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淝河全長42.1公里,貫穿合肥市區,是合肥市的母親河。目前,南淝河水質污染,導致濱水區域形成了惡劣的人居環境。控制和治理污染,改善河道兩岸的濱水環境,已勢在必行。近年來,我國很多城市都相繼開展了河道改造和治理工程,有效地改善了城市濱水空間的人居環境,為市民提供了優質的公共活動空間,如上海蘇州河環境治理、成都府南河環境綜合整治、太原汾河環境改造等工程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南淝河也亟需這樣的技術措施,使其舊貌換新顏。本文試圖在南淝河河道空間研究的基礎上,從生態設計理念出發,結合水環境綜合整治技術,提出景觀設計理念和策略。通過景觀設計,促進南淝河健康穩定運行,還原南淝河“水清,岸綠”的景觀面貌。
一、南淝河河道空間現狀特征
南淝河古稱施水、金斗河,是巢湖的一大支流,發源于大潛山余脈的南部,有5條左岸支流和1條右岸支流,全長42.1km,河面寬22~170m,流域面積873 km2。
由于河道所處位置和兩岸用地特征的不同,沿南淝河自西向東,河道兩岸呈現出不同的風貌特征,形成四段空間分區(見表1)。
南肥河河道各區段主要特征如下:
第一段:董鋪水庫至合作化北路。河道長約7km,濱河兩岸尚未開發,自然生態條件良好,河道蜿蜒曲折,形態自然,自然河灣眾多。
第二段:合作化北路至當涂路。河道在此區域范圍內穿越合肥老城區,形成環城水系,長約11km。濱河沿線用地已開發,部分河道兩岸已經改造為硬質駁岸。
第三段:當涂路至合肥繞城高速。河道長約8km,在當涂路橋下設置有橡膠壩,河道在此以下可以通航直達進入巢湖。河道兩岸多為碼頭、倉庫、工廠,船舶在此航道聚集裝卸貨物,由于缺少環保措施,濱河兩岸景觀形象較為破敗,環境較差。
第四段:合肥繞城高速至巢湖入湖口。河道長約16km,兩岸多為縱橫交錯的農田,田園氣息濃郁,但河灘圍墾、傾倒垃圾的現象很普遍,環境正在逐步惡化。
二、南淝河現存弊端與發展機遇
(一)南淝河現存弊端
通過對南淝河現狀分區的梳理,可以發現其河道空間主要存在以下弊端:
一是污染嚴重,水質惡化。目前,政府已實施了河道清淤、生態補水、截流排污等工程,雖然對水質改善起到一定作用,但是河道整體環境的改善程度卻不容樂觀。
二是城區內大量采用傳統護岸形式,忽視了河岸的生態效應。傳統硬質護岸隔離了水和陸地的關系,使水中生物喪失了棲息空間,生物多樣性降低,導致水體自凈能力大大減弱。
三是岸線開發處于初級階段,城市與水的關系不夠密切。河道空間可以密切城市與水的關系,創造出良好的人居環境。目前南淝河的岸線開發尚屬于初級階段,內向型的河道空間并未與城市生活產生密切聯系。
四是河道沿岸缺少景觀設計,已經不能滿足人們“親水”需求。市民對于南淝河環境治理呼聲之高,既表達了對于和諧人居環境的向往,也反映出不斷高漲的“親水”需求。
(二)南淝河的發展機遇
在《合肥市城市總體規劃(2006-2020)》中,合肥提出了邁向巢湖的設想。南部濱湖新區的快速建設,勾勒出城市“通江達海”的戰略意圖和向著“濱湖城市”發展的美好愿景。在城市空間結構不斷變化的趨勢之下,南淝河的重要性正在不斷提升。如何順應城市空間發展趨勢,滿足人們對“水清,岸綠”的人居環境及對城市濱水公共空間日益高漲的需求,成為南淝河環境整治和景觀設計面臨的主要機遇和挑戰。
三、南淝河景觀設計理念
結合南淝河污染治理的空間性和時間性,綜合考慮“生態、景觀、環境”三要素,積極梳理河道空間,創造一條生態良好、環境優美、融入生活、體驗豐富的城市河道,為市民營造和諧的人居環境。景觀設計中要滿足以下要求:
一是景觀設計與河道自身環境融合。結合河道自然環境的優越程度,組織自然觀賞型活動和休閑運動型活動,并結合治理工作的進度,組織景觀設計改造。
二是景觀設計與周邊環境融合。景觀設計要結合河道周邊的環境風貌和用地功能,同時要與規劃地塊銜接,使河道呼應城市的發展,展現城市的特色魅力。
