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益龍
“人文北京”:從理念到社會建設的實踐
■陸益龍
“人文北京”是“人文奧運”理念的轉化和升華,也代表了一種城市建設與發展戰略和方向的選擇。“人文北京”的核心內涵就是把“以人為本”、“以民為本”及人文關懷精神貫穿到城市建設和發展之中,以發展民生為重的社會建設正是將人文理念轉化為社會實踐的重要載體。
人文北京;理念;社會建設;實踐
北京市成功地舉辦了奧運會和殘奧會,標志著城市文明、文化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同時也意味著北京實際已成為重要的世界性城市。奧運會給這座城市不僅留下了豐富的物質遺產,而且也保留了豐富的精神文化遺產。尤其是“人文奧運”給世人留下了永恒的文化印象,也彰顯了這座歷史名城的個性品格和精神氣質。“人文北京”理念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并被提升為城市建設和發展戰略的。那么,究竟何為“人文北京”?“人文北京”與社會建設有何關系?如何通過社會建設來構建“人文北京”?本文將從社會建設的視角對“人文北京”的內涵及建設路徑作出理論探討。
“人文”概念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包含了人和社會發展的意義,《易經》中有這樣的闡述:“文明以止,人文也。觀呼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這里,人文相對于天文即自然規律而言,意指人及人的發展規律。認識和把握人及其發展規律,就可以更好地治理天下或社會。換句話說,要治理好社會,就需要從人出發、以人為本。自春秋以后,中國傳統的人文思想基本形成了“以人為本”和“以民為本”的軸心。“以人為本”就是強調人而非神是社會的主體,社會的治亂興衰,關鍵取決于人而不是神。因此,中國文化傳統“非常看重的是人”,“人學”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質。[1]“以民為本”就是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要以人民或民眾為根本,從廣大民眾的利益出發,去治理國家。總的看來,中國人文主義的傳統主要有兩個基本特征:一是人本取向的世界觀,二是民本取向的政治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天人合一”,但同時實際主張人是世界的中心。所以,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基本沒有出現被神權和教權統治的時代。此外,自儒家思想成為社會主導思想后,民本的仁政思想被廣泛接受和實踐,由此也構成了中國傳統社會文明和秩序的基礎。
西方人文主義在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中得到顯著發展。西方文化傳統與中國文化有著較大差異,在較長的歷史時期特別是在中世紀,西方社會盛行的是神權和教權中心,人性和人權受到極端的壓制。直到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時期,人們才開始對神權進行倫理反思,強調和提倡人的價值、人性的解放和人的創造力。所以,西方近代人文主義的核心觀念就是要從自然狀態中發現人性和人的創造力。[2]在18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30年代,西方出現了“一種新版本的人文主義”,也就是現代人文主義。現代人文主義是對科學主義和實證主義的一種反思,主張人性具有雙重性質,即理性和非理性。強調人的主體性、復雜性和價值性。[3]
不論是中國人文主義傳統還是西方人文主義傳統,也不論是傳統的人文思想還是現代人文精神,其共同的、核心的理念都可概括為“以人為本”和文化傳承與創造。人文理念的共通性反映的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實質,即一個社會為何存在?存在的意義是什么?一個社會的發展究竟是為了什么?很顯然,社會因人而存在,人又是在文化創造中組成社會并推動社會發展,所以,人和文化是社會的本質,人文思想正是對這一本質的高度概括。
“人文北京”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文化遺產的一種轉化和升華。在北京成功舉辦奧運會之后,劉淇提出了“建設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關于“人文北京”理念的內涵,劉淇認為,就是要 “全面落實‘以人為本’的要求,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真正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權益,不斷提高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就是要深入發掘首都豐厚的文化資源,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充分展現首都文化的魅力;就是要妥善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切實維護公平正義,不斷促進首都的和諧與穩定”[4]。在這一闡釋中,實際包含了對“人文北京”內涵的高度概括和界定,那就是:“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的發展原則、以保障民生為發展的中心、以社會建設和文化建設為發展的路徑。
此外,作為從“人文奧運”到“人文北京”的一種轉化,其中也包含了在弘揚奧林匹克精神的基礎上,進一步尋找北京的城市品格和靈魂,并將人文精神源源注入其中,使所有的活動、項目和產業皆具有人文精神品質。[5]“人文北京”的核心價值就在于實現人和社會的和諧發展。[6]
“人文北京”的提出,是在特定歷史背景下對首都北京的城市品格和城市發展的戰略定位及謀劃,其實質就是將人文主義精神貫徹到北京城市建設和發展之中,其核心是堅持“以人為本、以民為本”,通過大力發展民生事業,促進社會建設和文化建設,提升城市的品質和文明程度,使北京成為首善之都、文明之都、文化之都。
“人文北京”從理念到現實的轉化,需要通過一些載體來實現。劉淇在對“人文北京”內涵的闡釋中,所強調的“以人為本”、發展民生、提高文明程度、促進文化繁榮和社會穩定,這些建設和發展目標的實現,必須在具體的社會實踐中去完成。那么,究竟怎樣的社會實踐將是建設“人文北京”的保障呢?
