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健全工作機制,強化制度保障,是實現城市環境精細化管理的關鍵
城市環境中的一些“痼疾頑癥”,是經過長期積累形成的,這些問題的解決必須充分發揮各相關職能部門和各區縣的力量,形成合力、聯合執法才能取得突破。一是應整合執法、監督、管理資源,建立常態化、高效化的綜合管理、聯合執法的有效機制,各區縣要根據實際情況推行不同的綜合管理、聯合執法機制,并強化街鄉綜合執法力量。二是完善各項保障機制。在人員保障方面,要加快培養一支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的環境建設隊伍,特別是應加大基層隊伍建設力度,在人員配備、經費投入等方面積極創造條件,切實調動基層隊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資金保障方面,要加快完善市、區、街三級環境建設的中長期規劃,建立積極財政長效投入機制,對于臨時性的管理維護工作,也要做好預算,預留機動資金,滿足應急工作需要。三是完善考核評價機制。建立環境建設考核體系,量化考核指標,科學設置考核項目,合理分配各項目標任務,將環境建設考核評價逐步納入行政績效考核的重點內容。通過公開考核內容、集體討論等方式增強透明度和參與度,確保目標考核制度有效落實。
二、完善標準體系,提供指導依據,是城市環境精細化管理的前提
一是建立環境建設標準體系的框架,明確城市精細化管理范疇,需要哪些標準,需要什么樣的標準。二是各項標準要細、操作性要強,使工作推進、日常管理、責任落實有章可循。標準實行分類分級管理,各區縣、各街鄉根據自身情況,針對環境特征鮮明、突出的功能區域,制定各具特色的區域環境標準和管理標準。三是標準要明確和量化,環境建設中的管理標準、作業標準、質量標準和費用標準等都要細化明確,可供檢查考核,推進環境管理科學化。
三、創新管理模式,突出科技支撐,是城市環境精細化管理的重要保障
精細管理的實現依賴于先進的現代化管理手段,應充分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推廣數字化城市管理、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一是進一步推廣網格化城市管理。網格化、信息化的城市環境實時監控管理,是實現環境建設精細化管理的重點。目前,網格化城市管理已經覆蓋了城六區和昌平區。各遠郊區縣也應將此項工作作為環境管理的重點,加大網格化覆蓋范圍,把城市網格化管理延伸到農村、國道兩側、鐵路沿線等環境薄弱地區。二是實現環境建設相關資源與信息共享。當前,北京市城市規劃、市政、交通、公共安全、應急處理等領域都建成了信息化管理網絡,這些網絡是城市運行管理的必要組成部分。數字化城市管理網絡應與這些網絡實現互聯互通,并擴充建設成為城市管理綜合信息服務監督平臺,從而降低運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四、嚴格落實責任,實現權責一致,是城市環境精細化管理的重點
應明確“市與區”、“條與塊”的職責分工,做到責權統一。堅持兩級政府、三級管理的體制,繼續推進城市管理重心下移,進一步落實街鄉基層管理責任,對于轄區內各類環境問題,街鄉根據自身權責,切實落實管理和監督職責。制定措施嚴格落實各類市政基礎設施、道路服務設施、道路管理等權屬單位和主管部門的環境管理責任,管轄權的行使必須與環境責任的落實同步進行,同時推進。部分設施、區域環境、居住小區環境管轄權要加快下放到區縣,明確屬地責任。在強化權責的同時,要完善配套的資金投入機制,保障責任的落實。
五、動員群眾參與,形成良性機制,是城市環境精細化管理的基礎
城市管理“政府負主責、市民是主體”,社會參與是搞好環境建設的基礎。關鍵在于從群眾需求出發,聽取群眾的呼聲和意見,廣泛爭取全社會力量參與進來,突出環境建設中群眾的主體地位。一是要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充分發揮各類新聞媒體的作用,集中聲勢進行宣傳,為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和美化市容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建立政府部門、新聞媒體、專家學者,以及市民之間的溝通聯系平臺,不僅要暢通群眾建言獻策的渠道,及時反饋信息,形成良性互動機制,還要充分發揮其監督作用。二是要讓群眾真正得實惠。城市精細化管理必須充分體現群眾意志,不能做表面文章,更不能做勞民傷財的事,要從解決實際情況入手,及時解決群眾關心的實際問題。創新利益導向機制,對積極參與環境建設的居民或家庭給予必要的物質獎勵,群眾在參與中受惠,會更加積極支持環境建設。三是培育環境文化。圍繞城市管理、環境建設等工作,開展寓教于樂的群眾性文體活動,在豐富活躍廣大群眾文化生活的同時,激發群眾參與環境建設熱情,提高群眾自覺保護環境的意識,逐步形成全社會參與環境建設的環境文化。
(責任編輯:黃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