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貸業務的發展是金融市場繁榮的重要標志。隨著我國金融體系的日趨完善,金融機構的信貸業務不論規模還是結構都獲得了巨大發展。但是,中小城市的商業銀行往往只重視信貸規模,而對信貸質量、信貸結構重視不夠。導致此問題發生的原因,除了銀行內部管理不善之外,一個重要的問題是信貸監督不到位,這一商業銀行信貸管理中的巨大漏洞如果不給予足夠的重視,將會危及商業銀行的長遠發展。本文深入分析了商業銀行信貸監管的缺陷,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了監管不嚴所引發的不良后果,基于此提出了加強信貸監管的幾點措施。
關鍵詞:商業銀行 信貸風險 信貸監督
自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越來越多的金融風險與金融監管不嚴問題暴露在人們面前。中國的金融機構雖然沒有面臨嚴重的倒閉風險,但也暴露出了突出的監管不嚴風險,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城市的商業銀行,長期形成的只重視信貸規模控制,缺乏信貸質量控制的問題非常突出。本文以某地方商業銀行為例,分析其在信貸過程中的監督缺失問題及其存在的根源。實踐表明,在我國一些中小城市商業銀行的信貸管理中,信貸監督缺失現象極為嚴重,如不加以控制,將會危及到我國銀行體系的安全運營。
一、中小城市的商業銀行信貸監督缺陷的表現
(一)信貸審核不嚴格,輕易放出貸款
提供抵押是私營企業在貸款時必須要交付的,良性的抵押品在貸款抵押中是保證貸款可以得到償付的直接性保障。
而在抵押中同樣存在一些問題。由于抵押品基本屬于不動產,如土地、房屋、廠房、機器設備等,而這些不動產的價值必須有評估機構出具相關的價值證明,銀行才會根據這些價值證明相應放出貸款,就給了企業與評估機構關聯勾結而制造虛增價值的空間。甚至一些重復抵押的資產,也沒有被及時的發現。在很多時候,銀行允許企業自主選擇評估自身產業價值,企業就可以尋找有利于自己的評估機構為自己進行評估,由于抵押物的價值變動空間巨大,企業就會要求虛增抵押品的價值以換得更為高額的單款,同時銀行在審核抵押的時候也同樣存在監管不嚴的行為,使得一些本身價值不高的抵押品換取了過高的貸款額度,而且銀行在回收抵押品方面也存在滯后性,給了企業更多的可操作空間。
在會計管理中銀行同樣存在問題,由于會計審核制度不嚴格,企業提供的財務報表和資產報表方面出現很多紕漏,審計事務的執行往往帶有更多的人為操作性。使得抵押項目很多虛增,造成了銀行無形的資產流失。尤其在一些工業企業中這種現象非常普遍,一些設備廠房在評估作價方面存在100%-300%的浮動空間,各種抵押資產都會不同程度上虛增價值。
雖然現在抵押信貸制度已經使得信貸風險在很大程度上得以降低,但是在中小城市的商業銀行中仍然較為普遍的存在抵押不實的情況,就某城市某國有商業銀行一筆企業以地產為抵押的貸款來說,評估值比地產的實際應有價值比率同比高出了20%左右,這無疑加大了貸款的銀行方向風險性。同時由于對于企業的考核不深,就急于放出貸款,使得不良信貸在很大程度上擁有了存在的空間。
(二)政府信貸項目擔保責任不明確
分析思路:根據銀行信貸管理規定,什么樣的項目需要政府擔保,目的是什么,在某銀行的實際工作中,如何表現出政府擔保責任不清?
