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維棟
“兩村”的創新之路
——小崗村、中關村吹響改革最強音
文/于維棟
歷史不應該忘卻,改革必須“深耕”!在中國改革大潮涌動中,多少人多少事書寫出今天的富強和繁榮。
1978年11月14日,安徽鳳陽縣小崗村18位農民以“托孤”的方式,冒著極大的風險,立下生死狀,在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按下了紅手印,創造了“小崗精神”,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
1980年10月23日,陳春先在妻子的眼淚中堅持對新技術擴散理念的大膽嘗試,扔掉鐵飯碗、拋棄光明前途,創立了中國第一家民營科技機構。從1982年開始,以“兩通兩海”為代表的中關村第一代創業企業集群,拉開了中國民營科技企業的大幕,“中關村精神”由此傳承、發展。
小崗村孕育了中國農村改革,中關村則喚醒了中國民營科技。兩個“村”通過對所有制的大膽突破,吹響了改革開放的最強音。
30年前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陳春先為首的7名科技人員在北京市科協支持下成立的民辦科技機構,是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科技企業最早的雛形。民營科技企業的發展是改革開放以來最有代表性的新事物之一,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科技企業的崛起,它的影響和重要意義,可以和小崗村1978年12月發生的包產到戶的事件相提并論。所不同的是,一個發生在農村,一個發生在城市,而且是在北京;而相同的是,都涉及所有制的問題,而所有制問題則是經濟關系中最主要的、最核心的問題。
就中關村的民營科技企業的發展歷程來說,30年來大體上經歷了3個階段:即電子一條街(1980~1988年)、北京新技術產業試驗區(1988~1998年),和中關村科技園區(1998至今)。
這3個階段實際上是走出改革開放以來城市經濟發展的一條新路子。第一個階段即電子一條街的階段,是探索著發展城市經濟的一種新的企業形式,即民營科技企業,它的特點是“四自”(自籌資金、自由組合、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加上科技“四自”有活力,科技有競爭力。從民辦發展到民營,表明它兼容了各種所有制而強調了機制。“問題不在于所有制,而在于企業的運行機制”(見《希望的火光》);第二個階段是探索發展一種以園區的形式來發展城市工業經濟。上個世紀90年代的實踐表明,這種形式已經取得成功并在全國產生巨大的影響;第三個階段是“中關村”的概念已經突破了園區的范圍,在探索發展以新興產業群和地區經濟發展相結合的路子,這條路子正在走著。
總之,中關村民營科技企業30年走來的是一條城市經濟發展的新路,這條路子起步的時候沒有小崗村走得那么順利。1978年12月小崗村生產隊長嚴宏昌把18戶農家召集開會,決定“把土地分了”并立下了生死契約,第二年秋天獲得了大豐收。小崗村的成功帶動了周圍的農村,1979年秋收之后,許多農村已經采取“瞞上不瞞下”的辦法,一夜之間就把田地和耕牛劃分到戶。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屆四中全會通過了決定,充分肯定了聯產承包責任制。(見黃孟復主編《中國民營經濟史紀事本末》)1979年底,全國實行包產到戶的生產隊達到10%。1980年達到25%,1981年底已經達到50%。但是中關村在1980年10月出現了陳春先的“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之后,兩年之內沒有出現新的民辦科技機構,服務部的賬目被查封,人員受到審查。1983年1月,胡耀邦、胡啟立、方毅等中央領導同志對陳春先的事件做了指示,指出“陳春先同志帶頭開創新局面,可能走出了一條新路子”之后,中關村的民營科技企業,才逐步發展起來了。1982年底王洪德成立了京海公司,1983年陳慶振成立了科海,1984年萬潤南成立了四通,倪振偉成立了海華,彭偉民成立了時代,柳傳志成立了計算所公司(聯想前身),金燕靜成立了信通等。到1985年3月,中共中央關于科技體制改革的決定公布,提出“允許集體或個人建立科學技術或技術服務機構”,這才得到中央文件的肯定。我們做一個比較,1978年12月小崗村包產到戶的提出到1979年9月,就得到中央文件的肯定,不到一年;而中關村1980年10月出現的民辦技術服務機構,到1985年3月才得到中央文件的“允許”,花了4年多時間。這里城市改革先行的探索者所經歷的艱辛,可想而知。
既然無論是小崗村還是中關村,開辟的都是一條新路,正如魯迅所說過的,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形成了路。可見新路不是一個人所能走出來的,而是要有一群人先走,爾后又有許多人不斷跟上,不斷地走,才能形成的。不管先走后走,各自都對這條路子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小崗村和中關村的路子都是群眾走出來的,而不是哪位英明的領導人提出來的。這說明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當然,首先發現和支持人民群眾的首創的領導人,也是足夠英明的了。

北京中關村

中關村創業第一人陳春先(攝于1988年5月)

中關村西區夜景

嚴宏昌(左二)與村里的老人走在小崗村寬闊的水泥路上(攝于2009年8月)

