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83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7-273X(2011)04-0004-04
商品肉鴨是指專業化的肉用型品種和兼用型品種。其特點有:①生長速度快、飼料報酬率高。商品肉鴨的早期生長速度較快。②凈肉率高、肉質好。肉鴨上市體重一般在3kg以上,其胸肌和腿肌特別發達,產肉率高;且肉的品質好,瘦肉率高,肉嫩多汁,風味獨特,很受消費者青睞。③生長周期短(商品肉鴨由于早期生長快,整個飼養周期一般為42~56d)。④采用全進全出的生產流程。肉用仔鴨的生產采用全進全出式的生產流程,可根據市場的需要,在最適宜屠宰日齡上市出售,能獲取最佳的經濟效益。同時施行產、供、銷一條龍的生產體系,則會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現將商品肉鴨的養殖關鍵技術介紹如下。
10~3周齡雛鴨的飼養管理
0~3周齡是商品肉鴨的育雛期,習慣于把這段時期的肉鴨稱為雛鴨。該階段是肉鴨生長的重要環節,因為此時雛鴨剛孵出,各種生理機能均不完善,還不能適應外界環境,所以必須要為其提供適宜的環境條件和營養條件,讓其順利地生長和發育,以發揮最佳的生產水平。
1.1雛鴨的生理特點
雛鴨的生理特點概括起來有以下幾方面:一是剛出殼的雛鴨體小、嬌嫩、絨毛稀短,自身調節體溫的能力差,很難適應外界環境的溫度變化,需要人工給溫。二是消化器官容積小,消化機能尚不健全,因此要喂一些易消化的飼糧。三是生長發育極為迅速,4周齡時體重比初生時增加20多倍,7周齡時增加約60倍,體重達到3kg以上,需要豐富而全面的營養物質,才能滿足其生長發育的要求。四是抗病機能尚不完善,易受到各種病原微生物的侵襲,應特別注意搞好防疫及衛生工作。
1.2育雛期飼養管理要點
肉用仔鴨生長特別迅速,對飼養管理條件要求高,且對環境很敏感,又比較嬌嫩,稍有不慎會引起生長不良,甚至導致死亡率增高,因此需要科學的飼養管理。育雛期的飼養管理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進雛前的準備:清洗鴨舍和各種工具,進行徹底消毒。備足墊料(網上育雛不用墊料),充分曬干(保證墊料不發霉)。雛鴨入舍前24h,開啟加溫設備進行預熱,使室溫達到育雛要求的標準。
(2)雛鴨的選擇:肉雛鴨必須來源于品種優良的健康的母鴨群,種母鴨在產蛋前經免疫接種過鴨瘟、禽霍亂、鴨病毒性肝炎等疫苗,以免雛鴨在育雛期內發病。所選購的雛鴨大小基本一致,體重在55~60 g,活潑,無大肚臍、歪頭拐腳等,毛色為蠟黃色,太深或太淡均淘汰。
(3)分群:雛鴨轉入育雛室后,應根據其出殼時間的早晚、體質的強弱和體重的大小,把體質好的和體質弱的雛鴨分開飼養,特別是體質弱小的雛鴨,要把它放在靠近熱源即室溫較高的區域飼養,以促使“大肚臍”雛鴨完全吸收腹內卵黃,最終提高其成活率。體質相差不多的雛鴨也應分群飼養,雛鴨群的大小以200~300只為宜。第一次分群后,雛鴨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又會出現大小強弱的差別,所以要經常把鴨群中體質太強和體質太弱的雛鴨挑選出來,單獨飼養,以免“兩極分化”(即因搶食搶水能力的差異,而使強的更強,弱的愈來愈弱)。通常在8日齡和15日齡時,結合密度調整,進行第二次及第三次分群。
此外,雛鴨群過大不利于管理,環境條件不易控制,易出現驚群或擠壓死亡,所以為了提高育雛率,也應進行分群管理。
