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相信,父母是教育孩子的最佳人選。
透過生活的點滴,我向孩子們傳遞著愛與教導,教會他們智慧地解決問題的方法。
比如,在面對逆境時,如何幫助他們克服恐懼,給他們發現自身潛能的機會,讓他們逆風飛揚。
現代生活條件的物質優越,很多孩子都沒有經歷過逆境,導致逆商很低。那么,什么是逆商呢?除了智商(IQ)、情商(EQ)外,近年來又流行一個新概念:挫折商或逆境商(AQ)。如何才能培養孩子的逆商?我認為逆商是傳遞下去的。作為家長,父母應該正確引導孩子如何逆風而飛,而不是讓他們躲避風險;父母應該傳遞給他們信心與鼓勵,而不是做一位“直升機媽媽”,不停地徘徊在孩子身邊,一切都為他做好準備。“你是寧愿孩子在你身邊失敗,還是在社會上失敗后被修理?”
一次,我的兒子在游泳池差點兒溺水。當把兒子拉出水面后,我的丈夫堅持讓兒子再跳回到水里,當時我對丈夫的做法感到非常氣憤,但是他說,如果不立刻幫兒子克服這種恐懼,他就永遠都學不會游泳。我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所以,我們不理會兒子的哭鬧,敦促他回到游泳池。果然,在兒子克服了恐懼之后,他就得意洋洋地從水里冒了出來。從那以后,他便一直享受著游泳的樂趣。
還有,很多父母總是想在孩子身上將自己人生的遺憾彌補回來,但是,這樣的行為卻往往會引發孩子的逆反心理。有一位教育專家曾經用一個現場演示,來比喻現代教育的學習方式。他抱來一只公雞放在臺上,用手按住它的頭強迫它吃自己手中的米,但是,不管他花費多大的力氣,那只公雞就是不吃。最后,他把這米隨意地灑在臺上,不久,公雞便主動吃起來。
現在的學生們面臨很大的學習壓力,尤其是高考。因此,父母便拼命地把知識強加給孩子,但這時孩子并沒有餓的感覺,無論怎樣強迫,他都不會去吃。反之,如果讓他自然地去探索,他就會變得主動,因為這是人的一種本能。
每個孩子都有著強烈的求知欲,但孩子并不是知識機器。除了學習,我們還應該幫助他們學會為人處世的道理和智慧地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不能培養一個成績好,分辨是非能力比較弱的孩子。
一天,我的小兒子放學回到家告訴我,他的一個同學家里有一架自己的私人飛機。他很興奮地歡呼“好有錢啊,好了不起!”聽到兒子的話,我不客氣地說,“那又怎么樣?如果你告訴我,他今天中午把自己的午餐分給了別人一半,他很友愛,品格很好,我會說他很棒。但是,他父母有錢和他有什么關系?我從來不會因為一個人有錢去夸獎他或者感到驚訝”,我的兒子立刻贊成地說:“對,看一個人應該看他的品格。”
我們非常享受陪伴孩子的每一刻,同時,更為見證他們的不斷成長而欣喜。我們相信,父母是教育孩子的最佳人選。(本文由Cherry采訪整理)
【觀點】“虎媽”抄了近道
表面看來,誰不想培養出一個14歲就能實現母親的夢想——在紐約卡耐基音樂廳演奏的孩子?但問題恰恰出在這里:這是誰的夢想?這又是誰的人生?
我們做父母的都曾有過機會去實現自己的夢想,無論結果如何,機會只有一次,而我們已經用掉了那次機會。而通過孩子來實現自己未曾實現的夢想,這對孩子是不公平的。他們是如此弱小,又是如此地信任我們,需要我們用極大的愛意和耐心教會他們了解自己的夢想何在。
心理學家認為,感覺自己可愛是兒童健康成長的核心。對于毫無經驗的兒童而言,那種看重表現的、有條件的愛,不但毒害他們的心靈,還不斷吸吮他們生命的活力。那些個性強的孩子會極力反抗,而那些天性順從的孩子只得按下心中的不快,去滿足父母和他人的期望,實現他人代為設計的人生。于是,他們變得郁郁寡歡或感到迷失,不知道自己的使命和生命的意義,他們永遠都會感到自己做得不夠完美。
這種失落感或空虛感在梅德林·萊文博士(Madeline Levine)的作品《特權的代價》(The Price of Privilege)中有細致描繪。作者是一位出色的臨床心理學家,在過去25年里一直在幫助那些出現問題的青少年,克里斯蒂娜·盧(Christine Lu)對這種失落感也作過令人心碎的敘述。盡管如此,更多的人卻是默默的忍受者,他們不敢說出自己的感受,因為那樣做就好像是觸犯了天條,冒犯了自己的父母,背叛了父母的養育之恩和不惜一切代價的付出。這些人外表看來是如此的成功,而內心深處卻可能早已心灰意冷,抑郁和自殺的念頭常常折磨著他們。
克里斯蒂娜·盧對于“虎媽”蔡美兒中國式育兒方式的評價,得到了最為熱烈的回應,她的故事為那些用專制方式育兒的父母敲響了警鐘。她曾通過網絡留言這樣敘述:
我曾嫉妒地宣稱,我的大姐“令所有亞裔父母的春夢成真”(請原諒我的粗俗,因為它真的道出了我對大姐曾懷有的憤恨)。她一直成績優異,五年級時還跳了級。她的SAT考了滿分,又是校游泳隊的主力,并能彈一手好鋼琴,還是學生干部,于是便被哈佛大學提早錄取(各高校為了爭取最優秀的學生們而比其他申請者更提早錄取的一個過程)。在重返哈佛讀MBA之前,她在波士頓顧問集團獲得了一個駐香港的職位。她拿著6位數的薪金,同一個博士談婚論嫁,置辦了家產,結了婚……
婚后一個月,她自殺了,年僅30歲。暗中忍受了兩年抑郁癥的折磨后,她給汽車排氣口接上塑料管,塞進了車窗,她坐了下來,致命的一氧化碳在車庫里彌漫,那是她在舊金山的新家,她死在了那里。下班回家的丈夫發現了她,儀表盤上貼著一張便箋,上面是她的遺言,她道了歉,并說愛每一個人。
對于每一個中國式家教法所創造的奇跡,我們都要耐心等待后續章節的展開,作者在談論她的方法是如何成功,而我們拭目以待,看這成功能持續多久。
每個孩子都需要一個過程去尋找自己,去發現自己的渴望與動機,并把這些內化為人格的力量。這個過程是漫長而必須的,而“虎媽”恰于此處抄了近道。
(摘自蔣佩蓉的新浪博客《亞裔學生學業成功背后的代價》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