“人文北京”理念具有豐富的內涵,但就其核心內容而言,社會建設則是其中尤為重要的載體,因為只有在一種和諧、健康、穩定、繁榮的社會中,人才能真正得到全面的發展,人民的權益才能真正得到保障。那么,怎樣才能形成一種和諧、健康、穩定和繁榮的社會呢?核心的任務就在于推進和改善社會建設。
首先,人文精神并不能孤立的存在,而是融入或通過一定的載體展示出來的。對于一個城市來說,其人文精神和品格并非抽象不可捉摸的幻象,而是存在于主體及其實踐之中的,也就是一個城市的居民及其建設和發展這個城市的實踐。在這一實踐過程中,社會建設是其中重要的構成部分。通過社會建設,分散的個體整合為有機統一的城市社會,個人在其中獲得充分發展的機會,個人的需要、權益和尊嚴得以尊重和保護。
其次,從城市發展戰略角度看,將“人文北京”定位為城市未來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就需要在城市各項建設中去貫徹和落實這一戰略的核心內容。很顯然,城市的社會建設是其中尤為重要的構成部分。城市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更為發達的文明形式。城市文明是在城市社會中創造和發展的,也是以城市社會為基本載體的,人類在建設和發展城市社會的過程中,推動著城市文明乃至整個人類文明的向前發展。現代城市社會不同于傳統鄉村社會,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E.Durkheim)曾把人類社會的團結方式分為兩大類:“機械團結”和“有機團結”。傳統社會關系就屬機械團結,而現代城市社會關系則屬于有機團結,機械團結依靠的是相似性和共同意識,有機團結則是通過分工與合作而達成的更高級的社會團結形式,城市社會正是這種將相互差異又相互依賴的個體按照分工原則有機組合成高效率運行的社會整體。[7]由此可見,在城市文明的發展進程中,如何建立起科學合理的社會分工與合作的社會團結機制顯得尤為重要,此項任務正是需要通過社會建設才能完成的。
最后,就“人文北京”建設中的民生建設和文化發展這兩項重點內容而言,社會建設是推進這些發展任務的重要載體。在民生建設中,盡管發展經濟是其基礎,經濟發展將有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并不必然地促進人民生活和社會福利的改善。唯有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加強社會建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才能使經濟發展的成果最大化地轉為社會福利,讓更廣大的人民群眾從中獲得福祉。一個宜居城市,必須是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更為寬松的環境,尤其是寬松的社會環境。這樣的社會環境的形成,則離不開相應的社會建設。此外,一個城市的文化品位和風格的形成,實際上主要是在社會建設過程中不斷創造和積淀起來的。城市文化看起來宏大和抽象,然而實際上有其具體的載體,那就是人們的社會實踐或社會行動,社會建設是其重要構成部分。
社會建設首先是由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的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中共十七大報告正式提出 “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由此可見,社會建設是落實當代中國發展戰略的重大措施,體現出國家發展戰略從以經濟建設為重點向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轉換;同時也體現了構建和諧社會和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
關于社會建設的內涵,可以從“正向”和“逆向”兩個維度去理解,一方面,社會建設就是要在發展過程中 “建立起合理配置資源及機會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體制機制”,從而形成良性的社會關系,促進社會和諧與協調發展;另一方面,社會建設就是要“建立起有效處理和解決發展中的社會問題、社會矛盾和社會風險的新機制、新實體和新主體,以增進社會團結和社會安全”[8]。
社會建設的核心意義在于促進包括教育、就業、保障、收入分配、醫療衛生和社會管理等民生六大方面的發展,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發展民生是一個社會真正落實“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的重要途徑,只有民生事業得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才會真正得以提高;只有民生事業得以發展,人才會得到真正全面的發展。當一個社會中的人得到了全面發展之后,這個社會的文明和文化程度也會得以提高。
