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盈余管理是實證會計研究的重要領域,現有的盈余管理計量方法主要包括總體應計利潤法、特定應計項目法、分布檢測法三種。文章結合國內外有關理論和實證研究,對盈余管理計量方法和模型進行了介紹和述評,希望能夠為中國資本市場盈余管理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盈余管理 計量方法 計量模型 述評
盈余管理是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興起的實證會計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學術界對其概念的定義存在諸多不同意見,但從Scott和Schipper的權威定義中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基本內涵。Scott認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許的范圍內,通過對會計政策的選擇使經營者自身利益或企業市場價值達到最大化的行為”。Schipper 認為“企業管理當局通過有目的地控制對外財務報告過程,以獲取某些私人利益(而非僅僅為了中立地處理經營活動)的‘披露管理’”。雖然盈余管理得研究方法較多,但總的來說主要包括總體應計利潤法、特定應計項目法、分布檢測法,相關模型也大體圍繞這三種研究方法展開。
1、盈余管理的計量方法及模型概述
1.1總體應計利潤法
1.1.1healy模型
Healy(1985)作為盈余管理實證研究的開拓者,首先構建了計量不可操控性應計利潤的模型,Healy認為不可操控性應計利潤與總應計利潤和總資產有關,可以通過比較不同樣本的平均應計利潤總額來檢驗盈余管理,并假設在任意會計期間都會發生系統性的盈余管理行為且不可操控性應計利潤等于估計期總應計部分(TAt)和滯后總資產(At-1)比值的平均值。因此,年份t的不可操控性應計部分(NDAt)應該為:
其中,NDAt表示在時間t經過總資產調整的不可操控性應計利潤,n表示估計年份的個數,表示估計年份。
1.1.2隨機游走模型
DeAngelo(1986)提出隨機游走模型,該模型假設當期不可操控性應計利潤只與前一期不可操控性應計利潤相關,且把上一年的實際利潤作為本年度的不可操控性應計利潤。為了消除企業規模影響,在模型中的每一項,都除以上一年末的總資產,由此可見,不可操控性應計利潤等于經過滯后總資產(At-2)調整的上一期總應計利潤(TAt-1),因此計算不可操控性應計部分的模型應為
其中,NDAt表示經過第t-1期末總資產調整后的第t期不可操控性應計利潤。該模型可以看成是Healy(1985)模型的特殊例子,只不過這里的估計期為t-1。
1.1.3jones模型
Jones(1991)認為Healy(1985)和DeAngelo(1986)模型中不可操控性應計利潤每期不變的假設難以成立,而且實際情況也是每期的不可操控性應計利潤每一期都有所變動,所以必須尋找新的計量方法來估計不可操控性應計利潤。Jones認為銷貨收入變動可以作為經濟成長的控制變量,而財產、廠房及設備則為折舊費用的代替控制變量,于是Jones提出以時間序列的模型,同時考慮到了銷貨變動與折舊性資產總額對不可操控性應計利潤所產生的影響,不再受限不可操控性應計利潤不變的假設,不可操控性應計利潤的公式如下:
NDAt=α1(1/At-1)+α2(△REVt/At-1)+α3(PPEt/At-1)其中,△REVt是第t期收入和第t-1期收入的差額,PPEt是第t期期末總的廠場、設備等固定資產價值,At-1是第t-1期期末總資產,α1,α2,α3 是公司特征參數。
α1,α2,α3的估計值根據以下模型,并運用估計期各項數值進行回歸取得:
ATt/At-1=a1(1/At-1)+a2(△REVt/At-1)+a3(PPEt/At-1)+εt其中a1,a2,a3是α1,α2,α3的OLS估計值,εt為剩余項,代表總應計利潤中可操控性應計利潤。
1.1.4修正的Jones模型
Dechow (1995)認為Jones模型中的主營業務收人變化人為操控這一影響因素,如果采用Jones模型計量可操控性應計部分,事實上存在低估盈余管理的可能,應該在主營業務收人中剔除應收賬款的變化。在此模型中,不可操控性應計部分在事件期(進行盈余管理的時期)內可估計為:
NDAt=a1(1/At-1)+a2(△REVt-△RECt)+a3(PPEt)其中,△RECt表示公司當年的應收賬款凈額相對于上一年的變化額按公司平均的資產規模標準化后的值。
1.1.5截面Jones模型
DeFond 和 Jiambalvo (1994)在Jones模型的基礎上提出截面Jones模型,該模型的思想及操控方法與Jones模型非常相似,不同的是該模型參數采用截面數據而非時間序列數據。截面Jones模型公式如下:
NDAt=α1(1/At-1)+α2(△REVt/At-1)+α3(PPEt/At-1)其中,α1,α2,α3是不同行業、不同年份的特征參數,這些特征參數根據以下模型,并運用經過行業分組的不同年份數據進行回歸取得:
