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南海子公園一期于2010年9月26日建成開園,至今接待游客超過100萬人。參觀過南海子公園的游客對南海子公園贊不絕口,不但稱贊科學的規劃設計,獨具匠心的環境建設,清新怡人的景觀布置,更感慨其環境治理的規模龐大、建設速度驚人、建成效果顯著。作為歷史上的皇家狩獵之所,今天能夠得以再現,舊貌換新顏,為北京市民提供一個旅游休閑、低碳生活的好去處,實在是北京市民的一大幸事,也是“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理念的一次科學實踐。
歷史上的南海子
歷史上,南海子地區曾是北京城南最大的濕地,位于永定河與溫榆河兩水系的沖積平原的交匯處,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湖泊,由于北方少數民族習慣對水匯之處的湖泊稱為“海子”或“泡子”,南海子之名由此得來。
南海子曾是遼、金、元、明、清五朝獵場,元、明、清三代皇家苑囿,南海子的發展承載著北京南城的歷史文化沿革。它的形成,與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及水文條件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也與我國北方少數民族的游獵活動有直接關系。尤其是北京逐漸成為中央集權的古代王朝國都后,為了滿足帝王巡幸游獵和訓練兵馬活動的需要,這座歷史上著名的皇家苑囿也就應運而生了。
遼、金時期,帝王經常在這里舉行漁獵活動,被稱為“春水”。據《遼史》載:戊子,閱騎兵、步兵于南郊。那時,大遼的王公貴族們每年都來這里“縱鷹鶻捕鵝雁,晨出暮歸,春盡乃還”。可見,南海子作為行圍狩獵、練兵校武之地肇始于遼代。
元代時,由于蒙古族歷來重視騎射,更把這一帶當做游獵和訓練兵馬的重要場所,并開始營建苑囿,時稱“下馬飛放泊”。元世祖忽必烈經常來此“放鷹捕獵”。元朝時在下馬飛放泊堆筑晾鷹臺、建幄殿。經過一番營建,下馬飛放泊已經初具規模,成為元朝統治者大都城南的皇家苑囿。
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明成祖朱棣下令擴充元下馬飛放泊,四周筑起土墻,開辟了北大紅門、南大紅門、東紅門、西紅門。并命名曰南海子,使之成為一座名符其實的皇家苑囿。明朝統治者在南海子里大興土木,先后修筑了舊衙門提督官署和新衙門提督官署,以及關帝廟、靈通廟、鎮國觀音寺等。后來還在南海子里修建了二十四園,派海戶千余守視海子中的獐鹿雉兔。經過明朝歷代統治者大規模的修葺,南海子已經成為明代北京城南一座風光綺麗的著名皇家苑囿。苑中奇花異果,嘉樹甘木,百草綠縟,群卉芳菲,禽獸魚鱉,豐殖繁育。南海子因此成為“燕京十景”之一的“南囿秋風”。不過到了明隆慶年間,南海子因年久失修,已日漸衰落,南海子圍墻被泛濫的盧溝河水沖潰崩圮,苑中的樹木也被盜賣,禽獸也因失去了棲身之所而四散奔逃,一派凄涼敗落的景象。
清朝入主中原,即把南海子做為皇家苑囿重加修葺。在明朝南海子圍墻的基礎上重新堆筑后新辟五門,連同明代的四座海子門一共九座。清乾隆年間,將原來的土墻改建成磚墻,并增設了十三座角門。清順治、康熙、乾隆年間先后在南海子修建了數處行宮,有舊衙門行宮、新衙門行宮、南紅門行宮、團河行宮;另外還建有寺廟和道觀,有德壽寺、永慕寺、關帝廟、寧佑廟、元靈宮等。經過數十年的精心營建,南海子進入鼎盛時期,苑中湖沼如鏡,林木蔥蘢,鹿鳴雙柳,虎嘯鷹臺,生機勃勃。
清朝時,南海子不僅是帝王行圍狩獵、駐蹕臨憩的地方,還是處理朝政的場所,與城中的紫禁城、西郊的“三山五園”一起形成清廷三大政治中心之一。在這里,順治皇帝接見了西藏五世達賴喇嘛,乾隆皇帝接見了西藏六世班禪,確立了中央政府對西藏的有效統治,在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歷史作用。
