大劇院隆重開幕,該展覽持續了近半月才落下帷幕。在現場,佳能(中國)將這三大影像數據庫完整捐贈給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和保護機構,用于未來羌文化的研究、保護和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需要認識上的提高,更需要新的方式、方法的探索。科技的進步,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帶來了便利和新的契機。希望有更多企業和社會團體像佳能(中國)一樣,運用自身的優勢資源及技術,積極參與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一步探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途徑,使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能取得更大的成效。”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王能憲說。
“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幫助下,佳能繼續展開少數民族的影像文化數字化保護工作。”小澤秀樹表示,佳能將圍繞影像公益戰略,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感召更多公眾關注中國公益事業。
奏響“共生”的續曲
“承擔社會責任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因為佳能的企業理念是‘共生’。”小澤秀樹認為,承擔社會責任是根植于中國市場之根本,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佳能和中國的“共生”。
包括小澤在內的佳能高層管理團隊,很早就意識到中國市場的潛力,而2008年那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更突顯了中國市場的不平凡。金融危機的負面效應就像推倒的多米諾骨牌,很多企業被卷入其中,佳能的業績也一度受到影響。
“讓我沒有想到的是中國能夠很快走出危機的陰影,2008年第三季度,中國GDP增長就達到了8.9%。”小澤秀樹說。來自一些第三方機構的統計,從2008年開始,中國的單反相機市場開始以29%左右的速度增長。
中國需求刺激了小澤秀樹的胃口,他開始對中國有了更高的期待。“我們一直都重視中國市場戰略,從那之后,我們變得更加重視了。”小澤秀樹也說服了總部給予中國市場更大的支持,“佳能開始強化中國戰略,各個佳能事業本部的領導也在最近幾年頻繁地來中國進行訪問。”
“在佳能內部,即便全球市場都陷入困境,但只要中國保證20%的增長,就能成為逆勢中的最大亮點。”小澤秀樹的自信,源于過去兩年中國市場的風頭已經完全蓋過公司傳統強勢的日本和美國市場。小澤秀樹甚至給自己定下了一個激進目標:未來讓13億中國人成為佳能的目標群體。
小澤秀樹所指的“共生”就是把企業命運和一個國家的命運捆綁在一起,與當地社會共同發展,并為當地自然和社會的和諧發展而不懈努力。
“保護少數民族非遺文化只是開始,未來佳能有更長遠的公益戰略。”小澤秀樹表示,2011年佳能(中國)將繼續與各界組織和機構合作,更加深入地推進中國公益事業發展。除了在文化方面繼續為保護少數民族文化而努力,佳能還將在環保方面積極踐行企業的社會責任。
據小澤秀樹透露,2011年佳能與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持續合作,擴大“大學生影像公益——綠援使者”項目的覆蓋范圍,使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到保護區野生動物和生態攝影項目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