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設計師跟我說起他和他父親的對話,后者說,做好了要回饋社會。
站在三環的寫字樓上看下去,車水馬龍。世界繁華。這十多年似乎并未改變。
做媒體的人,曾經在云端,一樣的理想主義,一樣的,在這個社會經歷波折。
所以我想我能理解,設計師的開心與痛,在共同的時代里,要行走在堅實的土地上,要實現永續經營,又要保留住,心中飛翔的夢想,超越地面升騰的夢想。
絕非易事。
當他問我,雜志現在在做什么,要在行業中發出聲音,要有擔待。我突然有些慚愧。那是有些沉悶的星期日的下午,都從一周繁忙的工作中抽身出來。我一直在問項目啊,生意啊。是的,曾經有一段,我特別地關注他們的生意。生意繁榮,是市場以無形的手在衡量我們的價值幾何,是要生存在先才有精神輻射才有道的傳播。我有時或許忽視了,這個行業的特質決定了總有些什么時時冒出來超越了僅僅是賺錢的欲望,生意如若僅僅是生意,必不能令人滿足。
雖然這個行業的特殊性在于,做好本職,已是對社會莫大的造福。
這個行業,是對社會回饋極為自覺的一個行業。那種孜孜不倦對公益的投入,為他人服務的心愿與行動,我理解那是血液里風的聲音,有呼喚,就有響應。
其實,我們不可改變的那一面,仍然堅硬。我們一定都向生活妥協過。我們妥協,某種程度上,保護我們無法改變的那些,在某些人看來是弱點,也是我們驕傲的所在。我們接受,接受下來曾經的不能接受,卻也是發自內心的認可。認可異質于自己的存在的合理性,更加寬容,也,就,更有力量。
從2007年我們“鼓吹”設計文化,設計與大眾的關聯,今天,我們退回來,體察行業發展的現狀,希望找到未來的力量。
道與術之間的平衡。
另外一位設計師,我們的交談,常常讓我想起一句話,君子之交淡如水。
他說,現在有些膨脹。
其實,聽他娓娓道來,坐在他對面的我,倒是感覺他安靜篤定很多。
我說,那時見你才覺得你膨脹啊。
就像企業識別的意義在于明確“做你自己”,過程給我們最大的滋養是明心見性。一個公司的生命周期,我跟另一位設計師探討,我說,我真的不希望,我們這個系列里采訪的設計機構,幾年后,突然不見了。
但他很肯定地回答說,有些設計機構就是會很快消失。
雖則這并不代表沒有意義,是服從更大的宇宙規則,我仍然在想到這一點時有些黯然。
世界鼓勵深入的堅定。卻也限制我們的眼界。作為旁觀者,我們看到他們各自的局限,卻也感慨生命有限,能把一件事做好,一直在做一件事,當中有多么寶貴的東西。
他們在以各自的方式,突圍。
只覺得時間太快,催人,老。
就像北京今年的春天來得如此迅猛,并且,忽而今夏。
我們曾經那樣期盼的時代,是否也將以迅猛的速度,到來?我們在期盼中是否已經做好準備?
一家設計機構的創始人說,幾年前他就鼓勵設計師學好英語,今天當有機會同國際一流的設計機構合作,有準備者,獲得機會。
一些必然的規則,如退潮后的礁石般顯露。先知道的人,或許源于特殊的經歷,雖然知道那是對的,卻也要在孤獨的堅持中,等待同行的人趕上,并且始終抵御外界的喧嘩。每個人,在事業中放大自己的個性,生命的力量真是神奇。
在開篇的文字里,這些被我隱匿了名字的設計師們,是他們鼓舞我,令我相信我們在做的事情是對的。
他們其實不僅僅代表他們自己。
我們的記錄,一定會給你一些啟示。請,閱讀真實的他們和他們的公司,請找到他們的身影。
就像約翰·列儂曾經歌唱:“你可以說我是一個夢想者,但我卻不是唯一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