(4)飲水:水對雛鴨的生長發育至關重要,如果飲水不足或水質不良都將會影響雛鴨的采食量、抗病力和生長發育。一般供給清潔常流水,水溫隨季節調整。可在雛鴨的飲水中加入適量的維生素C、葡萄糖、礦物質預混劑、抗生素等效果會更好,既可增加營養又可提高雛鴨的抗病力。氣溫高,鴨的飲水量加大,要求飲水器數量充足,不能斷水,同時要防止水外溢。
(5)開食:雛鴨出殼12~24h或雛鴨群中有1/3 的雛鴨開始尋食時進行第一次投料。投料最好選用全價的顆粒飼料,飼養效果好,如果無此條件,也可用半生米加蛋黃飼喂,幾天后改用營養豐富的飼料飼喂。
此外,培育雛鴨要掌握“早飲水、早開食,先飲水、后開食”的原則。飼養員平時要密切關注雛鴨的動態,要少喂勤添、隨吃隨給,飼槽內要保持稍有余料,但不能太多,否則易酸敗變質。
(6)飼喂方法:第一周齡的雛鴨應讓其自由采食,保持飼料盤中常有飼料,一次投喂不可太多,防止飼料長時間吃不完被污染而引起雛鴨生病或者浪費飼料。要少喂常添,喂食次數:2周齡以內每晝夜添加6次,3周齡時每晝夜添4次,如發現剩料則少喂。第一周按每只鴨子35g飼喂,第二周105g,第三周165g,21~22日齡時在喂料內加人25%~50%的生長育肥期飼料。
(7)準備充足的墊料:鴨喜歡在飲水時呷水梳理羽毛,會把飲水器附近的地面弄濕,使用地面平養時會使室內的墊料潮濕,因此要準備足夠的墊料,在潮濕的地方及時墊上新的墊料,以保持鴨舍的干燥溫暖。
(8)疾病防治:為保證鴨群的健康成長,鴨場必須有嚴格的消毒和防疫制度,保證鴨舍的清潔和衛生,防止飼料發霉、變質,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來預防鴨疫綜合征、鴨曲霉菌病、鴨球蟲病等。此外,育雛期還要防止鴨中暑和食鹽中毒等。在疾病防治的過程中,同時應注意飼料中應添加適量的維生素A、C、E等。
1.3育雛方式
肉鴨的育雛方式主要有地面育雛和網上育雛兩種。
(1)地面育雛:這是使用最久、最普遍的一種育雛方式,雛鴨直接放在育雛舍的地面上,地面上鋪墊清潔干燥的墊料。
(2)網上育雛:網上育雛的最大特點是環境衛生條件好,雛鴨不與糞便直接接觸,感染疾病的機會少;其次是不用墊料,節約勞動力;再次,網上溫度比地面稍高,容易滿足雛鴨對溫度的要求,可以節約燃料,而且成活率較高。缺點是一次性投資較大。
1.4雛鴨的防疫
1~5日齡用2%高錳酸鉀飲水;6~8日齡用萬分之二痢特靈飲水;9~13日齡用萬分之二高錳酸鉀飲水;14~16日齡用萬分之二痢特靈飲水。如遇天氣寒冷,1~7日齡雛鴨在飲水中最好加入8%的葡萄糖,以增加雛鴨的熱量。另外,網床上的糞便每天要打掃2次,網床下的糞便每隔3d清除一次。育雛室外每隔7~10d用生石灰消毒一次。
23~7周齡肉用仔鴨的飼養管理
肉鴨在3~7周齡稱為中雛,中雛期是鴨生長發育最迅速的時期,對飼料營養要求高,且食欲旺盛,采食量大,中雛期的生理特點是對外界的適應性較強,比較容易管理,其飼養管理的要點如下。
2.1過渡期的飼養
(1)飼料:3周齡左右應依據飼料供應商的指導將雛鴨料逐漸換成中鴨料,使鴨逐漸適應新的飼料。為減小由于飼料更換帶來的應激,必須注意飼料的過渡,不能突然改變。過渡期一般為3d,具體方法是第一天雛鴨料占2/3;第二天雛鴨料占1/2;第三天雛鴨料占1/3;第四天完全用中鴨料。
(2)轉舍或擴欄:對于二段式肉鴨飼養在育雛脫溫后即可安排轉舍,轉群前必須空腹方可轉運出。肉鴨轉舍時抓鴨、運鴨及新環境的不適應等均會造成肉鴨應激而影響生長,要注意盡量減少應激。轉舍或擴欄最好在夜間或早晨進行,并在飲水中加入多維素以防止應激產生。此外,若采用網上育雛、地面育肥,則雛鴨剛下地時,地上面積應適當小些,再逐步增大活動面積。建議有條件的采用一段式飼養,雛鴨脫溫后逐步擴大飼養面積直至擴欄到整棟育肥。對于生態養殖的肉鴨在轉舍或擴欄適應后即可放入運動場,肉鴨下水初期要有專人訓練照看,下水時間由短到長。
