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資歷最老的中國房地產企業,在開發商業地產時,也難掩其青澀。
所有房地產企業的最終命運和結局都是走向滅亡,不同的是,以怎樣的過程,以怎樣的方式。
中國房地產市場化開篇十三年,到處都是商機。無論是在幾萬人口居住的小縣城,還是上千萬人聚集的超級都市,人們都對房子充滿了渴求。一切來得都很快。60年代初期,還有很多中國人在挨餓,但2011年,中國已經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國人驚人的購買力讓世界震驚。到2011年,中國成為保時捷全球第二大市場,一年售出14785輛汽車;化妝品中的高端品牌雅詩蘭黛去年在華銷售增長30%……
貧窮和富裕仿佛隔了一個世紀那么遙遠。但五千年歷史、文化傳承深刻于民族脊髓的是勤儉節約。讓絕大多數富起來的中國人,不愿意在奢侈品上浪費金錢,不愿意去旅游,不喜歡去消費,喜歡用鋼筋和水泥凝固那來之不易的財富。“以末致富,以本守之。”一切士農工商的活動,最后都是以取得大量土地而稱富為目的。
沒有理由悲觀,全世界最大規模的城市化進程發生在中國;中國有最多的處于婚育年齡的人口;投資渠道如此狹窄……雖然調控頻頻襲來,行業如此波動,但在天時、地利、人和的造就下,3萬家房企幾乎擁有最好的生存土壤。
危機或在不遠處。中國正在用幾十年時間走完發達國家近百年需要走過的道路。已基本完成城市化的日本正在經歷“老齡化和少子化”的挑戰,房地產仿佛曇花一現,在日本城市化進程的高潮期綻放后,走向衰落;美國更是經歷了次貸危機,房地產滑向了另一個深淵。
“老齡化”出現苗頭的中國,能否避免重蹈覆轍?
沒有理由樂觀,二十年后的某一天,當中國不再需要那么多的住宅時,3萬家房地產企業是在記憶中風化,還是會頑強生存?結局已可想見。
但遠見者們已經似乎找到了方向。眾多品牌房企決定加大商業地產的投資。政策限制人們投機住宅,卻不限制人們投資商鋪;居住的需求被滿足后,人們會追求更多的消費,人民的富裕需要用更高層次的內容來詮釋。
然而,選擇意味著機會成本,獲得的同時需要放棄。在中國,還沒有一家企業會在當前完全放棄住宅,主攻商業,開發住宅的誘惑依然巨大。宣布向商業地產進軍的房企,也同時深懷探索陌生領域的忐忑。缺乏專業的商業地產團隊,缺乏多元的融資渠道,是當前絕大多數企業共同面對的問題。這也是特殊歷史時期,特殊時代賦予企業的命題。
今天,中國的房地產業還難以用衰老來形容,最終命運到來的那一天也“尚早”。而置于更長歷史時空,幾十年也不過是短短的一瞬間。如果說結局早已寫好,不同的企業,又將會走過怎樣的殊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