由于一些基礎建設項目,需要巨額的投資以及見效期長,需要政府出面擔保要求銀行提供巨額信貸,尤其基礎道路建設,科教文衛事業中的基礎建設投資等。但正因為是政府出面提供擔保,沒有提供抵押物,財政部門提供的資金支持也不足以清償余額債務。一旦工程實施不順利或一些非盈利性質的單位經營不善造成了內部的虧損,這就直接威脅到了銀行追回貸款的行動。由于擔保人是政府,所以一般商業銀行不能對工程建設和單位經營實施不良信用記錄制度,同時由于銀行對政府的信任度普遍高于對與個體信貸的信任度,就使得一些貸款在不良的運作下無法得以收回。而在貸款無法收回的條件下,政府卻無法以擔保人的身份還款,這就給商業銀行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在這方面主要存在的風險就在于政府部門利用公共職權支持地方產業的發展但本身其實并不具有足夠的擔保能力,同時商業銀行對這類公共性的投資報以過于充足的信心,失去合理的監管,使得這方面給銀行帶來很大損失。
以某城市教育機構建設為例,由于是國營教育機構,資金一直有政府出面擔保,由某國有商業銀行負責提供,而“借新還舊”的體系也一直在沿用。可由于教育機構附屬產業的經營不善造成了該學校的運營不良,而銀行在沒有充分考核的情況下擅自給該學校提供了大額信貸服務,而在學校使用這些款項的時候又沒有進行嚴格的督導和監管,使得該學校無力償還到期信貸,而為之提供擔保的政府不負責償還這些貸款,使得損失完全計入銀行不良信貸記錄,成為銀行的損失。
(三)貸后監管不嚴,貸款去向不明
分析思路:貸后監管的重要性,貸后監管不嚴的具體表現。
由于銀行有眾多的大小信貸項目,很多項目的監管都是不慎嚴格的。但是貸后的實施監管是保證貸款放運營正常,沒有抽逃資金行為的必要手段,所以這方面的監管就尤為重要。
按照銀行內部及金融監管條例規定而言銀行應當在貸款后的長時間內對于貸款的去向及額度保持長期的監督和督導。但是由于銀行自身對于擔保和抵押的過于信任,使得在貸款后沒有進行良性的監督,這就使一些貸款并沒有真正的流向計劃內的方向而是更多的用于投機行為,比如用于生產性的貸款卻轉而投向風險較大的金融市場,在無法收回投資的時候,就失去了還款能力。同時由于監管不嚴,同樣存在著私人挪用貸款的現象,這無疑使得貸款中產生了更多的風險。銀行的實時監控應該是每月每季度每年固定的,但是一些企業的技術性較強,監督起來也就比較困難,這又與銀行人力資源廣度不夠銜接了起來,同時銀行自身的監管不力,很多放貸人員與企業形成了固有個關聯關系,在監管方面就非常容易放松。
信貸后的監管一直沒有一個明確的體系和規定,基本上一直執行的都是“誰辦理的貸款,誰負責監督”但是很多時候個人對于企業信貸的監督是無力和滯后的,這就造成了貸款的無形流失。同時由于銀行急于將信貸額度發放,就更少的考慮貸款的去向,而是將更多的經歷放在發放貸款本身上,對于貸款后的監督,就表現出放松的太多。
二、中小城市商業銀行信貸監管不嚴導致的后果
(一)不良貸款比重加大 需要增加數據
由于銀行本身的自有資本并不多,資本充足率已經相當吃緊,而在中小城市的商業銀行自有資本就更少,不良信貸無疑給銀行帶來了更大的資本運行壓力。由于資本運行不良,很多中小城市的商業銀行的信譽度也隨之降低,國有銀行在這方面的抗風險能力尚且比較強,但一些私營銀行面對的風險系數就大的多,很多大額的信貸無法收回造成了小銀行面臨巨大的資產壓力。雖然從1997年之后沒有出現過大規模的擠兌現象,但是很多銀行因為不良信貸的長期拖累而開始縮窄資本范圍,這在以后的銀行發展中形成了很不力的影響。以某私有制銀行為例,截至2009年末,集團不良貸款余額97.32億元,比年初增加0.55億元;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246.66%,比年初提高23.37個百分點。
由于銀行資本流動性大的特質,決定了銀行本身資本就承擔著巨大的風險。在信貸本身風險的前提下由于監管引起的風險就尤為突出。在一些基礎工程建設方面的信貸投資額往往需要多個銀行的聯手支持,一旦信貸無法得到足額定期的償還,那么對于整個中小城市銀行體系都是一個巨大的沖擊。
不良貸款給銀行的影響不僅僅體現在外部,在銀行業內部,如果一家銀行長期存在大額的不良貸款,那么這家銀行在同業拆借業務上面臨的壓力也非常大, 同時在各家銀行的競爭中也會處于下風地位。面對已有的不良貸款,風險對沖的難度也會相應的加大。
(二)銀行貸款的社會效益降低
每一筆貸款都是給社會帶來福利的資產,當銀行放出貸款后會保持乘數的速度給社會帶來福利。但由于銀行對信貸的監管不嚴,信貸并沒有產生相應應有的福利,由于貸款過多的作為投機資本和重復建設上,使得真正需要貸款的項目沒有得到相應良好的發展,如農村醫療設施建設,中小城市的衛生體系規劃,以及提升教育水平應有的福利設施等,都沒有得到相應信貸的支持,這無疑都是信貸本身機制帶來的弊端。同時由于沒有合理的貸款分配體制,使得一些無利可圖的社會公共事業無法得到相應全面的展。
同時由于信貸監管的不嚴格使得一些企業和個人挪用貸款,這無疑是社會財富的極大流失。貸款的流失是國家財產的凈損失,會給社會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造成國家資產不足,甚至造成資產外流的現象。