把社會建設作為“人文北京”建設的重要載體,體現新時期城市發展的戰略要求。在探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以及落實科學發展的過程中,將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有機統一起來、協調起來,形成四位一體的建設模式,對于建設文明的、和諧穩定的小康社會有著重要戰略意義。加強社會建設,將會有效促進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之間的協調,使經濟發展的成果有效轉化為社會福利,讓更廣大的人民從經濟發展中得到更多的福利。與此同時,通過社會建設,也將促進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的新發展。
既然在建設“人文北京”中,社會建設是重要的載體,那么,究竟什么樣的社會建設符合“人文北京”建設的要求呢?要回答這一問題,需要從兩個方面去考察:一是要考察和判斷當前首都社會建設的基本現狀;二是要探討理想的社會建設目標可能包括的主要內容。
把握和了解社會建設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就可以確立未來建設和發展的重心及基本方向,促進城市發展走向科學發展。如果從黨的十七大確立的社會建設目標和重點來看,那么就需要全面把握與基本民生相關的六項事業發展的現狀和問題,也就是文化教育、民眾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醫療衛生和社會管理等六個方面的基本狀況。
首先,北京市在文化教育事業方面,已經取得較快發展,發展水平達到較高程度。到2007年,學齡兒童的入學率已經達到100%。[9]2009年北京的教育發展指數達到105.1,居全國第一。[10]
從圖1來看,北京市的義務教育發展已經達到了較高水平,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了100%。就教育發展的整體情況而言,2007年和2008年發展速度較快,且達到較高水平,但2009年的教育發展指數下降了2.7,這表明在奧運之后,北京市的教育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從圖2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北京市的社會發展中,教育發展的水平相對較高,生活水平的發展速度相對較快,健康發展水平處于中間平穩發展的態勢,而社會環境的發展處于相對較低與緩慢的狀態,社會環境指數低于總指數。社會環境指數主要包括城鎮登記失業率、第三產業占GDP的比例、人均道路面積、城市空氣質量達到二級以上的天數、單位GDP能耗、單位產值污水耗氧量等指標,這些指標所反映的主要是城市在協調發展、交通建設、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建設狀況。

圖1 北京市教育發展情況

圖2 北京市發展指數資料來源: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調查與數據中心
在就業方面,2005-2008年北京城市登記失業率分別為2.11%、1.98%、1.84%和1.82%,失業率呈下降趨勢,表明就業水平和就業狀況有不斷提高和改善之趨勢。[11]在社會保障方面,2008年,農村養老保障的覆蓋率從2007年的36.6%提高到85%,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的參合率達到92.9%。城市職工最低工資水平由2005年的580元提高到2008年的800元,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由2005年的300元提高到2008年的390元。在居民收入分配方面,2008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實際增長由2007年的11.2%下降為7%,農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由2007年的8.2%下降到6.5%。[12]從這些數據來看,北京市的民生建設在就業、社會保障方面已取得較快的發展,而在收入分配方面,則面臨著如何進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增長和進一步促進收入分配公平等問題。