(3)溫度:除冬季和早春氣溫低時采用升溫飼養,其余時期中鴨的飼養均采用自然溫度飼養法。
2.2飼喂
根據中鴨的消化情況,自由采食或一晝夜飼喂4次,確保飼料常有且新鮮。投喂全價配合飼料。
2.3管理
保持鴨舍清潔干燥。中鴨期容易管理,要求圈舍條件比較簡易,只要有通風、防雨設備即可,但圈舍一定要保持通風干燥。夏天運動場要搭涼棚遮蔭,冬天應做好保溫工作。另外還應注意:①密度適當。肉用型中雛鴨每平方米飼養5~7只,隨著日齡的增大,應不斷調整密度,以滿足鴨不斷生長的需求。②光照。適當的光照有利于中鴨的生長,中雛期間應堅持23h的光照制度。
2.4防疫與衛生
中鴨35日齡前后,飼料中可添加喹乙醇(按每千克體重2mg)拌料,連喂3~5d,可防治鴨霍亂。網床每2d要打掃1次,網床下糞便7~10d打掃1次,鴨舍外每隔10d用生石灰消毒1次。
3育肥期的飼養管理
育肥期商品肉鴨的生理特點及身體狀況已不同于育雛期。肉鴨自身發生了變化,相應的飼養管理措施也必須進行適當的調整。肉鴨6周齡即長為成鴨,若不改變飼料配方,繼續按中鴨同樣的飼喂方法亦可,但增重速度不太理想,最好的方法是進行成鴨填肥。6周齡以后的肉鴨即進入育肥階段。育肥前,淘汰癱、殘、病鴨及體重過小鴨,并按鴨體重分為大、中、小三類,平均飼養密度為每平方米5只。
3.1生理特點
育肥階段肉鴨體溫調節機能已趨于完善,肌肉與骨骼的生長和發育處于旺盛期,絕對增重處于最高峰階段,采食量迅速增加,消化機能已經健全,體重增加很快。
3.2營養需要
育肥期肉鴨生長旺盛,需要的能量大,此時可不提高日糧能量水平,或使育肥期日糧的能量水平相對降低,而肉鴨可以根據能量水平調整采食量。因此相對降低日糧中的能量水平可促使肉鴨提高采食量,有利于肉鴨快速生長,而且飼料中能量水平的降低,也相應降低了飼料成本。育肥期的顆粒料直徑可改為3~4mm或6~8mm。地面平養和半舍飼時可用粉料,粉料必須拌濕喂。
3.3飼養管理技術
(1)飼養方式:大型肉鴨4~8周齡多采用舍內地面平養或網上平養,育雛期地面平養或網上平養的,可不轉群,既避免了轉群給肉鴨帶來的應激,也可節省勞力。但育雛期結束后采用自然溫度育肥的,應撤去保溫設備或停止供暖。對于由籠養轉為平養的,則應在轉群前1周,對平養的鴨舍、用具做好清潔衛生和消毒工作,并準備好5~10cm厚的墊料。轉群前12~24h內飼槽應加滿飼料,保證飲水不斷。
(2)溫度、濕度和光照:室溫以15~18℃最宜,冬季應加溫,使室溫達到最適溫度(10℃以上)。濕度控制在50%~55%。應保持地面墊料或糞便干燥。光照強度以能看見吃食為準,每平方米用5W白熾燈。白天利用自然光,早晚加料時再開燈。
(3)密度:地面墊料飼養,飼養密度(每平方米地面養鴨數)為:4周齡7~8只,5周齡6~7只,6周齡5~6只,7~8周齡4~5只。具體視鴨群個體大小及季節而定。冬季密度可適當增加,夏季可適當減少。氣溫太高時可讓鴨群在室外過夜。
(4)飼喂次數:白天3次,晚上1次。喂料量原則上與育雛期相同,以剛好吃完為宜。為防止飼料浪費,可將飼槽寬度控制在10cm左右。每只鴨飼槽占有長度在10cm以上。
(5)飲水:自由飲水,不可缺水,應備有蓄水池。每只鴨水槽占有長度1.25cm以上。
(6)墊料:地面墊料要充足,隨時撒上新墊料,且經常翻曬,保持干燥。墊料若厚度不夠或板結,易造成胸囊腫,影響屠體品質。
3.4冬、夏季育肥鴨管理
(1)夏季育肥鴨管理要點:夏季氣候炎熱,而鴨被覆羽毛,抗熱性差,易給鴨群造成強烈的熱應激,導致鴨群采食量下降、增重慢、死亡率增高。因此,夏季管理的重點就是防暑降溫。在鴨舍設計、建設過程中應該考慮這個問題,使鴨舍朝向合理、間距開闊,以利于減輕夏季太陽的輻射,通風換氣良好。鴨舍周圍種植枝葉茂盛的樹木或藤蔓類植物以利于鴨舍遮陽,也可采用屋頂刷白減少吸熱或屋頂噴水促進散熱的辦法降低舍溫。為保持舍內良好的通風,要打開門窗,并在門窗上加護鐵絲網,以防獸害。
