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3月,寒風瑟瑟,似乎在不經意之間應和了當下的地產市場。而我還恍惚記得去年此時萬科2009年財報會現場的熱鬧場景。
彼時,萬科2009年以634億元的銷售收入驚艷四座。郁亮亦宣稱,萬科定位于主流住宅,并無計劃進軍商業地產。但一年不到,郁亮則高調宣布其新的戰略調整:萬科將加大持有型物業的儲備,住宅與開發持有物業的比例為8:2。
行業嬗變逼迫萬科在糾結中作出改變。但糾結的豈止萬科一家。2011年開年,史上最猛烈的調控政策讓住宅市場進退維谷,商業地產似乎成了房企的救命稻草。
毫無疑問,此次調控成了中國商業地產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的重要契機。但習慣于賺“快錢”、“蓋了賣、賣了走”的住宅開發商們,能否順應商業地產的運行規律,以長遠的眼光開發,運營商業項目,依然是待解的難題。
3月21日,西單大悅城、朝陽大悅城、藍色港灣等知名商業項目的幕后推手——香港司培思商業經營管理集團副總裁何誠在接受《數字商業時代》記者專訪時,反復提醒房企老板:商業地產是一場資本與耐力的長跑。當你選擇進入的時候,一定要自問,是否已做好準備。
數字商業時代:嚴厲的調控政策導致很多房企開始“去住宅化”,紛紛進入商業地產領域,您認為宏觀調控對于商業地產的影響是什么?
何誠:這一輪調控對于商業地產市場的影響長期而深遠。對于住宅地產的緊縮已然不可逆轉,而商業地產作為長期、穩定、風險較低的投資形式,對于房企的抗風險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因此,目前主流企業紛紛搶占資源,并開始著手研究商業地產發展戰略。
司培思作為商業地產的先行者,曾與國內多家知名房企合作。2009年以前,多數企業希望我們像賣住宅一樣幫他們賣掉商業。但最近三年,市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果說2009年“談的得多做的得少”,2010年一些企業開始以“單個項目試水商業”,那么到了今年,一些主流企業已經開始深度布局商業地產。企業由最初單純賣商業,逐漸解決商、世開發中的土地評估、招商、后期運營的問題,乃至于現在,開始進行“住宅+商業”的戰略性轉型。
數字商業時代:目前中國的商業地產發展處于什么階段?
何誠:目前中國的商業地產正由培育期向發展期過渡。房地產原本就是一個資本游戲,而商業地產不但要拼資本實力,更要比拼的是持久力。需要企業將開發運營的眼光拉長到10年、甚至20年。過去十年能在地產界稱雄的企業,不一定能在下一個十年、在住宅和商業兩個領域依然獨占鰲頭。而未來中國地產界,真正有實力的企業一定是“左手住宅、右手商業”,兩手都要硬。類似的樣本企業如香港的和記黃埔、新鴻基等。
數字商業時代:商業地產是城市、商家、開發商、投資商四方參與的游戲,怎樣讓這四方協調統一,解決開發商招商和運營的難題?
何誠:四方步調不一致是導致項目招商困難、運營困難的重要原因,也是商業地產初級階段的典型癥狀。目前國內商業地產從業者主要來自兩方面:一類來自傳統的住宅開發企業,另一類是原來做商業的。搞開發的人習慣于短期投入短期收回投資,難以用長遠的眼光來運營—個項目。萬達之所以發展得好,是因為王健林董事長諳熟商業運行規律;中糧大悅城短期內得到業界的廣泛認同,寧高寧董事長功不可沒,他扎根香港多年,了解港資地產商的發展規律,隨后又親自領導了華潤萬象城的開發,對商業之于地產體系強大的支撐力有深刻的體會。戰略清晰,輔之以團隊上下配合、執行給力,致使中糧大悅城系列發展后勁十足。
而上述所說的四個參與方,則是商業地產產業鏈的組成部分。而一個商業項目的成功,一定是消費者、商家、業主多方共贏的局面。
數字商業時代:一些中小房企也在積極布局商業地產,您對他們有哪些建議?
何誠:首先要統一思想,其次要搭建一支懂商業的團隊。前期未做好準備,后期就會有風險。另外,房企在進入商業地產之前—定要充分認識到住宅和商業的不同。對于住宅而言,銷售完畢、交房是結果;但對商業地產而言,交房開業僅僅才是開始。要及時根據不同階段的市場變化進行必要的業態更新與組合調整;研究如何迎合不斷變換的市場需求,主動適應消費者“喜新厭舊”的特性并適時引入符合定位的目標客戶;此外,還要配合不同階段的需求持續性行主題鮮明、策略創新的推廣和運營。對中小企業而言,在進入商業領域之前,一定要謹慎的地把握自己,是否系統地理解了商業地產運營規律,審慎地衡量自己的資金流能否支撐項目的持續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