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與人文,一直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場景,它們的相互作用與融合,構造了世界的萬干種樣式。作為情感衍生的現實載體,這些點點滴滴的價值也就表現出來。在藝術領域中,這些元素依然是藝術家創作靈感實踐的渠道。在席勒與斯賓塞等看來,藝術是游戲的產物,來自過剩的精力而并不帶有功利性。因此,在藝術家的創作中,掌握世界中自然與人文的重要部分,顯得相對客觀而具有多元性。馬克思曾經提出過四種“掌握世界”的方式,即:理論的(哲學的、科學的)方式、“藝術”的方式、“宗教”的方式和“實踐一精神”的方式,可見對于藝術和世界的相互關聯的重要性。在塑造與表達世界上具體的物象時,年輕藝術家馬丹形成了獨特的視角與風格。近日在北京蘋果社區對畫空間,一場名為“幸運滿地”的馬丹個展展出了藝術家10余件最新創作的繪畫作品,全面鋪陳了藝術家的世界觀與創作的情感價值。
談到馬丹的繪畫,就不得不提到藝術家繪畫風格中強烈的自傳式的超現實主義風格。這種源自法國的藝術潮流,最早盛行于上世紀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的歐洲文藝圈。直覺、意識、精神這些語匯,都是形成超現實主義的關繼因素,與傳統現實主義藝術相異,更多地感性與概念性的因素雜糅到作品對現實的記錄中。當審視馬丹的繪畫時,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場景的現實基礎,依然是來自現實生活中的鄉、司風景,如植物、花卉等,這些事物構成了我們生活的物質環境。刻畫這些事物,藝術家采用了細膩的筆觸與明亮的色彩,造型和色彩烘托了作品的單純、質樸的基調,但是這些造型卻又與真實的場景存在著細微的差異。想象力在藝術家的作品中,溝通了現實與夢境。在人與自然發展到現代社會的語境中,這種想象反而還原了人們內心世界中最純粹的一份情感。作為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藝術家,這種繪畫形式也必然與藝術家的經歷和成長具有密切的關系。在馬丹的繪畫作品中,另一個重要的因素便是其中的人物形象。通過這些繪畫,觀者不難發現其中的人物總是若隱若現,沒有完整地透露出所謂人物肖像的完整形象。這或許是藝術家創作中一絲神秘的氣息,以及一種刻意的委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