要調整日糧結構和喂料方法,供給充足的飲水。可在原來日糧營養水平的基礎上,把蛋白質含量提高1%~2%,多維素增加30%~50%,保證日糧新鮮。在料形上最好采用顆粒料,以增加適口性。將飼喂時間盡量安排在早晚涼爽時,每日4~6次,供給充足的涼水。為減輕熱應激,可在飼料中適當添加抗應激藥物,如每千克日糧中添加桿菌肽粉0.1~0.2g。
另外,要保持適當的飼養密度,在同樣的面積上要比其他季節減少10%~15%,一般每平方米飼養商品肉鴨的總重量不能超過20kg。同時搞好環境衛生和消毒工作。
(2)冬季育肥鴨管理要點:冬季管理的關鍵是防寒保暖、正確通風、降低濕度和有害氣體的含量。舍頂隔熱差時要加蓋稻草或塑料薄膜,窗戶用塑料薄膜封嚴,調節好通風換氣口,在溫度低時要人工供暖。肉鴨伏臥在潮濕的地面上會增加體熱的散發,因此要經常更換和添加墊料,確保干燥。由于冬季鴨維持體能的需要增加,因此必須適當提高日糧的能量水平。在采用分次飼喂時,要盡量縮短鴨群寒夜空腹的時間,要經常檢修煙道,防止煤氣中毒和失火。
3.5疾病防治
育肥期鴨舍要嚴格按照衛生防疫要求做好日常的消毒和管理工作。這段時間比較容易感染鴨瘟、鴨霍亂、雛鴨流行感冒和鴨疫綜合征。因此,要搞好飼養管理,注意每天的衛生清潔,做好防疫工作。
4商品肉鴨的日常管理
用好墊料,適時清糞。鋪墊料時要均勻,避免高低不平,避免飲水外溢弄濕墊料。每天都要認真、細致、全面地觀察鴨群情況,以便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4.1觀察飲食
每天要檢查飲水是否干凈,有無污染,飲水器或水槽是否適宜,有無不出水或水流過大而外溢的現象。觀察鴨的飲水量是否適當,防止不足或過量。肉鴨采食量應是逐日平穩的增加,只要給予適量的飼料,一般都能在規定的時間內采食完。正常情況下,添料時健康鴨爭先搶食,病鴨則呆立一旁。發現異常變化時,應及時分析原因,研究應對策略。
4.2觀察精神狀態
健康鴨眼睛明亮有神,精神飽滿,活潑好動,羽毛整潔,趾光亮;病鴨則表現眼睛渾濁,無光少神,精神不振或獨立一角,低頭垂翅,羽毛蓬亂,不愿活動。
4.3觀察糞便
主要觀察糞便的形狀、顏色、干稀、有無寄生蟲等,發現異常要及時診治。
4.4觀察呼吸
一般在夜深人靜時聽鴨群的呼吸聲音,以此辨別鴨群是否患病。異常的聲音有咳嗽、啰音、甩鼻等。當舍內溫度或天氣急劇變化、接種疫苗后,多表現呼吸道癥狀,應正確加以區分。
4.5衛生管理
良好的衛生環境、嚴格的消毒是養好商品肉鴨的關鍵一環。舍內墊料不宜過臟、過濕,灰塵不宜過多,用具安置有序不亂,經常殺滅舍內外蚊蠅。鏟除場區雜草,不能亂放死鴨、垃圾和糞便。每天早、中、晚清掃鴨舍過道,刷洗水槽。對鴨舍內所有用具均應進行定期消毒,每周1~2次。場區門口和鴨舍門口要設有燒堿消毒池,并經常保持燒堿的有效濃度,進出場區或鴨舍要腳踩消毒,殺滅由鞋底帶來的病菌。每周進行1~2次常規帶鴨消毒,選用無毒、無刺激性消毒藥,直接在鴨體上方均勻噴霧。
4.6死鴨處理
在觀察鴨群時,發現病鴨和死鴨要及時揀出來,對病鴨隔離飼養或淘汰,對死鴨要焚燒或深埋,不能將死鴨存放在鴨舍內、飼料間和鴨舍周圍。揀完、處理完病鴨后,操作人員要用消毒液洗手。
5小結
標準化的飼養管理有利于肉鴨的生長,只有滿足商品肉鴨不同階段的營養、環境、疾病防控等各方面的需求,才能減少疾病及死亡的發生,提高肉鴨的成活率及增長速度,進而提高飼養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