此外,在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方面,2005年每千人口擁有醫生數為4.32人,擁有護士數為3.66人,2008年分別為4.78人和4.5人。每千人口擁有醫院床位數從2005年的6.65張到2008年下降為6.43張。[13]由此可見,民生建設在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方面相對較為緩慢,仍有較大的發展和建設空間。在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管理方面,隨著城市社區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的推進,新的管理體制、新的管理主體或組織逐漸成長和完善,越來越多的社會團體或組織開始建立起來(見圖3),并在加強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和諧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圖3 北京市社會組織發展狀況[14] (單位:個)
但是,后奧運時代的北京已進入快速的轉型期,城市的世界性、現代性和開放性得以大幅度提升,都市的文化與社會也走向更加多元,這些對社會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不斷追求管理制度的創新、組織的創新、方法的創新,才能適應新形勢下都市的多元社會與文化生活需要,才能滿足建設首善之區、宜居城市的需要。
綜合“人文北京”建設的內涵及北京社會建設的現狀來看,“人文北京”對未來都市的社會建設提出的新要求將主要包括:
建設“人文北京”,必須在發展教育的過程中,不斷把人文精神貫徹到其中去。教育領域或教育事業發展的人文特征,就是人人都能享有越來越好的教育機會,人人都能從教育中獲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全面的發展。這些特征歸根到底涉及三個基本問題:一是教育普及問題,二是教育公平問題,三是教育創新和質量提升問題。目前,北京市已解決義務教育的普及問題,而更高階段的教育普及、教育公平和教育質量提升問題等仍有待完善和解決。教育改革和創新工程的主要內容將包括:
首先,建立多元化辦學渠道、多元化教育體制,普及高中以上的教育,不斷提高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讓越來越多的人享受越來越好的教育。
其次,改革和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機制,改變基礎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問題,促進基礎教育機會的配置走向更加公平。
最后,創新教育體制和教育方式,不斷提高教育質量以及教育帶來的創新動力,一方面作為具有人文精神的基礎教育,需要逐步從應試導向的教育邁向文明導向的素質教育,另一方面,健全高等教育的創新機制,改善人的創造性和創新性發展的環境。
充分就業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也是人得以更好發展的重要保障。一個充滿人文精神的城市,需要保持較高的就業率,這樣才能讓盡量多的人得到充分發展的機會。從這一意義上看,“人文北京”對就業促進工程要求大體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保障性就業促進政策,二是公平性就業促進機制,三是發展性就業計劃。促進保障性就業,就是通過政府的相應政策和行動,來減少直至避免產生零就業家庭,以促進就業的途徑來實現社會保障功能。公平性就業促進機制需要有統一的、公平合理的勞動力市場和管理體制,讓城鄉勞動力盡可能享有均等的市場機會,同時通過法制建設,規范勞動就業服務和就業管理,維護公平的就業秩序。發展性就業計劃就是要通過科學的發展計劃來實現產業發展或經濟發展與就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穩定形成良性的、協調的機制。
一個具有人文關懷的城市,就需要讓全社會都享受到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的陽光普照。近些年來,北京市社會保障及福利事業已取得較快發展,不過在完善各種社會保障、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體系方面,依然任重道遠。要實現“制度全覆蓋、銜接無間隙、人人有保障”這一目標,還需要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此外,在醫療、失業和養老等社會保險方面,還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完善社會保險制度體系,充分運用社會力量來分擔和化解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可能遭遇的種種風險,提高人們社會生活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最后,社會是多元的,無論社會經濟發展到何種程度,任何社會都會有一些弱勢群體,一個具有人文精神的社會應具備給弱勢群體充分人文關懷的機制。為殘疾人及困難群體提供更多人性化的、人文的關懷,是一個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一個人文城市需要建立的重要社會機制。提高對弱勢群體的人文關懷度,需要從三個方面加以推進:一是從法律和制度層面為社會福利和社會救助事業提供更多的保障;二是大力發展社會福利與慈善組織,促進福利與慈善事業的進一步發展;三是不斷完善社會救助體系,提高社會救助的效率和水平。
