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保險業務量的不斷增長,保險公司轉移風險的需求不斷增加,傳統再保險市場已經無法滿足保險公司日趨多樣化的需求,財務再保險應運而生。傳統再保險以轉移承保風險為主,而財務再保險并不限于此,更多的是為原保險人提供財務風險方面的保障。本文主要是通過介紹財務再保險的幾種重要形態,從風險轉移層面來具體剖析財務再保險,理解其轉移風險的內在機理和本質。
關鍵詞:財務再保險 風險轉移 承保風險 財務風險
一、財務再保險概述
(一)財務再保險的產生
財務再保險起源于美國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發展時間并不長,只有幾十年的歷史,其最早應用于非壽險業。財務再保險得以產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基于一些特殊風險的需要,例如具有長尾特點的責任保險。在七十年代的美國,雖然責任保險所占的比重并不大,但是一方面由于美國法院傾向于保護受害者的權益,另一方面,長尾責任可以延續多年。所以對于責任保險的風險轉移需求很大程度上促使了財務再保險的產生;
第二,傳統再保險不能滿足原保險人轉移風險的需求。因為美國在八十年代的發生了責任危機,并且多次出現巨大的自然災害,傳統再保險人損失嚴重,加上再保險市場本身也具有一種景氣循環的特點,故傳統再保險有所萎縮,這就為財務再保險的產生提供了契機;
第三,由于保險公司片面地追求市場占有率,導致其財務狀況惡化,保險公司為滿足監管部門償付能力的需求,提高自身的信用評級,迫切地需要一種改善資產負債表的工具,于是,財務再保險就應運而生了。
至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壽險公司發現財務再保險作為一種新型風險轉移的工具,同樣能夠解決壽險業務中有關風險與資本的問題,于是財務再保險開始被運用到壽險業中。
(二)財務再保險的定義
財務再保險,又稱有限風險再保險,是新型風險轉移工具(alternative risk transfer,ART)中的一種,我國保監會在《關于加強有限風險再保險監管的通知(征求意見稿-061225)》中對其做出如下定義:“有限風險再保險是一種風險轉移和財務融資相結合的非傳統再風險方式,即分出公司轉移顯著風險至分入公司,目的重在滿足分出公司特殊的財務需求,同時分入公司存在發生顯著損失的可能性。顯著風險是指分入公司發生損失的幾率大于10%,顯著損失是指損失金額與分入公司接受的再保險費之比率的絕對值大于10%(損失金額、再保險費均指發生時的入賬金額)。”
目前學術界對于財務再保險尚無統一的定義,但筆者認為上述定義可以比較準確地說明財務再保險的實質和判斷標準,所以選擇作為本文對于財務再保險的定義。
二、轉移風險的類型
與傳統再保險一樣,財務再保險也是保險公司轉移風險的工具,只是傳統再保險是以分擔承保風險為主,而財務再保險不僅分擔承保風險,而且分擔財務風險,可以說財務再保險是為涵蓋承保風險和財務風險的一籃子風險提供綜合保障的再保險合約。下面將對財務再保險轉移風險的類型做詳細的闡述:
(一)承保風險
承保風險是指由于風險的變化、風險的隨機波動、或者風險的錯誤估計所導致的實際賠付的損失偏離預期損失的風險。以壽險為例,由于估計的死亡率或者費用率與實際存在偏差而使得產品定價偏低,從而導致實際賠付的損失大于預期的損失,這種風險就是承保風險。偏差的出現可能是由于無法預期的巨大的自然災害導致死亡率突然上升(風險的變化),也可能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精算師在產品定價時使用的死亡率和費用率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的形勢(風險的錯誤估計)。
(二)財務風險
財務風險包括時間風險、利率風險、信用風險等。
1、時間風險
時間風險是由于理賠時間的不確定性而引起的,即實際理賠時間與預期理賠時間存在偏差而產生的風險。這種偏差會導致損失是因為賠款準備金是保險公司投資資金的一部分,隨著時間的積累,它會產生一定的投資收益,而如果理賠時間較預期提前了,這部分準備金就會從投資賬戶中抽出,造成投資收益的減少,這勢必會給保險公司帶來一定的損失,影響保險公司的財務穩定,甚至償付能力。財務再保險能夠有效地化解時間風險,這也是它的主要特色。
2、利率風險