三是景觀設計與駁岸形式配合。駁岸形式選擇結合河道不同區段的水力特性和環境特征,優先選擇自然型和生態型岸線。對于不同的駁岸形式,采用不同的河岸構筑物組合和設計方式,設計多樣性的休憩空間。
四是景觀設計與城市文化結合。挖掘城市文化,打造“城市文化與現代生活相得益彰”的綠色廊道,提升城市的文化內涵,凸顯城市自身特色。
四、南淝河景觀設計策略
在以上設計理念的指導之下,結合南淝河分區差異和線型化特征,從“點、線、面”三個層次控制河道空間的景觀設計。“面”層面主要控制河道風貌和功能定位,“線”層面主要控制河道線型和規范駁岸設計,“點”層面主要控制節點的選點及其景觀設計,營造宜人的親水環境。
(一)“面”控策略
因地制宜,分區定位。結合“生態、景觀、環境”三要素綜合考慮的原則,在符合河道生態效應要求和城市發展趨勢及滿足城市總體規劃等相關規劃要求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分而治之。對南淝河現狀已初步形成的四個區段進行分區定位和景觀設計控制,塑造各具特色的濱水空間(見圖1)
區段A:綠色港灣。重點保護和恢復河岸植被,并結合森林公園建設設置沿河步道和節點,營造親水空間,形成展示合肥山野林趣的自然岸線。
區段B:城市舞臺。定位“集中創造城市魅力的展示舞臺,營造市民旅游休閑的溫馨港灣”。利用環城公園北段現有景觀、空間條件,重點設計環城游憩帶,使此區段水岸成為集中展示合肥城市生活的綠色岸線。
區段C:碼頭水岸。此段圍繞“碼頭水岸”,通過對濱河工業及老碼頭的改造,打造現代的工業碼頭水岸,形成亮化城市水岸形象的工作岸線。
區段D:河濱田園。重點突出“中心城區與濱湖新區的綠色紐帶”概念,側重“鄉野生活的物質載體”。利用市郊近巢湖流域的生態農業特色,建設沿河濱湖田園景觀,使此處水岸成為集中展示合肥阡陌縱橫的田園岸線。
文化提升,注重特色。城市文化是一個城市所蘊含的人文資源。在河道景觀設計中,應充分體現和利用城市文化,形成城市文化的“面”狀空間載體。依據不同地段地域文化的差異性,對南淝河的功能區段劃分即為第一層次的“面”控措施。通過四種岸線區段的劃分,分別突出山野林趣的自然文化,熙熙攘攘的城市生活文化,水岸碼頭的工業文化和阡陌縱橫的田園文化,并將這種文化差異性放大形成特色鮮明的空間體驗感受。
合肥素有“三國舊地、包拯故里”之稱,南淝河沿河及周邊,尚存有歷史文化遺存。在第二層次“面”控景觀設計中,充分挖掘和展現其歷史文化內涵,形成“南淝河濱水文化長廊”。以河道為軸線,將水文化與歷史文化進行串聯,有序地塑造歷史文化氛圍。
(二)“線”控策略
保持河道生態化。一是河道線型生態化。河道具有生態系統邊際效應,能夠形成多樣性的水體生物群落。景觀設計中要避免傳統駁岸工程“截彎取直”的做法,保持河道生態線型,特別要注重保留河道自然河灣。
二是岸線設計生態化。在岸線設計中應用生態護岸的材料和構造設計方法,模仿自然岸線具有的“可滲透”的特性,同時結合景觀設計,形成豐富的組合形式和具有韻律的紋理特征,既利于產生豐富的景觀效果,又利于淤泥附著,為動植物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
三是河網群落生態化。植物群落是河道生態系統和生態功能恢復和培育的基礎。河岸植被由堤頂到河床形成多個植物群落序列,從由喬灌木和地被植物組成的陸生植物群落,過渡到岸邊濕生挺水植物群落,隨著水深增加逐漸變為浮葉沉水植物群落,直至深水區的漂浮植物群落。在河岸植物群落的重建修復中,要考慮河岸的水文水利特征、土壤特性和不同的航運、景觀休憩等功能,合理選擇植物配置方式。A、D段的自然岸線內,形成完整的植物群落序列;A、B段的城市水系和園林水系不具備培育完整植物群落序列的岸線中,則要根據不同的濱水環境,選擇適宜的植物種類和相應的群落結構形式;C段河道水體污染嚴重的岸線內,優先選擇抗污染和具有生態凈化功能的植物群落。