由于南海子內的行宮地處郊外,幽靜閑適,環境怡人,因此也是清皇室講經育才之所。史料記載,自康熙十二年(1673年)起,康熙皇帝巡行南海子數十次,每次都親自講經或命手下大臣講學。此外這里也是皇子、皇孫們的讀書學習之所,南海子四座行宮內均有御書房,以例每年都要在這里學習一個月。這里同時也是清皇室觀放煙花等娛樂活動的場所。每年正月,宮里慶賞元宵節觀放煙火。由于擔心宮里失火,后來上元節前后皇帝必巡行南海子,在駐蹕行宮燃放煙火。
1890年,永定河決口泛濫,北京城南一片澤國,南海子圍墻多半傾圮,從苑囿內逃出的麋鹿、黃羊等被饑餓的災民們捕食許多。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帝國主義八國聯軍侵入北京,使南海子遭受一場空前洗劫。行宮寺廟被焚毀,鳥獸盡被射殺;在戰亂中,南海子中囿養的我國最后一群珍貴的麋鹿也被搶掠一空,流落異國他鄉。自此以后,南海子,這座有六百多年歷史的皇家苑囿便一蹶不振,日趨蕭條。
新中國成立后,南海子地區演變為南郊農場,以發展農業為主。為了滿足當時北京城區建設的需要,本地區開始挖沙取土、燒磚。20世紀80年代后期,南海子地區原有濕地逐漸消失,尤其是核心地域的三海子地區(公園規劃范圍),非法挖沙十分猖獗,地表植被嚴重破壞,現狀坑塘又被不加分類、不加隔離的垃圾填埋,總量達到2400多萬立方米,土壤、空氣、地下水受到污染。最近十幾年,本地區流動人口不斷增加,公園建設前超過10萬人,催生了大量的違章建設和低端產業,給社會治安及環境保護帶來巨大壓力。深處其中的麋鹿保護區被垃圾場包圍,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麋鹿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
南海子的重生
構建北京南郊生態體系,建設南海子郊野公園的設想早就寫進了《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南海子公園僅是南郊生態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整個公園規劃總面積11.65平方公里,其中公園面積為7.86平方公里。公園規劃范圍北至南五環、南至黃亦路、西至104國道、東至涼水河,處于北京市中心城區、大興新城和大興新航城之間的核心位置。公園建成后,將是北京最大的郊野公園,與北部奧運文化、中心城歷史文化遙相呼應。
北京奧運會結束之后,北京南城進入了蓬勃發展時期。2009年9月,北京三年城南行動計劃出臺。南海子郊野公園建設成為南城行動計劃的重點生態項目。大興區政府設立專門的公園建設指揮部,開始南海子郊野公園的規劃編制工作。南海子公園建設分兩期進行,公園一期占地160公頃,二期占地約600公頃,整個公園面積相當于4個頤和園大小。
北京市委、市政府對南海子郊野公園建設高度重視,2009年11月19日,市委書記劉淇視察郊野公園籌建現場,要求高標準、高水平、高質量建設好南海子郊野公園。2009年12月3日,市委副書記、市長郭金龍也親臨郊野公園籌建現場,指出公園建設對推進本地區及周邊地區城鄉一體化進程具有重要意義。市級領導對公園建設的關心和支持,大力推進了公園建設進度。
2010年1月16日,南海子公園一期正式開工,經過近十個月的建設,于2010年9月底建成對外開放。南海子終于獲得了重生。
看得到和看不到的
走近今天的南海子公園,遠遠就可以看到一座高大雄偉、具有明清皇家建筑風格的牌樓,使人不由聯想起南海子歷史上與皇家的關系。走過牌樓,一大片的湖面映入眼簾,湖水清澈,放養的魚兒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來游去,不時有魚兒躍出水面,又很快消失在水中,只在水面上留下一圈圈的波紋。據了解,海子里的水是來自小紅門污水處理廠的再生水,雖然人不可以飲用,但作為景觀用水和澆灌用水完全符合環保標準。漫步在南海子公園的小路上,滿眼的花草樹木,令人心曠神怡。轉上一圈,感覺回歸了自然。