ATt/At-1=a1(1/At-1)+a2(△REVt/At-1)+a3(PPEt/At-1)+εt
1.1.6行業模型
Dechow、Sloan、Sweeney(1995)認為不可操控性應計利潤的決定因素在同行業公司之間是相同的,因此可以采用中位數反映公司與行業間參考公司的差異程度,如果這種差異非常顯著,則說明該公司存在明顯的盈余管理行為,行業模型中的不可操控性應計利潤模型如下:
NDAt=β1+β2medianj(TAt/At)
其中medianj(TAt/At)為行業間所有非樣本公司經第t-1期總資產調整后的第t期的應計利潤的中值,β1,β2 采用OLS估計獲得。
1.1.7 KS模型
Kang Sivaram akrishnan(1995) 分析了各應計利潤項目與主營業務收入、成本費用以及固定資產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提供了另一種類似于jones模型的方法,該模型將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的水平值(非增量值)及某些變量的滯后項進行回歸,估算可操控性應計部分。對于滯后項工具變量帶來樣本容量大幅縮減、估算誤差、自相關等統計問題,Kang Sivaram akrishnan通過引入外生變量(銷售成本和其他經營成本)來消除省略變量問題,同時采用工具變量和GMM估計來克服自相關和測量誤差的問題。KS模型如下:
其中,ACCBLEt為t期扣除應收付稅款、現金、折舊后的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之和,REVt表示t期的收入,ARTt-1為t-1期扣除應收稅款后的應收款項,EXPt表示t期的費用,OCALt-1為t-1期其它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之和。
1.2特定應計項目法
特定應計項目法具有非常強的針對性,尤其是對易被操控的會計賬項研究,可以建立特定的計量模型檢測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為及盈余管理程度。這種方法的優點是直觀,能針對一些具體問題分析,盈余管理的程度衡量上較少有噪音。這種方法通常用于研究某個或某些特定的行業,如Mcnicholas(1988)針對壞賬準備的研究及Beaver(1998)針對保險行業的研究。由于特定應計項目法目的明確,檢測對象針對性強,所以檢測模型沒有統一的標準,往往根據行業背景及檢測目標設定,因此該方法研究往往局限于小樣本或具體的行業和部門,因此研究結果難以推廣。
1.3分布檢測法
Burgstahler and Dichev(1997),F.,J. Patel, and R.Zeckhauser(1999)等學者提出通過測試報告盈余的分布函數檢驗是否存在盈余管理的新方法。該方法假定未經管理的盈余大致呈正態分布,且其密度函數是光滑的,如果管理層為此進行了盈余管理,那么所選樣本的盈利分布函數圖上會有所反反映。這種方法可以不用估計充滿噪音的操控性應計利潤檢驗盈余管理存在與否,僅通過分布函數的不連續性即可判斷盈余管理行為。
2、各種方法及模型在實證研究中的應用
2. 1總體應計利潤法的應用
自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實證會計取得快速發展后,國外學者運用這些模型進行了大量的實證研究,此處不再贅述。從國內來看,多數研究圍繞Jones模型及其改進模型展開,對其檢驗效果進行驗證或進一步改進提出新的模型(陳小悅等, 2000;陸建橋, 1999;孟焰,2006;等等)。陸建橋(1999)提出擴展Jones模型,并對我國虧損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問題進行了實證研究,其認為在虧損年度上市公司多調減盈余, 而扭虧年度顯著調增盈余。
顧振偉(2008)基于公允價值的理念對擴展瓊斯模型進行了改進,提出了改進后擴展瓊斯模型。這一模型主要是在計量總應計利潤時扣除了資產減值準備對盈余的影響,并在修正瓊斯模型的基礎上,考慮了無形資產對計量盈余管理的影響。
蔣平(2009)依據Jones修正模型,以我國上市公司為樣本對金融危機時盈余管理的變化程度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表明金融危機后盈余管理可操控金額明顯增加,同時各公司之間盈余管理的差異也加大。
黃梅(2009)比較了瓊斯模型、修正瓊斯模型等七種常用操控性應計利潤模型在中國資本市場的檢驗效果。研究認為在中國證券市場上,分年度分行業回歸的截面修正瓊斯模型在模型的設定和盈余管理的檢驗能力方面表現更佳。
2.2特定應計項目法的應用
