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彼之砒霜,我之良藥。對于設計的“有用”。性,不同之人,見解亦自不同。在《無用設計:32位國際頂尖設計師創意訪談錄》一書的作者看來,一些看似“無用”的想法,完全可以轉化為“有用”而服務于社會。而對于不少設計師來說,設計真正重要的作用并不僅僅是滿足人們的需要,更多的意義還在于設計本身能夠創造出各種價值,“價值”遠比“有用”更深刻。
生活中一些為我們所忽略、所輕視的東西,其實很多都承載了不為我們所知的價值。敏銳的設計師發現了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對于一個人而言的“無用”的東西,在其他人那里也許就成了“寶藏”。而設計師的作用就是將這些“無用”變為“有用”,創造出新的價值。因此,在全球化的今天,設計的問題實際又可以看作是價值再創造的問題,無論是社會的、經濟的、文化的,還是商業的、功能的、情感的,設計師所要面對的就是怎樣為自己、為社會和世界創造出這樣的價值,怎樣將此處的“無用”轉化為彼處的“有用”,將本來“無用、無價值的主意,設計成有用且具有價值的資產”,這無疑將成為最“有用”的設計,而本書作者正試圖從此處入手給讀者以啟示。
雖然關于設計價值,是堅持“少即是多”,還是“越多越好”,是追求“少一些金錢和資源”,還是“多一些創意和人性”,多半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在設計創造活動中、在謀求為人類社會做出更多貢獻時,如何維持環境持久平衡的問題卻是每個設計師,甚至每個人都無法回避的,因為今天對它的回答關乎到人類的最終命運。在環境問題越來越被重視的今天,幾乎各個行業都在討論未來環境發展的走向,作為設計師,對于可持續發展的理解應當比他人更深刻。21世紀的設計師的任務不再是過去單純設計一件產品或一幅海報那么簡單,他們所承擔的除了具體的作品設計之外,更重要的還有為人們重新塑造生活模式的職責。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設計師對于環境可持續的責任比他人重大得多,他們不但要成為可持續理念的倡導者,更要成為此理念的身體力行的實踐者。
盡管目前可持續設計很多還僅僅停留在信息傳達的層面,還沒有真正做到量化的規模和產量,但我們必須看到,這類信息的傳遞是可持續設計得以建立和發展的必要前提。《無用設計》一書正是傳遞這種信息的一個載體,32個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設計師團組,他們涉足藝術、時尚、平面、產品、建筑、出版、廣告、攝影以及網站等領域,從多個方面向讀者展示了他們對于設計價值和設計可持續問題的理解與實踐。言由心生,有感而發,映射觀點,通過對這些設計師的面對面的訪談,我們或許可以對這些設計問題有一個新的認識,這也將從不同方位為后來的設計者的探索開啟了一片新的想象空間。
(李江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