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設(shè)計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1937年,陳景潤考上了福州英華書院。一天,沈元老師在數(shù)學課上給大家講了一個故事:“大約在200年前,有個法國人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每個大于4的偶數(shù)都可以表示為兩個奇數(shù)之和。因為這個結(jié)論沒有得到證明,所以還是一個猜想。大數(shù)學家歐拉說過:雖然我不能證明它,但是我確信這個結(jié)論是正確的。它像一個美麗的光環(huán),在我們不遠的前方閃耀著炫目的光輝……”陳景潤瞪著眼睛,聽得入神。
正是這樣的數(shù)學故事,引起了陳景潤的興趣,引發(fā)了他的勤奮探索,從而誕生了一位偉大的數(shù)學家。你有什么興趣呢?請以你的興趣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題目自擬;(3)不少于600字。
范文引路
喜歡蘇東坡(節(jié)選)
□方方
中華幾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垂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歡的詩人亦不計其數(shù)。但往往詩文作得好的,人卻不可愛;人品相當不錯的,詩文卻不過爾爾。而像蘇東坡這樣詩文書畫和人品道德都趨于完美、都富有魅力者,實在是鳳毛麟角。所以,我總覺得自從有了蘇東坡后,除去李白之外,其他中國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對比下顯得黯然失色了。
喜歡蘇東坡當然最先是由他的詩文開始。對于蘇東坡的詩文,用什么樣的溢美之詞都不覺得有過。在中國,如若游歷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飲酒,人們往往會情不自禁地提到蘇東坡,仿佛離了蘇東坡,山、水、月、酒都會大為遜色。歷史上最具文化意義的山是廬山,將廬山寫得最有韻味的是蘇東坡(“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義的水是西湖,將西湖寫得最為傳神的也是蘇東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而中秋,自有了蘇東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后,其他便都“馀詞盡廢”。無論蘇東坡是在思親,或在懷舊;無論他自品孤傲,或自作瀟灑;無論他心情暢快,或心情苦悶,總而言之,但凡他用心所作,其作品幾乎都可列入同類作品之最。當年宋神宗每逢“舉箸不食”時,人們就知道他必是在讀蘇東坡的文章;學者章元弼家有美妻,章因太愛蘇東坡的詩文,每日讀之不肯放手,其妻難以忍受,章便因蘇而被妻子休了。一個人的才華受人喜愛到了這種地步實在是讓人除卻佩服和仰慕,再無話可說。
蘇東坡讓無數(shù)的后人崇敬和偏愛,除了他的才華蓋世,還因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曠達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有正義感又富有情感。他的性格色彩層次豐富,很具魅力,人們不由自主地為他傾倒。他的人生經(jīng)歷也算是夠坎坷的了,因為才華出眾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貶于黃州,浪跡于天涯,最后還上了個“元祐黨人碑”,累及子女。觀其一生,其實他并沒有過多少太平寧靜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沒有因為這些而整日里蓬頭垢面哀哀切切,見人便宣泄。困惑有過,煩惱也有過,但這些最終也還是如煙云般從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做穿行而從不停留。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熱愛著生活,使他的才華橫溢一生。他一弄墨,就創(chuàng)立了中國文人畫;他一寫字,就有驚世的書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傳出“東坡肉”“東坡餅”諸類佳肴;他一穿戴,就使“東坡帽”“東坡屐”民間長存;他一說笑,就讓和尚成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蘇東坡稍一動彈,就會留下一道濃重的文化色彩。一個人能活得如此舉足輕重,那是件多么有趣的事??!中國的文化倘若將蘇東坡連根須帶枝蔓地拔出來,我相信整個中國文化史都會因之而失重。正是有了蘇東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態(tài)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才讓我們后人真正見識到什么叫做天才詩人,什么叫做大家氣度。
我喜歡蘇東坡,有些入迷,甚至聽不得別人不喜歡蘇東坡的言詞。如有聽之,我便一定是沉下臉來,意欲一爭高低。這種態(tài)度,使得我家先生一次不由得問:“如果你同蘇東坡活在同一時代,你是不是會嫁給他?”只要蘇東坡肯娶我的話,回答自然是肯定的。他不知道,能成為世上第一個閱讀蘇東坡詩文的人,能一天到晚聽到蘇東坡談笑風生的人該是怎樣的幸福!
