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影院萎縮、電影票價上漲,家庭影院興起以及網絡視頻的普及已經是大勢所趨,但從2009年開始,進入電影院的觀影人數還是以每年6%的速度增長。
原因何在?首先,《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宿醉》、《哈利·波特》、《星際旅行》和《阿凡達》等大片接二連三地把更多的人帶進影院;其次,電影產業采用了項新的革命:數碼電影。雖然數碼電影多年前已經出現,但是在2009年,數字電影的數量翻倍了。盡管契約性的責任和旅行箱大小的數字硬盤會削減影院的優勢,但數字電影的好處是,它能夠使電影拷貝的成本下降,縮短拷貝時間,并且大大簡化替換屏幕的過程。
另外,電影業還采用了加強影片質量的革命:3D影院。早在20世紀50年代,人們就開始進行3D影院的模擬實驗,現在這種技術被重新改造,消除了早先模擬實驗中的一些缺點:比如容易發生故障的膠片和令人頭痛的不同步的電影畫面。3D極大地促進了數碼影院的興起,因為操作簡單、成本低廉,英國的3D屏幕數量增加了6倍,而3D所帶來的收益增加了40倍。今天,英國60%的票房收益都由3D電影帶來。而在2008年,3D的票房還幾乎為零。假如我們能夠讓畫面質量再有所提高,而票價相對穩定,觀影人數還將上升。
再次,影院的減少曾被認為是電影業衰落的信號。在20世紀30年代,影院曾經蓬勃興起,在每一次全球性經濟危機中,影院都有良好表現。這和音樂產業截然不同,音樂產業幾乎會在每一次經濟危機中遭受巨大沖擊。在經濟危機中,人們會用可以承受的電影票價來替代那些昂貴的娛樂活動,比如把去國外度假、外出享受奢侈晚餐和戶外音樂的費用用于購買不那么昂貴的電影票。當工資減少、失業率增加時,社會群體的機會成本下降,人們在這種社會氛圍下轉向電影院尋求滿足感。
電影業的一個未知因素是3D技術,它能夠為英國后期制作行業帶來9億英鎊的利潤,而且還將毫無疑問地促進票房收入。但是,電影產業仍在旁觀3D的未來發展是會像19世紀50年代那樣停滯不前,還是頑強地生存下去。
一個價值20億美元的問題是,電影院是否能支付得起高質量的、3D影院的現場活動(影院的2D活動收益、歌劇和其他的廣播節目收益不菲),以及在3D這項還在發展的技術中,有沒有人能夠把2D電影轉換為高質量的3D效果,讓人們重溫老片的同時,也產生為自己新的3D電視購買DVD的消費欲望。
最后個未知因素是:它是否能夠引導一場聲勢浩大的影院回歸和電影復興運動?這場運動的規模應該超過音樂產業中CD興起引發的熱浪。人們期待哈利·波特1~8部的精彩重現,或是在3D影院感受007系列電影精彩的動作場面。一些大型企業支持下的后期制作公司已經開始了這場賭局,制作成本從每分鐘50~10萬美元不等。但是現在這個價值幾十億美元的問題還沒有得到回答:2011年,如果你想在電影業的股票上賭一把,那么發掘金礦的機會還是比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