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面對“少年”這樣一個主題時,會有許許多多意念與人生最初的時光連接起來。“少年”所帶來的精神力量,塑造了人們整個生命的基礎,價值觀、世界觀、有選擇的取舍、對生活的態度等等影響人們完整的生命軌跡的關鍵點。在藝術家的創作中,這樣類似的題材屢見不鮮,尤其在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年輕藝術家,缺失了更為沉重地關于社會責任感、國家、政治等的隱喻,作品的思想則顯得輕松而明快。藝術家孟陽陽的系列作品,以“少年”作為線索,亦是如此。
近日,在孟陽陽個展“少年”上展出的作品煥發出春天的氣息,富有朝氣。大小不一的畫幅,方正、圓環的基本形式無不彰顯出藝術家蠢蠢欲動的天真氣息。在她的作品中,孩童們的游戲細節,構成了繪畫主要人物的動態。戲劇性地是,在繪畫乃至藝術的起源論中,也經常提到“游戲說”。孟陽陽勾勒出這些少年的行為與舌動的場景,似乎也在摸索與探尋人們意識深處最為純粹的那些記憶與情感。當觀眾凝視在這些畫幅中,似乎提升到在美術理論的價值體系中對藝術溯源性的追問。孟陽陽是一個浪漫主義者,鮮明的繪畫色彩提供了跳躍的思維空間,而豐富多樣的筆觸則勾勒了人物的情狀。他的作品側重的是綻放一種少年的朝氣與能量。但關注繪畫細節的觀眾也會發現,藝術家勾勒人物形象并沒有具備細膩的處理,反而是帶有相對模糊的筆觸感。這會不會是一種遲疑、刻意地制造一種模棱兩可的幻滅的質感呢?對于藝術家畫筆下的人物,曾經令人記憶猶新的是那個“吹笛少年”的形象,幻化自愛德華·馬奈的人物,在孟陽陽的畫筆中更凸顯了歡快的質感與童年的生機。在所有20世紀80年代出生的年輕人的童年歲月中,動畫人物和故事里經常提到“小宇宙”這個概念,在那些故事中,“小宇宙”為純真的情感和執著的精神帶來的信念的支撐。同樣,盂陽陽在作品中的力量感,也可以因由“小宇宙”,而得到概括的描繪,它存在于作品的內容、造型的張力、以及藝術家所要承載的作品的方方面面、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