社會的和諧穩定是“人文北京”的基本要求,沒有良好的、協調的社會環境,人的健康和全面發展就難以實現。在和諧社會建設中,建立和完善公平的社會分配機制意義重大。分配的公正性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過度的貧富分化會成為社會不穩定的重要誘因。
公平的社會分配機制的建設任務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市民收入的合理增長機制。也就是在收入分配制度中,不斷建立和完善居民收入根據社會經濟增長及物價指數變化情況而逐步增長的機制。二是公平合理的資源和機會配置及收入分配機制。即不斷改進和完善社會資源配置機制和收入分配體制,使其更加公正、更加合理。三是有效的社會分配調節機制。也就是充分發揮政府的再分配功能,健全社會分配的漏斗機制,更加有效地調節分配不公和社會差別,以縮小貧富差距,緩解社會矛盾。
良好的醫療衛生條件是保障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和人的健康素質得以發展的重要基礎,北京市健康發展指數雖達到了較高水平,但其發展速度始終處于平臺狀態。而且從現實經驗來看,“看病難”和“看病貴”等問題依然較為突出。要把人文精神貫徹到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中去,就需要進一步優化現有醫療衛生體系。
優化醫療衛生體系主要包括三個方面:首先,提高醫療衛生體系的效率,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的醫療衛生服務。要實現這一目的,需要重點解決兩個問題,一要擴大醫療衛生服務的規模,二要調整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結構。其次,提高醫療衛生體系的質量。目前,“看病難”問題既是總體醫療衛生資源相對稀缺造成的,同時也是高質量的醫療服務較為短缺的集中體現。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需要從數量上改進醫療衛生體系,另一方面也需要進一步提高醫療衛生體系的質量,為市民提供更多的高質量醫療衛生服務。最后,降低醫療衛生服務成本,為市民節省在醫療方面的支出。總之,優化醫療衛生體系,根本目的就在于為廣大市民提供便捷高效、高質量和價格合理的醫療衛生服務,讓市民的健康素質得到充分發展。
一座有著人文氣息的城市,必須是人們適宜于居住和生活的宜居城市。宜居城市建設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具備良好的社會環境,即有利于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的環境。從北京市的社會發展現狀來看(見圖2),社會環境的發展指數水平在四個分項指標中最低,這在一定意義上意味著“人文北京”建設對社會環境方面的建設和發展有著更高的要求。
從首都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進一步改善首都社會環境,需要重點抓好三項工作:一是環境保護工作,二是改善城市交通工作,三是加強社會管理工作。在環境保護方面,需要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按照節能減排的原則,推進首都的城市建設和發展。在交通發展方面,需要從科學規劃、建設、管理和調控等多個環節出發,建立城市交通問題綜合解決機制,不斷提高交通的運行效率。在社會管理方面,需要培育和引導新的社會力量在社會管理中的積極作用,如發揮新社會團體、組織的社會治理和服務功能,加強社區建設,促進社會認同及和諧發展。
綜合起來看,“人文北京”對首都社會建設的要求實際上就是把“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的原則和人文精神貫徹到教育、社會保障、就業、醫療衛生、社會分配和社會管理等六大領域的建設和發展之中,把首都建設成為充滿人文氣息的、和諧穩定的宜居城市。
既然“人文北京”對以民生為重的社會建設提出了諸多要求,那么,如何按照這些要求去落實相應的社會建設呢?也就是說,沿著怎樣的路徑、以何種策略才能更好地推進“人文北京”的社會建設?