公園目前已形成東南部主門景觀區、西南部山地景觀區、西部濕地風貌區、北部南囿秋風景區和東部園藝花卉景觀區等五大景區,有朱雀迎賓、昆石雙柳、鳥語瑤臺、楓林醉愛、溪谷春曉、觀鹿臺、圣石橋、陂塘雁影、望原亭、晾鷹臺、銀杏聽濤、國色天香、海戶人家、百草杏林、日晷廣場、上林花塢等16個景點,并與原有的麋鹿苑連成了一片。
當你在公園中盡情欣賞美景,大口呼氣清新的空氣時,你是否知道,南海子公園的建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土地權屬混亂、低端產業密布、流動人口聚集,建設公園需要土地置換、搬遷村民、疏散人口、平衡各方利益。據了解,僅拆遷就涉及到14個行政村,其中8個村村民整建制搬遷,工作量十分龐大。除此之外,公園的生態環保問題也是一大難題。別忘了,這里可是一個非正規的垃圾填埋場,以前非法挖沙取土形成的眾多大小不一、深淺不等的坑塘全部堆滿了垃圾,如果不把這些垃圾進行環保處理,會繼續污染此地環境。
通過專業單位現場調查、勘探與計算評估,南海子公園一期用地范圍內的垃圾分為建筑渣土和生活垃圾兩大類,且呈現出建筑渣土中局部雜填生活垃圾的特點。垃圾體總量為2400多萬立方米。其中建筑渣土約占總量的93%,生活垃圾約占總量的7%。生活垃圾的成分以塑料、木塊、紡織物等為主,氣味難聞,釋放的污染物對地下水環境影響較大;建筑渣土主要成分為磚塊、水泥塊、碎石等,相對生活垃圾而言,對地下水環境影響較小。垃圾填埋厚度一般在9至15米左右,最厚達22米多。
為了徹底治理這些垃圾,建設者們采用了不同的治理方案。垃圾治理的總體思路是就地環保處理,不得出園。對生活垃圾填埋區域的治理方案是:開挖并進行篩分處理,對篩分后產生的塑料、織物等不易降解的生活垃圾,在園內選一個規則的坑,做防滲處理,然后用高密度PE膜包起來,密封嚴實后采用衛生填埋;篩分出的腐殖土用于園區內的綠化;篩分出的磚頭、瓦塊機械破碎后,用于公園內道路基礎或建造人工山體,部分用做公園一期水池底部材料。
公園中規劃的水系主體幾乎全部位于垃圾填埋區,而區內厚達10余米的建筑渣土成分復雜、粒徑差異極大,垃圾堆填時間較短,自然沉降、壓縮過程未完成,現狀仍處于松散狀態,為了保證蓄水后不出問題,也要進行環保治理。治理方案為:對規劃水域區向下挖5米,并對開挖后的場底和邊坡進行必要的換土和防滲處理。開挖出的建筑渣土用于人工造山、湖底回填、生活垃圾填埋區回填、園內道路建設。
公園綠化區域也有效利用了建筑垃圾,通過對建筑垃圾填埋區域地面以下2.5米的建筑垃圾進行置換,為公園內綠化工程提供實施條件,置換用土部分外購,部分使用生活垃圾篩分出的腐殖土。
據了解,南海子公園一期投資24億元,共拆遷建筑物60萬平方米,處理建筑垃圾800萬立方米,生活垃圾60萬立方米,完成土方500萬立方米,開挖水面450畝,鋪建各種道路約3萬米,堆山造林,種植喬木、常綠樹及灌木約20萬株,地被約150萬平方米。短短的9個多月完成了這么大的工作量,這種奇跡的出現,得益于北京城南行動計劃,也彰顯了大興區要以優良的生態環境帶動區域高端經濟發展的戰略思路。
南海子公園的未來
南海子郊野公園以恢復生態濕地為依托,以自然郊野為特色,以皇家文化為底蘊,以旅游休閑為載體,是集生態保護、休閑觀光、文化展示、科普科研為一體,服務首都,面向全國的一座大型濕地公園。
未來的南海子公園,將形成“八大景區、三十六景點”,體現皇家園林空間格局,山水環抱、南北呼應,創造良好的小氣候環境,同時著力打造春有萬枝花節、夏有濕地鹿鳴、秋有南囿秋風、冬有獵苑冬雪,“九臺環碧、南海欣榮”的生態與文化景區,實現全年賞花、四季有景的格局。
(本文素材由南海子公園管理處提供)
(責任編輯:文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