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金周轉不靈,貸款難?沒有政府支持投資難?商會已成為解決問題的有效渠道。
張林華最近越來越忙。身為北京廣東企業商會(簡稱廣東商會)理事、副秘書長、粵商投資擔保公司董事總經理,張華林被商會大大小小的事務纏身,分身無暇。在經營自己的斯瑪特物業管理公司之外,商會工作占據了他幾乎全部的精力。
但從一名普通的商會會員到商會的理事、副秘書長,再到負責商會投資擔保公司的運營的董事總經理,張林華為商會的忙碌和付出,收獲的不僅是精神的滿足,更是職業生涯的又一次進階。
張林華的經歷只是所有商會會員經歷的一個縮影。曾經“存在感”微弱,容易讓人忽略的商會,正在時代的催化下悄悄產生著化學反應。
比起國外同類組織的成熟和強勢,國內商會尚顯青澀、稚嫩,正在經歷著如同企業發展歷程一樣,從創業初期到慢慢摸索走上正常軌道,再到良性運轉的過程。
也許商會目前依舊是一個理不清自身與政府、會員企業以及分會四者之間縱橫交錯的關系網絡和利益網絡的復雜圈子,但這并不妨礙商會在摸索中前進,在發展自身的同時力所能及地盡力幫助下屬的每一個會員,為他們解決難題,幫助他們成長,讓他們在商會這個“大家庭”里找到歸屬感和認同感。
最初發展會員都困難的北京福建企業總商會(以下簡稱福建商會),如今一年之內就為115家會員企業融資貸款12.52億元;并在七年時間里,組織在京代表性閩籍企業到平谷、通州、石景山等區縣投資簽約37個項目,投資1600多億元;通過企業與政府、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協調和牽線,為會員企業挽回了將近1億元的經濟損失。
不管是促進會員間的交流互助,幫助企業融資、解決法律糾紛……,商會已經在為會員的服務上成績斐然,商會正在發揮它作為平臺和橋梁的巨大力量,為其自身的價值作出最好的詮釋。
加入一個組織可以“抱團取暖”
“做企業其實很孤單,壓力很大。在商會里,老鄉見到老鄉,本身就有一種親切感和信任度,在這樣的一種氛圍下共事,你身心會得到一種安慰,會得到一種鼓勵。”張林華告訴記者。
抱團、鄉情、熱情,這是在與商會和會員企業交流過程中最常聽到的詞匯,也是許多企業愿意加入商會的初衷。張林華也不例外。
許多會員像張林華一樣,本是為了尋求精神上的庇佑,卻在與會員的交流溝通相互幫助之下,在商會這個平臺上意外地得到了更多的價值。
李世化是陜西商會的普通會員,在北京做出版公司。加入商會以后,接觸到一批著名陜籍企業家:“我利用商會的資源,做了一套秦商的系列圖書。就是采訪了商會里這些著名的企業家,比如馮侖、馮軍、張朝陽等等,這些人不是誰都能采訪到的,而這些資源是進了商會才有的。”
同為陜西商會會員,北京樂水國際旅游有限公司總經理樊月鵬也在商會的牽線和推薦下,與民生銀行合作推出“樂水商旅卡”,極大地緩解了公司在墊付時的資金壓力。
真正讓李世化和樊月鵬在在商會獲得的不僅是真金白銀的利益,還有花錢也買不到的智慧。李世化坦言:“我只支付3000元年費,獲得的東西,說白了,如果不是在商會里,你根本聽不到這些大老板的講話。因為是老鄉,他們講的都特別誠懇,很多經驗是可以直接用在公司管理上的。”
這與樊月鵬的看法不謀而合:“他們治理管理方面的經驗,從商業方面講,是掏錢也買不到的很有價值的東西。不管是融資還是享受政府資源,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最重要的是大腦變,觀念變。”
“其實商人想要的很簡單,為商而聚,加入一個組織即可抱團取暖。”北京陜西企業商會秘書長張亮對本刊記者直言。
要取暖就要每一個抱團的人盡可能提供熱量而不僅僅是汲取。在李世化看來,會長馮侖等企業家出錢出力,還為會員辦講座,教大家治理公司的經驗,就是一種奉獻。
像陀螺一樣旋轉不停的張林華也一直在奉獻:“對于需要幫助的人,如果你能及時地給他提供幫助,他一定歡迎你。說實在話,剛加入商會時,我是從實際的利益出發。但現在,我感覺自己得到了更多的東西,人脈和認同等等。這種得到是沒法用錢來衡量的。”