(選自《喜歡蘇東坡》)
【寫作借鑒】
本文開頭先點明題旨——喜歡蘇東坡,用其他文人與蘇東坡進行對比,突出了蘇東坡耀眼的光芒,更襯托出作者對蘇東坡的喜愛;接著又具體寫作者喜歡蘇東坡并為之傾倒的原因,如:才華蓋世,智慧又仁厚,曠達又幽默,儒雅又豪放,富有正義感又富有情感以及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和人生精神;最后總結(jié)喜歡蘇東坡是一種幸福。全文結(jié)構(gòu)嚴謹,層次分明,而且文章中還運用了夸張、排比等修辭手法,更能突出作者對蘇東坡的喜愛之情。
習作展示一
夢之紅樓
□鐘詩帆
紅樓一夢,封建情仇。
新版《紅樓夢》一出,便引起了我對《紅樓夢》的關(guān)注,看了之后,腦海中不覺涌起些許評議。
紅樓淚
寶玉、黛玉之間的凄美愛情是《紅樓夢》的主線。糾結(jié)于黛玉、寶釵情愛中的寶玉,在兩人之中不知取舍,但隨年齡的增長,寶玉發(fā)現(xiàn)自己真正愛的是黛玉,敬的是寶釵。喜歡誰,寶玉可以自己選擇,可娶誰要由寶玉父母與祖母決定,賢惠的寶釵是最終的人選,寶玉與黛玉之間的愛情就這樣以悲劇落幕。黛玉香消玉殞之后,寶玉本應(yīng)好好對待寶釵,可最后,他卻看破紅塵,遁入空門。這樣的結(jié)局讓人悲嘆不已。黛玉對愛的癡狂,寶玉對愛的堅持,寶釵對愛的含蓄,三人都對愛有著不同的態(tài)度,卻因賈府當權(quán)者的干預而不能終得圓滿。與其說是賈府當權(quán)者的錯誤,倒不如說是封建禮教的思想在那時已根深蒂固,盡管寶玉與黛玉的愛是那樣清晰明了,也抵不過封建的婚姻理念,空悲嘆而無力回天。
評鳳姐
《紅樓夢》中的王熙鳳是一個頗具爭議的人,尤其在她處理自己婚姻問題方面。她本知道賈璉是個拈花惹草之人,嫁于他后,便每日都要清楚丈夫的行蹤,鳳姐的心計都用于對付第三者了。有人說鳳姐是封建社會中真正崇尚一夫一妻制的人,也有人說鳳姐是為了賈府的錢和地位。在封建社會中,生男比生女意義大,但鳳姐卻只有一個女兒,不管是為了家產(chǎn),還是為了“一夫一妻”,在她對待尤二姐之事上便足見鳳姐的工于心計。最后她施計使得尤二姐胎中男嬰被庸醫(yī)打去,吞金而死。鳳姐這樣一個精明的人,最終也落得個“反誤了卿卿性命”的下場。
論紅樓
《紅樓夢》不愧為經(jīng)典名著,在封建社會里,女人的社會地位是很低下的,眾多古典小說中的女子都沒有《紅樓夢》中的眾女子擁有如此高的覺悟。雖然為悲劇,卻也不失為一曲女性頌歌。
青春守寡的是史湘云,出嫁不久便被丈夫虐待而死的是賈迎春,遠嫁的是賈探春,悲觀絕望落發(fā)為尼的是賈惜春,投井而死的是金釧兒,含冤而死的是秦可卿和鴛鴦,被斥逐羞憤而死的是晴雯,被強盜搶去的是妙玉……她們都是封建社會“薄命司”上的人。
《紅樓夢》中有封建婚姻的悲劇,有封建道德禮教的悲劇,有封建婢妾制度的悲劇,也有赤裸裸的封建暴力凌辱女性的悲劇。封建社會的制度壓制了太多的女性。一曲紅樓傾訴,訴盡封建情仇。
【同窗評說】
鐘詩帆同學對紅樓夢中的關(guān)鍵人物寶玉、黛玉、寶釵、王熙鳳等作了逐一分析,從性格、愛情觀及最后各自的結(jié)局都作了闡釋??梢?,作者對紅樓夢了解的詳細與深入,更重要的是凸顯了作者所要表現(xiàn)的“《紅樓夢》中有封建婚姻的悲劇,有封建道德禮教的悲劇,有封建婢妾制度的悲劇,也有赤裸裸的封建暴力凌辱女性的悲劇”的主題。
