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借鑒了阿萊斯悖論和誒爾斯伯格悖倫對傳統保險需求理論提出了質疑;闡述了傳統保險需求理論存在的投保者理性、效用函數、風險態度和最終財富等缺陷;分析了保險消費者面對損失和盈利不同的心理反應,消費者選擇不同參考點保險收益的變化,從而部分解釋了我國目前保險需求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效用函數 前景理論 保險需求
在有關保險需求的理論中,一般是利用期望效用模型,在假定投保者理性和效用最大化基礎上建立分析框架,得到最優保險覆蓋的選擇結果。效用理論曾有效的解釋了著名的圣o彼德堡悖論,它也是研究在風險和不確定下進行合理決策的理論基礎。然而效用理論和方法在實際中并沒有得到的廣泛的應用。主要原因在于效用函數是一種主觀的、因人而異難以確定的東西,現實中每個人不可能去描繪他自己具體的效用函數然后做出決策。而行為金融的有關理論卻能很好的解釋現實生活中人們的保險需求行為。
一、傳統保險需求理論的挑戰
傳統的保險需求理論得出的一些經典結論,如阿羅在1963年在《美國經濟評論》上發表的“不確定性和醫療保健的福利經濟學”論文:如果在保單的精算價值之上加上固定比例的附加保費,那么投保人預期效用將在其最大限度自留部分風險時達到最優,即投保人應該購買部分保障;莫辛1968年在《政治經濟》上發表的“關于理性保險購買的觀點”論文中的結論,當保險費除了保單的精算價值之外還包括正的附加保費時,則對一個風險厭惡預期效用最大化者來說,部分保險保障是最優的;如果個體具有遞減的絕對風險厭惡,則保險是一種低檔商品。等建立在預期效用框架基礎上的分析都將受到行為金融理論的挑戰。
1、阿萊斯悖論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法國經濟學家Allais于1953做了最早的彩票選擇試驗,該彩票選擇試驗產生了著名的阿萊斯悖論。阿萊斯結果認為,關于個人選擇行為的試驗,不僅可以用來檢驗個人選擇理論,而且還可以用來說明個體選擇中的理性行為。
試驗一:被試者被要求在兩組彩票組合中分別進行選擇
第一套方案A1和A2分別是:
方案A1:100%的可能性獲得100萬法郎;
方案A2:10%的可能性獲得500萬法郎,89%的可能性獲得100萬法郎,1%的可能性一無所獲;
第二套方案B1和B2分別是:
方案B1:11%的可能性獲得100萬法郎,89%的可能性一無所獲;
方案B2:10%的可能性獲得500萬法郎,90%的可能性一無所獲;
大多數被試者,包含期望效用理論的主要奠基人之一Savage教授在選擇時,在A1和A2之間選擇A1,寧愿穩得100萬而不愿去冒險;在B1和B2之間選擇B2,因為B1和B2都具有很大的風險,B2雖比B1得到的概率小一些,但得到的金額卻大得多,值得去冒險。但是以Savage為代表的這種選擇方式正好違背了期望效用理論,事實上,按照期望效用理論,如果在A1和A2之間選擇了A1,則應該在B1和B2之間選擇B1,反之亦然。
2、埃爾斯伯格悖論
在Ellsberg的雙色球問題試驗中,被試者需要判斷隨機抽出的彩球是從哪一個缸里抽取的。條件是:共有兩個各裝有100個彩球的缸,有紅和黑兩種彩球顏色,但第一個缸(A)中有50個紅球,50個黑球;第二個缸(B)中比例被試者不清楚。實驗結果發現,當抽出紅球時,被試者認為從A中抽取的顯著的高于從B中抽取的;但是,當抽出黑球時,同樣的被試者仍然認為從A中抽取的顯著的高于從B中抽取的。
在期望效用的框架下,這顯然違反了傳遞性。這是因為,被試者認為紅球從A中抽取就隱含著P(紅球|A)>P(紅球|B),由于缸中只有兩種顏色的彩球,所以就可以推出P(黑球|A)
二、傳統保險需求理論存在的缺陷
1、投保者的理性問題
在傳統的保險需求理論中,一般都假定投保者是理性的,能夠獨立做出投保決策,最大化自己的預期效用。而理性是建立在擁有完備的信息和完備的邏輯基礎之上的。作為普通的投保者不可能擁有自己生命、健康和財產的完備信息,更不用說有關保險人經營情況、償付能力情況的完備信息。這不僅僅是不確定或風險的,而且是無知的。投保者不知道自己生命、健康和財產發生損失的時間、損失的頻率和損失的程度,以及損失發生后心理和感情承受能力是一個什么情況。在此基礎上投保人做出的決策只能是非理性決策,事實上,絕對理性經濟人是不存在的。
2、投保者財富的效用函數問題
在傳統的保險需求分析框架中,投保人面對風險標的發生與否所應用的效用函數沒有變化,這一點與現實中的情況是不相符合的。風險標的發生與否對投保者感受是不一樣的,因為風險標的發生所造成的損失除了直接損失以外,還有間接損失,有時投保者遭受的間接損失比直接損失更大。而效用函數是人們選擇偏好關系的數學表達,自然的投保者感受不一樣,偏好就不一樣,分析時所應用的效用函數就應該不同。