河道駁岸分區分類設計。對于河道線型空間中尚未開發建設的駁岸,考慮空間尺度和所處區段的不同,進行分類設計:(1)河岸腹地較大,且植被覆蓋較好的河段,可采用自然原型護岸,保護河道的生態環境;(2)河岸腹地較大,較陡的坡岸易造成沖蝕的河段,可采用自然型駁岸,用天然材料鞏固河道,種植密度較高的耐濕性灌木和水生植物,構建立體層次的植物群落,恢復河岸的自然狀態;(3)河岸腹地較小的河段,對人工駁岸采取臺階式的分層處理,形成自然人工型駁岸;(4)結合河段的功能分區,對于親水活動多的岸線,設置人工景觀型護岸,在營造良好景觀環境的同時,兼顧河道的生態效應,使人的活動與自然環境融合(見表2)。
駁岸設計中還涉及對已有傳統硬質駁岸的改造。傳統駁岸重防洪固岸,將斷面渠化,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河流的自然功能,且綠化較為單一,景觀效果不佳。對于已經渠化的駁岸,改造措施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增加河岸帶綠化層次,改善景觀環境。二是對護岸自身結構進行改造,通過植被培育和景觀設施設置,形成良好的濱水環境。
(三)“點”控策略
結合景觀視線控制設置節點。設計時要考慮河岸現有條件,確定主要視點,通過視線分析,確定其他節點的布設。節點設置分為三個層次,包括橋頭節點、景觀節點和碼頭節點。(1)橋是河道的跨越結構,具有縱向分隔和橫向連通的作用,通過設計形成節點空間,滿足通行和交往的需要。(2)碼頭為滿足游人觀景休息和工業生產之用,按照使用功能,選擇合理的空間尺度和景觀設施。(3)景觀節點即一定范圍內景觀的核心,設計時既考慮河道的整體空間形態,同時也要與城市的道路和綠化軸線結合,形成視覺通廊。
結合生態技術設計節點。由于自然和人為原因的影響,南淝河水質污染和生態系統破壞情況較為嚴重。這要求景觀設計要綜合運用生態恢復技術和景觀設計手法,使得河道景觀設計不僅要具有美化環境的美學功能,同時要具有維護和恢復河道生態功能的作用。對南淝河節點設計主要運用的生態技術方法包括:(1)利用人工濕地技術,在河岸空間內建設濕地公園,利用濕地的凈化能力,改善水質,美化環境;(2)在河道內鋪設人工浮島,利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凈化水質,并通過對浮島的設計,形成多樣的河道空間,豐富景觀效果。
南淝河環境整治,對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美化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南淝河的景觀設計要秉承生態思想,以生態環境保護和恢復為前提,堅持生態、環境、景觀、社會統一的觀點,綜合發揮水污染治理和公共空間環境塑造兩大功能。在設計中要注重河道生態環境的恢復,為生態治水獻力獻策,同時又要考慮到地域差異性,因地制宜,通過岸線的區段劃分,展現城市不同的文化魅力,創造具有特色的濱河景觀環境和宜人的公共活動空間。
參考文獻
[1] 日本土木學會.濱河景觀設計[M].大連:大連理工出版社,2002.
[2] 東長紅.川道型城市河道堤岸空間景觀設計[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7.
[3] 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指揮部.蘇州河的功能定位與綜合整治目標[J].上海環境科學,1997,16(1):6-7.
[4] 上海市城市規劃協會.蘇州河濱河景觀規劃簡介[J].上海城市規劃, 2004(4): 18-26.
(責任編輯:黃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