從理論分析上看,社會建設主要包括四個維度:一是思想觀念,二是物質設施,三是制度規范,四是組織機構。因此,“人文北京”的社會建設也可以選擇四條路徑去推進,即文化建設路徑、設施建設路徑、制度建設路徑和組織建設路徑。
文化建設路徑所要通向的目標就是構建城市人文思想和塑造城市人文氣質。一座人文城市必須具有人文特征的社會風尚,人文風尚的形成關鍵在于將人文思想和人文關懷的精神滲透到市民的觀念之中,文化建設在這一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思想的教育和觀念的認同功能。通過人文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廣大的市民將逐步認識、理解、接受人文理念,并形成人文精神乃至實踐人文行動。在城市的人文主義文化構建起來之后,這種文化將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把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內化為人們的價值和信念。
推進“人文北京”的文化建設,有兩條重要的進路:一是廣泛開展“人文北京”的大眾宣傳教育,通過宣傳教育,一方面讓越來越多的市民了解 “人文北京”的內涵和外延,認識建設“人文北京”的意義;另一方面讓越來越多的市民逐漸認同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引導更多的人參與到“人文北京”建設的實踐之中。只有廣大的市民的社會行動具有人文特征,才能真正形成人文的社會風尚。
“人文北京”社會建設中的設施建設是為創建人文社會環境奠定物質基礎。城市人文精神和品格的塑造,不僅僅要在精神思想領域里推進,而且也要依托于基本物質設施的建設,因為任何精神文化都要有相應的物質載體。創建首都具有人文特征的社會環境,在一定程度上離不開基礎設施的建設。譬如,在改善城市的宜居環境中,需要加大環境治理、住房、交通、醫療衛生、教育和社會管理與服務等公共設施的建設,讓廣大市民在社會生活中享受到越來越多的人性化的服務和更多的人文關懷,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能夠得到更充分的發展。
從北京市社會建設現狀來看,未來一段時期的設施建設需要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增加投入:
一是擴大醫療衛生服務設施的建設,為逐步解決居民就醫難問題提供物質基礎。在醫療衛生服務設施建設中,一方面要健全和完善城市社區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建設;另一方面加強和擴大高質量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建設。
二是加強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和管理設施的建設,為緩解交通擁擠、改善居民生活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
三是社會保障和管理服務設施建設。社會保障是民生建設的重要內容,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既需要不斷完善制度體系,也需要不斷加強物質基礎的建設。隨著北京市人口老年化趨勢越來越顯現出來,為實現對老年群體的人文關懷,城市在物質設施建設中就需要加大這方面的投入,如養老機構、老年人公共活動和服務場所等設施建設。
四是城市垃圾、污水處理和園林綠化設施的建設。改善城市生活環境,不僅需要增強居民的環保意識,而且還需要有一定物質保障來推進環境保護。在首都人口快速增長和城市規模不斷擴大的過程中,環境保護和環境發展將面臨越來越重的任務。增加環境建設投入,加強環境保護,是維護環境與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條件。
制度建設路徑是要為人文精神貫徹到各種社會行動之中提供激勵機制和規范約束。“人文北京”從理念到具體的社會建設實踐,必須有制度基礎。作為行動規范的制度,代表了社會核心價值取向。猶如諾思(D.North)所言:“行為的道德倫理規范是構成制度約束的一個主要方面,它得之于對現實的理解(意識形態)”。[15]按照“人文北京”精神建立起相應社會建設的制度體系,將引導和保證相關人文原則付諸于社會行動之中。
此外,制度建設會給人們的行動提供一種選擇集,這種行動選擇集通過激勵和懲罰機制規定和制約著社會行動選擇的范圍,由此為實現制度所設定的理想目標建設起社會行動的“軌道”。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是“人文北京”的重要目標,要達到這一目標,各種社會行動的主體必須在行動上實現協調一致,合理、完善的制度體系正是實現社會建設目標的基本保證。
最后,制度建設還包括政策及操作層面的執行措施。把“人文北京”的理念落實到社會建設之中,政府在其中的主導作用非常重要,盡管社會參與也必不可少。在建設“人文北京”的和諧社會中,不僅僅需要不斷創新和完善法律法規、體制機制等規范性制度體系,而且也需要根據現實的需要不斷創新和調整政策、措施等操作性制度體系。通過政策措施的更新,使其更加合理化、科學化,以便不斷提高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的效率,使社會運行趨于協調。