根據對某城市某商業銀行的調查,在近十年內由于銀行內部問題或貸款企業信譽不良問題造成的貸款損失已經超過百億元。由于信貸監管不嚴造成的社會負面影響非常巨大。
(三)信貸監督的缺失形成了國家資產管理壓力
貸款形成的預期不良之中,很多都是國有控股和國有事業單位,這些由于單位運營不良形成的資產壓力,很多需要國家財政的補充清償,這無疑給國家資產的管理帶來了很多壓力。
在一些銀行貸款行為中,很多都是貸方給國有企業,在這些貸款中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貸款預期,必須記入銀行重點關注對象和壞賬加速準備中。而一旦記入不良貸款預期記錄,則政府必須在財政預算中為這些單位承擔一部分的賬務。這樣一來,還款速度不但會大大降低,對銀行的資產運營帶來不良影響,同時也會給政府的財政和資金管理帶來更大的壓力,不利于整個國家資金管理的合理有效運行。
這些不良的貸款無疑與銀行的信貸監督不靈有著直接的聯系,以某一中小城市的商業銀行為例,在新一輪信貸過程中,幾年中形成了千萬余元的不良信貸預期。這些預期完全由于銀行的信貸監管不良而造成的“借新不還舊”的惡性局面。給銀行帶來了巨大壓力,也給財政帶來新的還款壓力。
三、加強中小城市商業銀行的信貸監管的對策與建議
(一)加強貸款對象信譽考核
首先,對于每筆貸款都嚴格審核擔保及抵押品的質量,對于存在疑問的抵押品進行實地考核,實行雙重評估制度,使得銀行在信貸過程中占有主動地位,不可以為了爭取更多的信貸業績就急于給不良的企業貸款。
其次,強化對于銀行內部的會計審核制度,嚴防銀行內外的相互勾結的現象出現。同時對于政府支持的項目進行嚴格的審核,對于沒有還款保障的貸款重點關注嚴格監督。
同時,要保證銀行資本充足率,堅守底線,做到保證銀行資本的重組,切忌過多信貸造成的不良反應。在確保資本充足率的前提下更多的選擇性提供高性價信貸。
爭取做到每筆貸款去想明確,發展明晰,信譽良好。
(二)完善貸后監管機制
建立信貸業務與信貸后監督管理相分離的信貸機制。由于沒有專門的人員對已有信貸進行監管,造成監管缺位現象。要保證監管有力,首先應建立一套完整的監管體系。
首先,應當設立一個專門的監管部門,有銀行內部高級領導負責,對于信貸后的監管進行全盤的負責,做到每筆貸款理由充足,去向明確。在信貸后定期考核貸款的去向和使用效率。做到穩定的信貸合理的監督。
其次,做好項目考核和對企業的交流,保證企業提供的信息真實性,對于貸款項目要尤其的關注,做好項目公關的同時要考核信貸的有效性。同時要做出一些保護銀行監事全力的規定,信貸雙方在履行合約的前提下互相監督,互利共贏。
最后,要聯合企業內部監督力量,尤其在給大型企業貸款過程中,更加要做好與企業內部監管機制做好溝通,以保證了解貸款明細。
(三)轉變貸款經營理念
放棄原有的信貸其實觀念在信貸中是很有必要的,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私營經濟展現出未有的活力,而銀行所提供的信貸支持是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一大主要動力,如果一直采取歧視和非平等的天地對待不同的企業和項目,不僅使得企業貸款動力削弱,同時也無法合理優化貸款結構。
在提供貸款的審核過程中,更應該對于大額的大型工程和企業的貸款進行嚴格的審核,保證工程的投資價值性,確保貸款的可行性。對于政府支持的項目,應該向政府要求更穩定的擔保額度,以降低銀行自身的風險,同時,在得到明確可行證明的前提下,要在提供貸款的過程中注重手續的全面和安全性,保證貸款程序化安全。
(四)加強信貸手續管理,提高信貸方面員工素質
謹防監守自盜的現象發生,尤其加強對銀行中層領導的監控,保證信貸手續的合法有序。杜絕員工疏忽造成的信貸風險。
首先,確立員工的信貸風險意識,避免因為政績考核而引發的不良信貸業務,加強對員工的風險管理,做到群體間連鎖的信貸管理。
其次,加強對信貸手續的監管,避免過于簡化的信貸手續,尤其是大額信貸,更加要加強時間管理和風險評估。
最后,保證企業與員工之間沒有勾連關系,做到有關聯的員工避嫌,無關聯的員工不與企業過分接觸。爭取使銀行員工與貸款企業劃清界限。
參考文獻:
(1)中國金融網[EB/OL] http://www.zgjrw.com/News/2009715/index/586012678500.shtml防控信貸風險 農行賣保險
(2)中國金融網[EB/OL]
http://www.zgjrw.com/News/2009810/index/837662237500.shtml銀監會:體現宏調方針政策 信貸風險穩中有降
(3)和訊新聞[EB/OL]
http://news.hexun.com/2008-07-15/107444045.html從經濟價值和資本充足率看信貸和利率風險對銀行的影響
(4)婁勇.[D].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研究.華中師范大學
(本文感謝河北農業大學經濟貿易學院金融系王秀芳老師的指導)
(作者單位:河北農業大學經濟貿易學院 江西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