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終于大張旗鼓地將“改革”擺上了桌面。
3月8日,在星巴克40周年慶典上,第四次全球換標、正式進軍中國的茶飲料市場、推動大中華區零售渠道發展的新戰略“三劍客”悉數亮相,而“無拘無束”是此次慶典中最為星巴克高管們津津樂道的一句話。
拘束何在?眾所周知,換標前的星巴克在金融危機中因經營壓力驟增,不得不在全球各地大量關停店鋪,而進入后金融危機時代,來自行業的競爭更是讓星巴克坐立不安。
以中國這個最具潛力的市場為例,當下國際品牌咖啡連鎖企業中,如Costa、百怡等都已在國內落地生根,而代表傳統洋快餐的麥當勞推出了麥咖啡,肯德基也推出中國特色的飯類餐食。這種短兵相接的多元化發展趨勢,讓長期恪守傳統咖啡特色的星巴克終于耐不住性子,毅然舉起了“改革”的大旗。
星巴克“標”新立異成功還是失敗的開始?
從星巴克誕生之初就直在其標志(Logo)中沿用的“Starbucks Coffee”,如今成為了歷史。星巴克咖啡國際公司總裁John culver表示,“這并不代表我們忘本了,而是希望擁有更全新的自由度,以符合未來的發展趨勢。”
鎖定走多元化發展道路,對星巴克來說,已到了生死攸關的境地。從2006年至今,星巴克因經營壓力已在全球大面積關停店面,2010年其04財報雖顯示凈利潤同比上漲86%,營業收入上漲17%,但成績并不能掩飾星巴克相對單的業務模式在未來發展中的隱憂。
最為明顯的業界挑戰,就是來自麥當勞的麥咖啡體系。有業內人士表示,“星巴克的店面數量遠不及麥咖啡體系,而且兩種咖啡都主打阿拉比卡(Arabica,世界最貴的中南美洲咖啡豆),因此用不了多久星巴克的優勢就會被大大削弱。”
事實上,星巴克近年來已經開始嘗試多元化模式,例如在美國西雅圖嘗試銷售葡萄酒和啤酒,在中國嘗試做月餅等,但這些似乎都是些擦邊球。
對于當下星巴克的轉型,引發了各方質疑,甚至有同行表示,“星巴克現在的優勢似乎就剩下錢多,敢挑戰,不怕失敗了。”
以國內市場為例,由于受到全面本地化的影響,星巴克的牛奶、咖啡豆、點心,甚至咖啡杯等幾乎都是本土供應,而今品牌標志的改變,涉足茶類市場的戰略意圖等,都使星巴克的中西界限更加模糊,其品牌理念能否再有效延續,隱含著更多的不確定因素。
如在部分城市中,不少咖啡店刻意采取和星巴克Logo類似的品牌形象以吸引顧客。因此,某些消費者在看到新的星巴克標志后,在微博中寫道,“以后,徹底分不清星巴克和山寨星巴克了。”
當然,“山寨”對星巴克的影響畢竟有限,但有品牌專家認為,拿掉英文字樣的星巴克會削弱其品牌認同,對于零售通路的營銷是非常不利的,這才是星巴克應該重點關注的問題。
在國際上有著“定位之父”稱號的美國人艾·里斯認為,“星巴克推出新的品牌標志是個錯誤。從短期來看,這對品牌本身產生的影響很小,甚至不會產生影響。但從長期來看,品牌自身可能會經受挫折。”
他說:“當現有星巴克的忠實顧客,被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取代時,后者可能再也不會把美人魚標與星巴克咖啡聯系起來。”
嘗試多元化后來者如何居上?
沒了“coffee”——詞在標志中的“震懾”,星巴克是無需掩飾其謀求稱霸各路市場的野心。星巴克的高管們就明確表示將在非咖啡類的茶、其他飲料、點心等多種產品上拓疆立業,同時隨著星巴克VIA免煮咖啡在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臺灣的同步上市,在零售市場上也必將掀起一場新的“巷戰”。
“中國是星巴克的第二本土市場,在中國大力開拓包括便利店、零售店以及在其他食品服務領域,都是我們新的發展機會。”John Culver說。
不過,業內并非全都看好星巴克的這些新的戰略舉措。
以VIA免煮咖啡為例,目前國內在售的八大品牌中,僅雀巢、麥斯威爾就幾乎拿下了半壁江山。而星巴克的VIA系列產品定價(3包裝25元,12包裝88元)幾乎是競爭對手的兩倍以上,這在銷量上一定會受到很大影響。此外,對于已然熟悉快速消費類咖啡口味的大眾來說,接受VIA的時間也會較為漫長。
而另一國際咖啡品牌——加拿大百怡的中國區高管朱先生則認為,從營銷角度分析,星巴克的做法是在一個低端品類里發展了一個高端品牌,他對星巴克的舉動,有著相對積極的看法。但朱先生也表示,如何能夠長期做好這一高端市場,對于大眾零售渠道的后來者——星巴克來說,恐怕要審慎思考。
對業界的“擔憂”,星巴克其實并不在意。“2009年下半年,當VIA正式向國際市場推出僅僅10個月的時間里,其銷售額就突破了1億美元。而在同類競爭產品中,僅有3%的新產品能達到這成績。”星巴克中國董事長王金龍認為,VIA免煮咖啡在中國市場一定成功。
然而并非所有的新業務都有經驗可循。此次慶典中,星巴克再次明確要進入中國茶市場的戰略規劃,這被外界視為其本土化轉型的最大動作。
星巴克大中華區市場、產品及傳播副總裁黃麗敏說,星巴克其實在40年前就開始在全球所有門店中進行茶產品配售,其中包括英式紅茶和伯爵紅茶兩個主要產品。而目前的國內市場,也有白牡丹等9款新的茶品可在門店內銷售。
星巴克高管們認為,中國茶的引入是其多元化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但很多消費者對此卻甚為質疑。
酷愛茶道的青年劇作家薛開元說:“中國人喝茶講究一種意境,這與西方人做什么事都力求標準化的生活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如同做菜一樣,西方人會告訴你個菜的卡路里是多少,中國人會問你味道怎么樣。”
薛認為,星巴克的很多座椅都是硬質的,包括很多洋快餐的店面都是如此,這并不利于中國人習慣的長時間品茶聚聊。
而星巴克也確如薛所說,其茶飲料的目標消費群體并未“鎖定”傳統飲茶者,而是以吸引年輕群體的關注為主。他們正是利用“經典消費形式+星巴克時尚概念”來尋求突破,當然成效如何,有待市場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