3、投保者的風險態度問題
傳統的保險需求理論認為,人們在面對風險損失情況下,一般呈現風險厭惡的傾向。根據風險厭惡的程度,分為遞增的風險厭惡、常風險厭惡和遞減的風險厭惡三種情況。有相同收入和財富的不同投保者,具有不同的風險態度時,保險需求的選擇結果迥然不同,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背景、場合下,也將會具有不同的風險態度,因而決策結果也不是始終一致的。所以投保者風險厭惡的假設也是與現實不相符合的。
4、投保者的最終財富問題
傳統的保險需求理論分析框架認為,投保者擁有一筆初始資產,面對一個可保損失,然后建立期望效用模型,在一定的預算約束下,求投保者期末財富效用最大化。而我們知道財富的絕對值并不一定會帶來效用的最大化。人們感興趣的是財富的變化量,而不是財富的絕對量。這一點是很好理解的,伴隨著人們收入和財富的增加,卻越來越感受不到幸福快樂,因為大家的參照系選擇不同,財富的絕對量雖然增加很多,但是身邊的人房子住得比我的大,駕的車比我的高檔,所以整天不快樂。這就說明相對財富變化對投保者的效用影響大。
三、前景理論主要內容
針對預期效用理論的危機,越來越多的學者嘗試著放松個體決策和偏好的有關公理性假定,試圖從技術上對原有的理論進行修正或替代。主要的修正有:一是擴展性效用模型。其特征是針對同比率效應和同結果效應,放松預期效用函數的線性特征。二是非傳遞性效用模型。這類模型主要針對偏好顛倒問題,特征是放棄傳遞性公里。三是非可加性效用模型。這類模型主要是針對Ellsberg悖論,認為概率在其測量上是不可加的。
除此之外一些學者則從心理和行為學入手,尋求對現存現象的合理解釋以替代預期效用理論。最具影響力的是卡尼曼和特沃斯基于1979年提出的前景理論。
1、價值函數和決策權重函數
Kahneman和Tversky將個人的選擇和決策過程分為兩個階段,并且利用兩種函數來描述個人的選擇行為:一種是價值函數v(□),另一種是決策權重函數π(□)。其中價值函數取代了傳統預期效用理論中的效用函數,決策權重函數將預期效用函數的概率p轉變成決策權重π(p)。
價值函數與傳統期望效用函數相比不是效用的函數,而是相對于某個參考點的利得或損失的函數。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利得或損失,則價值為零,v(x)=0。Kahneman和Tversky認為價值函數在參考點附近,向收益和損失兩個方向偏離的反射形狀,呈現“S”。在面對利得時是凹函數(v″(x)<0,x>0),表現為風險厭惡;在面對損失時是凸函數(v″(x)>0,x<0),表現為風險偏好的特性。投資者在相對應的利得與損失下,其邊際損失比邊際利得要敏感,圖形上就表現為損失部分的曲線要徒于收益部分的曲線。
2、參考點
人們在做出一個選擇或評價一個事物時,決策者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將他的決策建立在與其他參照物對比的基礎上,當選擇的參照物不同時,即使是相同的結果也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所以說參考點作為影響決策者考慮問題的重要因素,它是由個人主觀確定的,會因為決策者知識、習慣、心情、環境和時間的不同而發生變化。
四、前景理論對保險需求的解釋
在保險消費者外在環境變量給定的條件下,影響保險消費者的內在因素有財富、收入和保險消費者對待未知損失的態度。我們在保險消費者財富和收入不變的假設下,以行為金融理論的視角探討消費者對待未知損失的態度。
1、非理性的保險消費者
保險消費者不清楚自己的健康和財產在何時、何地和何種狀態下遭受損失,作為理性的消費者應該為自己的健康和財產分別購買保險,將自己的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以確定的保險費支出換取不確定的未知損失。但是前景理論告訴我們,保險消費者在面對獲得時往往小心翼翼,在面對損失時大膽冒險。這一點可以部分說明在我國現階段理論上分析保險市場需求潛力巨大,但實際上保費收入低緩的情況,理性讓我們風險厭惡,非理性讓我們風險偏好。
以財產保險為例,假設我們擁有一項財產,價值10000元,A:不投保時,有50%的概率發生損失,50%的概率什么也沒發生;B:投保時,繳保費5000元,有50%的概率什么也沒發生,50%的概率發生損失獲得賠償10000元。那么A是(-10000,0.5),B是(-5000,1),大部分消費者選擇的是不投保A。
2、改變參考點的保險消費需求