利率風險是由于市場利率的不確定性而引起的,即實際利率與預定利率存在偏差而產生的風險。如果實際利率小于預定利率,使保險公司在原來高利率環境下預定的收益無法實現,不能滿足保險賠付或者給付的需要,就會產生利差損,嚴重影響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
3、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是指原保險人因再保險人喪失清償能力而無法從其處獲得預期補償的損失風險。財務再保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為信用風險提供保障。
三、轉移風險的機理
如上文所述,財務再保險能夠轉移承保風險、時間風險、利率風險和信用風險,為了便于理解其轉移風險的機理,本文將財務再保險分為不同的類型逐個分析。
財務再保險按承保風險所屬的時間段來劃分,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類:追溯再保險和預期再保險。
(一)追溯再保險
追溯再保險是指由財務再保險人對分出公司過去承保年度已經發生的損失將帶來的未來賠償責任進行承保的保險設計。主要包括賠款轉移合約和回溯累計合約。
1、賠款轉移合約
在賠款轉移合約中,分出公司將未決賠款責任全部或者部分(一般會規定限額)轉移給財務再保險人,并支付一筆分保費作為交換,分保費等于未決賠款準備金折現后的現值扣除分出公司的成本、利潤,再加上財務再保險人承擔風險的附加費用。
舉例說明:分出公司A將2005年之前承保的某業務在2008年后的賠款責任轉移給財務再保險人B,假設這筆賠款轉移合約是2007年年初簽訂的,那么在簽訂之時,需要將2008年初的賠款責任準備金貼現到2007年年初,再扣除必要的成本、利潤,加上附加費用等,就構成了分保費。在這個過程中,分出公司免去了該項業務在2008年之后的賠付義務,分出公司將2008年以后的時間風險和投資風險完全轉移給了再保險人,無需擔心理賠時間和投資收益的不確定性帶來的損失。另外,由于在賠款轉移合約中,再保險人承擔著未決賠款準備金增大的風險,因而在這種方式下,分出公司也轉移出了部分承保風險。
這種財務再保險的方式特別適合對付長尾風險,相當于把未來的不確定的現金流在當前明確化,其主要貢獻在于轉嫁時間風險。顯然,這種將未來不確定負債轉為確定的負債的方法有助于企業兼收、并購和重組,并且對于保險公司撤出某項舊業務,將資金轉向更有發展前景的新業務大有裨益。
2、回溯累計合約
回溯累計合約同賠款轉移合約一樣,也是對原保險人過去承保年度已經發生的損失帶來的未來賠款提供保障,所不同的是,賠款責任并未分出,只有超過提存的賠款準備金的部分作為合約保障的對象,而分出公司也只需支付超過該水平的損失的保費,當然,只有當分出公司的賠款準備金不足時,財務再保險人才會對超出部分負責。這種分保方式有些類似于傳統再保險中的超額損失再保險,只對超出自留額的部分負責,只不過這里的自留額是計提的賠款準備金。
回溯累計合約主要轉移承保風險,這點很容易理解,財務再保險人主要承擔的就是未決賠款準備金不足的風險,也就是實際賠付偏離預期損失的風險,這也正是分出公司轉移出去的風險,即承保風險。另一方面,在這種方式下,分出公司也分出了傳統再保險人的信用風險,當傳統再保險人償付能力不足而無法履行賠付責任時,原保險人承擔的這部分 “信用損失”就間接地變成財務再保險人的賠償責任。值得一提的是,這種財務再保險方式常應用于巨災再保險市場上。
(二)預期再保險
預期再保險是財務再保險人對分出公司當前或者將來發生的損失帶來的賠償責任進行承保的保險設計。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類:分散損失合約和限額比率合約。
1、分散損失合約
分散損失合約具體操作是:首先建立一個計息的“經驗賬戶”,在整個合同期內,分出公司每年年初向該賬戶存入預定的保費收入,支付給財務再保險人的分保費、營業成本以及賠款費用均從該賬戶支出,每年的利息收入累計在該賬戶中。在合同期內,若某年末賬戶余額出現負數,則由財務再保險人承擔,但該賬戶的賬面余額仍保持不變,(實際上不足部分已由財務再保險人支付)負數賬面累計到下一年初由存入的保費收入抵減;若某年末賬戶余額出現正數,則累計到下一年。合同期滿時,若賬戶余額為正,則分出公司對該余額擁有部分請求權;若賬戶余額為負,則須原保險人和財務再保險人按約定的比例共同承擔。
從上述的具體操作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出,當賬戶在年末發生虧損時,將由財務再保險人出資填補差額,可以試想,如果保險公司某項業務的理賠時間較預期提前,那么在最初的幾個保單年度,保險公司可能需要賠付大于其保費收入的賠款,這正是上文已經討論過的時間風險。如果訂立了分散損失合約,保險公司將避免索賠提前的窘境,并擁有平穩的財務報表,這充分體現了分散損失合約有效轉移時間風險的顯著特點。