“人文北京”社會建設中的組織建設路徑就是為把人文精神落實到社會建設實踐之中提供組織保障。和諧社會建設目標是通過和諧的社會行動實現的,社會行動的和諧一致則需要靠組織的協調,把各種不同行為整合起來,構成有機統一的社會系統。隨著社會的快速轉型,社會現代化的不斷推進,社會行動的多元化傾向也越來越明顯、越來越突出,和諧社會建設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如何將多種不同的行動協調起來,使之和諧共處、共同發展。要完成此項任務,完全依賴已有的社會組織可能已不能滿足轉型期社會建設的需要。只有不斷推進組織創新和組織建設,形成更多的社會行動新主體、新組織,并通過這些新主體和新組織參與到社會管理和社會關系協調當中去,才有可能更好地促進社會和諧。因此,組織建設實際上就是要充分調動和發揮社會的力量,參與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提高社會管理的主體性,促進社會協調發展。
為了將人文精神和理念貫徹到首都和諧社會建設實踐之中,要發揮組織建設路徑的積極作用,必須著重解決兩方面的問題:
一是積極引導和發展新的社會組織,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在城市治理中的積極作用。當前,在城市化不斷深化和拓展的過程中,加強基層社區組織的建設,正確引導各種社區組織在社會生活中發揮積極作用,對社會和諧穩定意義重大。此外,繼承人文奧運遺產,發展志愿者組織和其它民間組織,充分調動各種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調節功能。
二是如何構建起各種組織之間的協調機制問題。發展新社團、新組織雖為社會管理提供新的力量,但新組織的建設和發展必須解決各種組織之間的分工和協作問題,唯有各種組織如社會組織與經濟和政府組織、新組織與已有組織之間能夠協調統一,才能對社會和諧真正發揮積極作用。
“人文北京”的提出,是在北京奧運會之后對首都城市品格和城市發展戰略的一種定位,其意義在于將人文主義精神貫徹到北京城市建設和發展之中,其核心是堅持“以人為本、以民為本”,通過大力發展民生事業,促進社會建設和文化建設,提升城市的品質和文明程度,把首都北京建設為文明之都、文化之都、和諧穩定的首善之都。
社會建設是 “人文北京”建設的重要載體或抓手,將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有機統一起來、協調起來,形成四位一體的建設模式,對于建設文明的、和諧穩定的小康社會有著重要戰略意義。加強社會建設,能夠有效促進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之間的協調,使經濟發展的成果有效轉化為社會福利,讓更廣大的人民從經濟發展中得到更多的福利。因此,社會建設是落實“人文北京”基本精神的行動保證,只有在和諧穩定、科學合理的社會環境中,人才能獲得全面的、充分的發展。
“人文北京”對教育、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醫療衛生和社會管理等基本民生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推進“人文北京”社會建設需要重點從文化建設、設施建設、制度建設和組織建設四個方面著手,這四種建設路徑并非彼此孤立存在,而是需要有機統一起來,即統一到“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等人文的基本原則之上,把人文精神貫穿到社會建設的各項行動之中。
(本文為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大招標項目“‘人文北京行動’計劃研究”和重點項目“人文北京與和諧社會建設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號分別為:09ZDA01與09AbSH 061)
注釋:
[1]馮友蘭.論中國傳統文化[M].上海:三聯書店,1988:98.
[2][3][英]阿倫·布洛克著,董樂山譯.西方人文主義傳統[M].北京:三聯書店,1997:40-46,271.
[4]劉淇.建設“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J].求是,2008 (23).
[5]馮惠玲.人文北京:城市品格和靈魂的塑造[A].“人文北京”論壇文集[C].2009年.
[6]紀寶成.“和諧:建設人文北京的核心”[N].光明日報,2009-04-09.
[7][法]涂爾干著,渠東譯.社會分工論[M].三聯書店2000:33、73.
[8]鄭杭生,楊敏.關于社會建設的內涵和外延[J].學海,2008(4). [9]北京市統計局.北京統計年鑒2008[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350.
[10]數據來源于中國人民大學調查與數據中心發布的《2009年中國發展指數》。
[11][12][13]北京市統計局官方網站 http://www.bjstats.gov.cn/ tjnj/2009-tjnj/,2010-05-10.
[14]北京市民政局官方網站http://bjmjzz.bjmzj.gov.cn/,2010-05-12.
[15][美]諾思著,陳郁等譯.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M].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28.
D616
A
1006-6470(2011)05-0067-08
陸益龍,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教授
李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