特定應計項目法在國外的實證研究中使用得較多,Mcnicholas(1988)最早應用特定應計項目法對上市公司壞賬準備問題進行了研究,并構建了相應模型。Beaver(1989)針對保險行業盈余管理問題進行了論述。Wahlen(1994)對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問題進行了研究,發現上市公司中存在大量的盈余管理行為。由于特定應計項目法推廣的局限性,目前運用該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銀行業的貸款損失準備(如,Beaver等,1989;Wahlen,1994;Collins,1995)和保險業的索賠損失準備(如,Petroni,1992;Beaver和NcNichols,1998;Nelson,2000)。
國內學者有關特定應計項目法的研究較少,多集中在資產減值與盈余管理問題研究。代冰彬,陸正飛和張然(2007)采用特定應計項目法對上市公司資產減值計提動機及盈余管理問題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管理層在利用減值準備操縱利潤時,盈余管理動機不會影響減值類型的選擇。
2.3管理后盈余分布法的應用
Burgstahler and Dichev(1997)從均值的角度定義盈余分布函數的光滑度,他們認為每一盈余間隔內應有的公司數可以用相鄰兩間隔觀察數據的平均值來表征。在定義光滑度之后便可依據每一間隔內應有的公司數與實際觀察數之間的差距除以該間隔的方差作為統計參數,通過檢驗其顯著性水平來判斷是否存在盈余管理。在此基礎上他們對美國證券市場樣本加以研究后指出,大約有8%-12%的公司通過盈余管理避免盈余減少,30%-40%的公司為避免虧損而進行了盈余管理。
Degeorge Patel 和 Zcckhauscr(1999)通過運用直方圖和構造概率密度函數,構建了t統計量,以此研究公司是否通過盈余管理來達到報告正的利潤,研究結果支持了他們所提出的假設,但直方圖法具有一定的隨意性,這是該方法的主要缺陷。
陳小悅,肖星,過曉艷(2000)運用該方法研究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與配股政策之間的關系,發現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是隨著配股政策的變化而改變的。
3、盈余管理計量方法及模型的述評
總應計利潤法計量時存在著一定的估計誤差。首先,該方法要求確定非操控性應計利潤時,要求有確定的估計和考察期間,即盈余管理發生在考察期間而非估算期間,事實證明很多情況下并不能滿足這種假設。其次,對應計項目的界定值得討論,多數學者將盈余管理研究應計項目界定為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減固定資產折舊后的增量,這種定義針對大樣本和長周期的研究影響相對較小。但應計項目還包含非流動資產和負責,如何討論這些因素對應計項目的影響還值得進一步研究。再次,使用時間序列模型需要樣本公司具有較長時間序列的數據,同時要求樣本公司在估計期沒有系統性的盈余管理,大多數研究要求10年以上的數據,存在著樣本的局限性。尤其是我國證券市場建立時間較短,制度也并不完善,樣本的可信度大大降低。
特定應計項目法的優缺點都非常明確。特定應計項目法的研究對象更為具體,能夠建立更為匹配的計量模型大大降低噪音的影響,而且該方法區分操控性與非操控性應計部分的依據假設包含了不同行業,更符合實際,應用更加靈活。但該方法的缺點是對應用者要求較高,同時應用范圍的特定性也限制了研究結果的推廣,如目前應用研究主要集中于貸款減值準備和保險行業損失準備。
分布檢測法法的優點僅需通過分布函數在給定閾值處的不連續性來確定盈余管理,而且這種方法還能檢測到通過非應計項目導致的盈余管理,但缺點表現為應用面不廣,僅適用臨界點現象的盈余管理,不能直接得出盈余管理操縱利潤的手段和幅度的大小等等,故其只能應用于特定的盈余管理動機研究。
參考文獻:
[1]Healy PM.The Effect of Bonus Schemeson Accounting Decisions[J]. Journal of Accounti -ng and Economics,1985,7:85-107.
[2] H, Mcnichols M 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ation of Loss Reserves of Property Casu -alty Insurers[J]. Review of Accounting Stu -dies, 1998, (3): 73-95.
[3]陸建橋.中國虧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實證研究[J].會計研究,1999, (9):37-43.
[4]夏利軍.盈余管理計量模型在中國證券市場的應用研究[ J].中國會計與財務研究, 2003, 5 (2): 94-121.
[5]陳小悅,肖星,過曉艷.中國資本市場前沿理論研究文集[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第一版),2000:301-313.
(作者單位:大唐國際發電股份有限公司內蒙古分公司)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