假設消費者初始財富為W,面對一個可保風險發生損失為L,投保繳納保費為P,發生損失后保險公司賠付金額為I。不投保時,發生風險損失時消費者的期末財富為W-L,未發生風險損失時消費者的期末財富為W。以發生風險損失時消費者的期末財富為參考點,未發生風險損失時消費者的凈獲利為L;以未發生風險損失時消費者的期末財富為參考點,發生風險損失時消費者的凈損失為L。當消費者投保時,發生風險損失時消費者的期末財富為W-P-L+I;未發生風險損失時消費者的期末財富為W-P。以發生風險損失時消費者的期末財富為參考點,未發生風險損失時消費者的凈獲利為L-I;以未發生風險損失時消費者的期末財富為參考點,發生風險損失時消費者的凈損失為-L+I。
如果以不投保發生風險損失時消費者的期末財富為參考點,則投保發生風險損失時的凈收益為-P+I,如果保費是精算公平的,P=I,則凈收益為0,消費者選擇投保或不投保兩可,這與經典的保險需求理論,在保費精算公平條件下,選擇完全保險保障的結論不符合;如果保費不是精算公平的,當P>I時,為凈損失,而按照前景理論消費者在面對損失時是風險偏好的,換句話說,投保者這時不會選擇投保。同時保費定價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由專業的精算師來完成,普通消費者對保險定價是非常陌生的,按照行為金融理論,人們在做抉擇時,常常選擇自己較熟悉的事情,對不熟悉的事情是心存畏懼的。這二者也部分說明在我國目前保費收入增長低緩的原因;當P
3、過度自信的保險需求者
過度自信的保險消費者在做投保決策時,對發生風險損失的一些低概率事件往往認為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從而有將其忽略的傾向,也就是說,消費者有時會將可能性極小的事件簡單的認為是不可能事件,將其決策權重賦為0,結果選擇不投保策略。
這種過渡自信會導致消費者偏離理性的軌道,從而處于巨大的風險之中,這在賭博活動中體現得比較明顯。一方面,消費者過度依賴自己的信心,會忽視自己身體健康、財產狀況變化的信息,聽不進別人的建議;另一方面,消費者會刻意收集對自己有利的信息,加強自己的自信,弱化對自己不利的信息。
五、結論
保險需求理論是保險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保險經濟學的研究大都借助于預期效用函數范式,建立在嚴格的假設基礎之上,得出的一些結論與現實情況不相符合。而行為金融理論的發展為我們指明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用行為金融理論解釋保險需求,使消費者在不確定情況下的決策更加逼近現實,可以為保險監管部門制定制定法規,保險企業經營管理、新產品開發和保險市場營銷提供有用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John A. Nyman,(2001) “The demand for insurance:expected utility theory from a gain perspective”,
[2] Haim levy and Zvi wiener,(2002) “Prospect theory and utility theory: temporary versus permanent attitude towards riskz”
[3] Kahneman, D. and Tversky, A.,(1979) “Prospect theory of decisions under risk”, Econometrica,263-291
[4] Harris Schlesinger,(1996) “Insurance demand without the expected utility paradigm”, Th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5] Eric, P. Briys and Henri Louberge,(1995) “On the theory of rational insurance purchasing: a note”, The journal of finance
[6] John W. pratt,(1964) “Risk aversion in the small and in the large”,Econometrica, Vol.32
[7] Karl Borch, (1962) “Equilibrium in a reinsurance market”, Econometric, Vol.30
[8] Harris Schlesinger,(1999) “The theory of insurance demand”, Handbook of insurance
(作者單位:陜西銀行學校 西部電影集團計財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