2、限額比率合約
限額比率合約與傳統再保險中的成數再保險十分類似,即分出公司與分入公司之間按一定的比例分攤保費和賠款金額,所不同的是,財務再保險人作為分入公司,支付的傭金更具有彈性,對于分出公司的財務安排更具效率,這是傳統再保險做不到的。具體來說,在限額比率合約中,財務再保險人支付的傭金并不是隨著賠付率的上升而減少(傳統再保險中浮動利率這樣安排),相反,它是隨著賠付率的上升而增加,體現了財務再保險人在分出公司真正需要財務援助的時候助其一臂之力,它更著眼于財務方面的安排,所以屬于財務再保險的一種。當然,這種方式不可避免地會增加道德風險,即分出公司在理賠時盡可能地多賠,一種解決方法是提高分出公司的自留額,另一種方法是采用多年期限額比率合約,建立“差額賬戶”,通過時間將雙方的業績盈虧予以平衡。這樣,原保險人能在賠付率較高的情況下得到穩定的財務再保險支持,同時,財務再保險人也避免了道德風險的影響,保護了自身利益。從限額比率合約的具體操作中我們可以看出,它較好地轉移了承保風險,在原保險人處境不利的情況下對其提供最大的幫助。
四、發展對策
財務再保險可以有效地轉移包括承包風險、時間風險、利率風險、信用風險在內的多種風險,是一種很好的風險轉移工具,但是,財務再保險一旦被無節制地濫用,則會引發一系列的保險公司經營風險和監管風險。一些知名公司由于濫用財務再保險合約為其他公司或自身粉飾財務報表而受到司法調查。典型的代表就是澳大利亞的HIH保險公司破產案和美國AIG案。下面以HIH保險公司破產案為例簡要介紹。
(一)案例回顧
在HIH破產案中,HIH破產的一個重大原因就是錯誤地收購了FAI公司。FAI曾是澳大利亞一家著名的非壽險公司,在被HIH收購之前,通過訂立財務再保險合同,出售其賬面的準備金,將虧損遞延人賬,將不確定的利潤提前入賬,從而操縱了公司的資產和利潤。其實,HIH本身也濫用財務再保險,再保險人將利潤提前支付給HIH,但是卻承擔很少(甚至沒有)風險,其實質只是借款合同,目的是通過粉飾資產負債表來掩蓋經營不善的事實。財務再保險修飾報表的功能使保險業監管失靈,使投資者和客戶遭受了重大損失。
(二)經驗總結
國際再保險專業人士曾這樣比喻,“風險轉移”和“財務安排”好比天平的兩端,財務再保險在其中尋找一個精巧的平衡點。如果“風險轉移”越來越少,“財務安排”越來越多,財務再保險就會演變為“純粹的資金轉移”,原來的微妙平衡必然會被徹底打破。如果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財務再保險不但合法,而且有利于保險市場維持穩定。
財務再保險對保險公司來說是把“雙刃劍”,合理地運用財務再保險可以有效地分散財務風險,達到風險管理的目的,但是財務再保險一旦被濫用,則可能掩蓋公司的經營風險,給投資者和客戶帶來重大的損失。所以,加強監管是發展財務再保險的必然要求。
(三)監管要求
美國財務會計標準委員會(FASB)在其頒布的第113號準則中,將保險風險定義為承保風險與時間風險,并規定只有在再保險合約中明確規定再保險人承受這兩種風險,才可被認為是再保險交易,否則被視為財務上的融資或存款契約。
目前,我國保險監管機構也逐漸重視對財務再保險的監管問題,如逐步確立有關財務再保險的信息披露要求。2007年12月11日,保監會頒布了適用壽險公司、養老險公司和健康險公司的《精算報告編報規則》的“再保險業務報告”,首次明文規定“如果公司的再保險安排中包括財務分保的,要對所涉及的財務分保做出說明。” 由上述規定可見,我國保險業正在加強對財務再保險的監管。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國沒有專門的法律規范財務再保險的運用,因此對于財務再保險的監管措施仍須進一步明確,借鑒國際上的監管手段,逐步建立起財務再保險的監管體系,避免不當使用造成的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彭雪梅. 再保險的創新——財務再保險[J].保險研究,2002,(11).
[2]許謹良. 風險管理[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
[3]楊芮. 淺析財務再保險[J].中國保險,2009,(9)
[4]呂鍠芹. 略論財務再保險對我國保險業的啟示[J].上海保險,2008,(1).
(作者單位:湖南大學金融與統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