【教師點評】
作者以小標題的形式分別闡釋了不同人物的境遇,有詳有略。在寫作上,以點帶面,由人物分析引申出社會史實,突出當時的封建禮教對女性的摧殘,作者能寫到這點,說明作者對文本具有深度的理解力,能透過文字表面挖掘出實質(zhì)。探究《紅樓夢》的寫作意圖,它不僅是在刻畫人,而且也是在批判封建社會的制度。文章用詞準確生動,尤其是“紅樓一夢,封建情仇”一語中的。
習作展示二
我愿意沉醉在書香中
□伍維
沉醉在書香中,點滴思緒便可凝成人生的真諦。我愿意沉醉在書香中,鋪書為路,探求不一樣的人生……
——題記
夕陽的余暉灑在鋪滿青石紋路的硬殼封面上,輕輕揭開來,濃濃的墨香便撲面而來,散發(fā)著獨特的書卷氣息,讓我情愿沉醉其中。翻過雪白的一頁頁,掃過一行行散發(fā)著獨特魅力的文字,我緩緩行走于文學的殿堂。我愿意沉醉在書香中,去探索遼闊的精神世界,去追尋不一樣的自我……
“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劉邦的長歌壯志是他偉業(yè)的奠基石;“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豪放不羈地大笑而去;“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岳飛的精忠報國造就了他流芳千古的英名……
覽百首長詩,如品一杯香茗,我愿沉醉于書香,去體味那人生的壯志豪情。
《論語》聲聲,孔圣人的教誨千年后依然是至高智慧;《紅樓夢》書寫了封建社會的大悲劇,大觀園里的是非成為千古絕唱;《魯濱孫漂流記》中那個在荒島上開辟新天地的傳奇成為時代的剪影……
閱百部著作,如受一次洗禮,我愿沉醉于書香,去收集那智慧的光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毛澤東抒寫出的是何等偉大的抱負;“他的搖籃映照著王朝盛世的余暉,他的靈柩投射著大深淵最初的微光”,這是對伏爾泰的崇高禮贊,是他“天賦人權(quán)”的不朽思想的延伸;“如果你因失去太陽而流淚,那么你也將失去群星了”,泰戈爾抖動的胡須上方是睿智的眼神……
讀千古偉人,如走一次人生,我愿沉醉于書香,去丈量那寬廣的胸懷。
沉醉在書香之中,濃墨書香洗盡人世的鉛華,引我追索人生。我吸納著智慧,醞釀著豪情,放寬了胸懷,將千年的文化積淀納入胸中,把自己化作那最耀眼的一顆星!
揮別那一抹夕陽,我愿意長久地沉醉在書香中,讓冊冊書卷賦予我全新的靈魂。沉醉在書香中,我依稀看到了美好的明天……
【同窗評說】
文章的辭藻優(yōu)美,將詩情畫意娓娓道來,讓人覺得仿佛置身于書香之中,與作者感同身受,足見作者文學功底之深厚。文章結(jié)構(gòu)條理清晰,首尾照應(yīng)。書中的世界包羅萬象,給予我們智慧,給予我們享受。
【教師點評】
本文成功之處有三:1.層次分明,分別從“長詩”“著作”“偉人”三方面加以概述,讓人一目了然。2.首尾照應(yīng),使主題升華,“沉醉在書香中,我依稀看到了美好的明天……”,水到渠成。3.巧用排比,三個層次的內(nèi)容皆用排比連綴,增強了語勢,且多而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