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商、潮商、閩商、浙商、蘇商、滬商、魯商、豫商和晉商,這些極具地域特點的特色商幫早在商會出現之前就活躍在全國各地。如今,他們通過“商會”的形式,展現外籍商人創造財富的膽識、智慧和傳奇,也給本土人鼓舞和反思。
1902
成立的上海商業會議公所,是中國最早的新式商會。
1904
清政府頒布《商會簡明章程》,規定所有“商業公所”一律改名為“商會”,各地紛紛響應,商會組織系統在全國建立起來。因此,中國的商會正式成立于1904年,距今已有106年的歷史。
1911
清末、民國,商會的作用越來越被商人所認識,“商與商集合而成商會,其在今日明效大驗。”
1995
8月28日,昆明溫州總商會獲準成立,這是我國第一個合法登記的異地民間商會。
2010
截至2010年12月,登記在各地民政部門的異地商會數量超過9103家,異地商會在全國各地構建了龐大網絡,積累了大量財富,形成了巨大的資本回流。異地商會已經成為促進招商引資、跨省經貿合作和社會公益事業的重要力量。
豫商
2400多年前,被譽為“商圣”的范蠡、呂不韋等均為豫商,他們開創的經商哲學、經營理念、商業法則至今仍有很強的指導借鑒意義。代表人物有彭家華、許時瑞、韓宏偉、趙志正、周武軍、胡葆森。
晉商
晉商以山西富有的鹽、鐵、麥、棉等特產,套換江南的絲、綢、茶、米,又轉銷西北、蒙、俄等地。道光時晉商發展到鼎盛,咸同時山西票號幾乎獨占全國匯兌業務,成為執全國金融牛耳的強大商業金融資本集團,并形成山西“北號南莊”兩大晉商勁旅。代表人物有李安民、張洪運、李安平、李光忠、遠勤山、趙華山。
魯商
魯商始于商周,形成于春秋戰國,成熟于兩漢。魯商興盛時曾控制北京乃至華北地區的綢緞布匹、糧食批發零售、餐飲等行業,并控制大連商業界,不僅經營油坊、綢緞、藥局、糧店、雜貨等,還經營貨幣匯兌,主要有政記、致和祥等商號。代表人物有盧志強、周連奎、李桂榮、汪海、黃鳴、朱新禮。
浙商
近現代浙商以寧波幫最為優秀,是中國近代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商幫。浙商,除了寧波幫,還有龍游商幫、南潯商人 、江浙財團等。上海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現任滬浙商會會長,每年召集在滬浙商齊聚一堂,舉辦一年一度的“上海市浙江商會年會”。
蘇商
蘇商崛起于中國經濟重心南移時,集中在太湖流域,這里商旅輻輳,客賈云集,在“清明上河圖”中,蘇商已具雛形。代表人物有馬嘉樑、沈國榮、丁佐宏、施正榮、祝義才。1902年,蘇商成立總商會。
滬商
上海城市的崛起造就了近代的海派滬商,滬商傳統的商務文化與其沿海貿易發展相適應,有著容納百川的“海派”風格。代表人物有江南春、陳天橋、張玉良、郭廣昌、吳國迪、盧偉光。
閩商
唐宋時,閩商為謀生將絲綢、藥物、糖、紙、手工藝品等銷往世界,走出“海上絲綢之路”。明清時期,形成閩商集團,位列全國十大商幫第四位。凌玉章、郭浩、魯峰、丁志忠、林永霖因“開放、拓展”的精神聞名。
潮商
潮商是潮洲商幫與廣東商幫的共同稱號。潮商崛起于明正德年間私人海外貿易興起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潮商崛起于東南亞和我國香港、潮汕地區,涌現出李嘉誠、陳弼臣等一批世界級巨商。目前,已成立了潮汕商會的城市達60多個,海外商會30多個,還有不少城市正在緊鑼密鼓地醞釀籌辦成立潮汕商會。
粵商
早在唐代就有粵商到海外做生意,幾乎與亞洲 、歐洲 、美洲的主要國家都發生過直接的貿易關系。膽大務實、精明靈活、擅長貿易,黃茂如、馬化騰 、王傳福、何享健是其代表人物。商會組織成員,大部分來自廣府、潮汕、客家,他們不同程度地把粵商文化延伸到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