張林華的付出顯然得到了大家的認可。盡管入會時間只有兩年,他在大家的大力舉薦下被委以重任:擔任粵商投資擔保公司董事總經理。而這個對于廣東商會而言有著里程碑式重要意義的公司,是為會員企業解決最大困難——融資貸款難而籌建。
不通過銀行也能快速貸款
企業融資貸款難,眾所周知。尤其對于中小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最害怕遇到的問題就是資金周轉不靈、資金鏈斷裂。一次資金的周轉不靈,輕則失去一大筆生意,重則造成毀滅性打擊。
廣東商會秘書長李戰英坦言:“廣東省政府也好,駐京辦也好,只負責監管我們,把控大方向,但商會具體的事務和決策等絕不干涉,所以我們一直執行得很好。惟一的問題就是我們近3000名會員大部分是中小企業,他們有時候會有一兩百萬或者五十幾萬的資金缺口,周轉不過來。如果去銀行貸款,各種擔保、審批非常麻煩,等這筆錢申請下來商機已經沒了。所以商會這個時候就需要出面幫助企業。”
不僅廣東商會,福建商會等也一直致力于幫助企業解決融資貸款難題。
福建商會最初嘗試由部分會員出資成立兩家擔保公司。但由于參與者分身無暇沒有精力來運作,擔保公司經營得不太順利,導致兩個公司一個轉讓,一個改組。
擔保公司夭折,福建商會又拿出一部分閑置的會費收入,成立扶持中小會員企業發展基金,給會員企業做小額貸款。這在一段時間內確實給一些中小企業幫了大忙。
但慢慢地,福建商會發現有很多企業的愿望不止于此,他希望自己能夠做大做強,想壯大規模或者是承接大型項目,小額貸款已經不能滿足需求。
于是從2010年6月開始,福建商會開始大規模跟銀行接觸,掛牌成立融資服務中心,開始跟銀行、擔保機構合作,從中信銀行、北京銀行分別拿到200億元授信。
企業可以省去之前繁瑣、復雜的審批流程和擔保手續,只需要三個或四個企業組成一個聯保聯貸體,互相擔保,互相承擔責任,并由商會出面做擔保,通過銀行提供的綠色通道,快速拿到貸款。
福建商會的這種做法不僅得到會員企業的認可,也給其他兄弟商會起到一定示范作用,黑龍江商會、陜西商會等紛紛效仿。據黑龍江商會徐維新處長透露,他們辦理貸款的第一個企業當時資金缺口是300萬元,商會用7天時間從銀行為該企業貸到了這筆錢。而正常的手續至少需要一個月。
盡管與銀行合作開辟為企業貸款的綠色通道能夠大大簡化貸款手續,也能拿到高達200億的授信額度,但在李戰英看來,聯貸聯保體還涉及這其中幾個企業之間信任度的問題,“不是特別哥兒們也不好辦,操作起來還是會有問題”。并且時不待人,7天時間有時在一閃即逝的商機面前已經顯得過于漫長。
所以爭分奪秒和簡化手續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廣東商會由7名會長、副會長級別的會員出資2億元成立的粵商投資擔保公司就應運而生,優先服務會員企業,收取略高于銀行低于民間借貸的利息。企業當天提出貸款申請,第二天所需款額即能全部到賬。“時間就是金錢”,即便利息稍高于銀行,投資擔保公司以速效取勝,依然非常受會員歡迎。
并且,在廣東商會內部,也形成了一種會員間自發借錢的機制。“廣東人講義氣,只要說是救急,其他都不談,借(錢)給你很痛快,你說你缺50萬,就借你50萬。我們說商會組織其他會員你8萬我10萬地幫忙湊齊這個錢,不干,他救急(就找一個一次性借完),手續都不用辦。”
因此實力雄厚的會員常常成為廣東商會其他企業求助的對象。名下有五家上市公司的副會長列海權就是其中一位。這時候對各個企業情況和會員品質都了如指掌的李戰英就成了仲裁者:“他(列海權)老問我,這個誰誰誰跟我借200萬,這個人怎么樣。我說這個人你借他200萬不行,不能借,他就不借了。如果說這個人怎么樣,借個50萬塊錢,我說這個人可以,沒事兒,他就會借。不用簽什么協議,直接拿錢。”
重鄉情的廣東人讓會員之間僅憑張嘴一句承諾就能借到大筆資金。商會在幫助會員解決資金上的燃眉之急的同時,也從會員那里得到了回報:廣東商會每年能從粵商投資擔保公司處獲得200萬元運作經費,真正實現了以商養商。
不認識省長也敢回鄉投資