小崗村18位農民按下紅手印的“包產到戶”契約
要評價中關村和小崗村新路的歷史意義,還得把視野向前移30年。1949年在新中國成立的前夕,毛澤東說過,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那么第二步是什么呢?他沒有說。但是我們從上個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的實踐,可以看到他的一些想法。在農村,從互助組,合作社到人民公社運動;在城市,從總路線、社會主義改造到大躍進,從大煉鋼鐵到超英趕美,從提出“四個現代化”,到文化大革命的斗私批修,都表明他在想找一條新路(既不同于歐美,也不同于蘇聯)。這條新路的目的,是迅速在經濟上趕上英美,又能實現共同富裕。根據書本的理論,工農群眾生活之所以貧困,根源在于私有制。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從50年代到70年代一系列的政策,都是以改變私有制(由私有向公有集中)為主線的,而且步子越來越快。但是20多年的實踐結果并不是走向共同富裕,而是共同貧困。在農村,許多人吃不飽飯,在城市,日用品越來越短缺,以至于不得不靠發票證來維持老百姓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和英美發達國家的差距,不是縮小,而是擴大了。毛澤東去世之后,在中央指導下,黨內進行了一次真理標準的討論,重申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個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原理。這實際上是又一次思想解放的討論。在思想解放的基礎上,人們對所有制問題有了新的認識。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有制必然會不斷調整。但是所有制的調整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調整所有制的目的,是發展生產,提高生產力水平,改善老百姓的生活,達到共同富裕。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在不同條件下,把所有制調整到什么狀態,什么程度,這完全要看怎樣最好體現自己的目的來決定。在這里,最大限度提高生產力水平是第一位的。在黨內高層基本上統一認識的基礎上,1978年12月召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的工作重點放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決定。顯然,這時候講經濟建設,并不是指重復過去20多年的經濟建設的作法,而是要走一條新路。這一條新路的具體形式是什么?文件上并沒有說。差不多同時出現的小崗村,就是在群眾的實踐中冒出來的新路,這時候黨內的一批英明的領導干部抓住并支持了這個新事物,很快就取得了成效,成了燎原之勢,這是農村經濟所有制調整一次重大突破。正如我們在過去30年的實踐結果看到的那樣,這次調整使農業生產力空前發展,農民擺脫了貧困,解決了溫飽問題,正在奔向全面小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中關村的路子出現得慢一些,發展得曲折一些,這是因為城市經濟的發展,城市經濟所有制的調整,要比農村復雜得多,困難得多。然而不管怎樣,30年中關村的路子走過3個階段,總體看來,走這條路子使生產力不斷發展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綜合國力增強了,和發達國家的差距縮小了。應該說,這條路子是成功的,是經得起實踐檢驗的。
如果將小崗村的路子和中關村的路子做一個對比,它們共同之處是都是來自群眾,來自實踐,經得起檢驗,是成功的。不同之處是一個適用于農村,一個適用于城市,更重要的不同之處是,小崗村包產到戶的模式只是對于小農經濟,才是有活力的。30年過去了,農村的溫飽問題已經解決,當農業從小農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時候,這里的問題關鍵是要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第一步是要縮小城鄉勞動生產率的差距,達到城鄉相當的水平。這種情況下,過去30年適用的模式已經陳舊了,需要創造新的模式,探索新的路子。相比之下,30年前中關村科技人員創造的模式在不斷發展,不斷創新,這條路子在今后相當長的歷史階段中,仍將發揮重要作用。
我們今天來回顧中關村30年走過的路子,肯定這條路子,不是為了給誰評功擺好,而是為了繼續走下去,創造更好的未來,要著眼于今后30年。我們要總結經驗,繼續和發揚中關村的創新精神,培育中關村的創新文化,充分發揮中關村在建設創新型國家中的先鋒帶頭作用,為在本世紀中葉使中國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作出自己的貢獻。
什么是中關村的創新精神?中關村的創新精神,是“五四”精神、“一二·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在改革開放新時期的繼承和發展。把愛國主義和科技創新的實踐結合起來,這是過去30年中關村的創業者身上最寶貴的東西,也是他們在創業中獲得取之不盡的動力的源泉,這是今后仍然要繼承和發揚的。要建設創新型的國家,造就一批又一批創新型企業,就要培育中關村的創新文化。過去中關村涌現過大批的社會精英,那么今后中關村能否出一批世界級的創新型企業?能否出一批掌握世界前沿高端技術的企業?能否出一批世界知名高技術的品牌?能否出一批諾貝爾獲得者呢?全國人民都在期待,中關村的科技人員和企業家也都在努力實踐。但是問題不在于主觀愿望,而在于創造社會經濟文化條件:臨淵羨漁,不如退而織網。我們現在應該說經濟基礎條件是具備了,一定的社會政策條件也是有了,最缺乏的,還是觀念形態跟不上,創新文化的良好氛圍,還有待大力培育和提倡。我們現在還有許多浮躁和華而不實的東西,封建的、保守的、小農的觀念,不時還在我們的頭腦中作怪,不斷反映到我們的工作中來。不清除這些東西,創新文化的建設,就會遇到重重阻力。這一方面,我們還要做許多工作。
建設中關村的創新文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方方面面引起重視,形成合力,共同努力。要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關村的幾代創業者的奮斗歷程中,發現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創業文化,進行歸納和整理,加以傳播。文化不是口號,文化就是人,人是文化的載體。創新文化,就體現在創新者身上。所以中關村的創新文化,不要從外國人身上去找,也不要從中國古人身上去找,而要從當代中關村的創新者的創新實踐中去挖掘、整理、傳播,去培育和發揚。
(作者:原“中關村電子一條街”中央聯合調查組長,中共中央辦公廳調研室原副主任、研究員,中國民營科技實業家協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