在異地打拼的同鄉人因商而聚,因情而聚,也因為念著鄉情,在自己事業有成時希望回報家鄉。
黑龍江商會徐維新處長坦言:“(黑龍江籍的)商人云集到北京來,把總部放到這兒,在北京發展,他們也愿意跟政府有一些溝通、聯系,回家鄉能做更大的業務。如果現在到黑龍江去,要投資100個億,不認識省委書記、省長,你敢投嗎?不敢。要投10個億,不認識縣長、縣委書記,你敢投嗎?不敢!所以說商人有這個需求和愿望,我們就把(商會招商引資)這個平臺搭建起來了。”
廣東商會也正在做這樣的事情。“我們省長、書記親自支持,今年6月1號、2號,廣東省第一次開始招商引資,要求我們商會組織全國五百強企業全都回廣東。所有費用我們省里面負責。不管哪個老板,坐什么飛機,頭等艙什么,五星賓館,所有一切(費用都由省里負責),(只要能)把五百強請到我們廣東來。”李戰英的語氣充滿自豪。
李戰英透露:“廣東不像其他省會有那么多招商引資活動,(廣東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全國GDP屬于第一,有錢,民間的錢也比較多,經費、錢夠用,在這方面不需要,但今年形勢不一樣了。”
迫于原材料和人工成本大幅上漲的壓力,廣東大批低端制造業企業為了維持生存,將工廠往成本更低的內陸遷移。廣東省經濟發展出現巨大缺口,亟待填補。因此廣東商會及時響應政府的號召,以政府給出的極優惠政策吸引和組織第一批全國500強企業回粵投資新行業,為廣東省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
比起廣東商會初次當紅娘牽線政府和企業,黑龍江商會的經驗則要豐富得多。“我們把在京的閩籍企業介紹回黑龍江。現在已經正式投入的,投資的,已經產生投資的是70多個億,大概30多個項目。”黑龍江商會徐維新處長對這個成果很自豪:“三年多以前推動億陽集團回黑龍江搞風力發電,現在他每年給黑龍江省交稅十幾億元。還有東方集團回黑龍江投資農業,兩年的功夫,投資十個縣。計劃投資20多個億,現在已經投上去16億多。”
黑龍江商會也正在用行動為商會的能量和價值做出最實際的詮釋。黑龍江商會還組織了“兩推活動”,幫助家鄉推銷綠色有機農產品,在北京組織了一個全面統一的“黑龍江綠色有機食品龍商特許加盟店”,目前已有十幾家加盟店。
另一方面,商會幫助黑龍江省推介十個旅游基地,每年組織100個旅游團,組織北京的企業家和名人到黑龍江旅游度假,并舉辦類似達沃斯論壇的雅博利論壇,產生了巨大經濟效益,也為黑龍江的公益事業貢獻不少力量。僅2010年一年,商會就通過這些旅游考察團給黑龍江省捐款840萬,投建了17所希望學校。
黑龍江商會慧眼獨具,緊緊抓住時下電子商務飛速發展的機遇,與中國庫網合作,為會員企業建立一個B2B模式的電子商務平臺,供會員在平臺上合作交流,目前已有120多個企業加入。
正如福建商會宣傳信息部副部長閆金慧所說:“商會最大的特點可能就是(為企業)做的事情特別細。只要是他有問題,找到商會,我們就竭盡所能給他提供幫助。比如他遇到法律糾紛,我們會有律師坐班,給他免費咨詢。”
迄今為止,福建商會已經為會員企業解決糾紛超過1000人次,協調關系請求幫助的函件達1800多封。
華北電力大學人文學院社會企業研究中心主任朱曉紅教授說:“商會就是一個社會網絡,提供了社會資本。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到商會來。理論界把它叫做社會資本,就是一個社會信任互動的行動網絡。為什么能夠愿意在這個圈子里互動?因為你認識大家,彼此了解,產生信任,所以才會愿意參與其中。通過在這里面的活動、交流,彼此建立一種信任關系,這種信任可以降低交易成本,節約了社會成本。”
“危難之時顯身手”,總是在企業需要幫助的時候雪中送炭,已然成為商會工作的一種常態。像大管家一樣事無巨細處處照顧周到、像家一樣給予每一個異鄉商人歸屬感的商會,正在每一個會員的抱團和信任中,默默產生新的聚合效應。中國商會正在成為一個具有資本價值的社團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