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志群
構筑人才高地 提升企業創新能力
文/余志群
江漢石油管理局第四機械廠是一家有70年歷史的石油鉆采專用裝備制造企業,產品覆蓋固井壓裂設備、鉆機、修井機、海洋石油設備和高壓管匯元件五大類16個系列,先后出口到美國、加拿大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業內,是產品型譜最為齊全的廠家,也是出口石油鉆、修井機數量最多的企業。工廠現有用工2635人,其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達660多人。
近年來,該廠著眼于建設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實力現代企業,堅持把“人才強企”作為工廠的“主打戰略”,確立以“有本事、靠得住”為核心內容的選人導向、以“請進來,走出去”為基本手段的育人方式、以“放心壓擔子,細心引路子”為基本原則的用人模式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理念,充分開發國際、國內兩種人才資源,全力構筑加快發展的人才高地,拓展人盡其才的新空間,促進了企業技術、管理創新能力的穩步提高,帶來了企業的跨越式發展。
人才興,則企業興。成功的企業首先生產的是人,其次才是產品。這些年,工廠堅持在產能建設壓力大、人手不足的情況下,不惜投入為各類人才的成長開辟綠色通道。
一是“內請外送”,加強理論培訓。對外采取脫產、在職等形式,把各類技術骨干送出去“回爐打造”。從2003年起,陸續與武漢理工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聯合開辦車輛工程、機械工程和MBA三個在職研究生班,先后選送80多名優秀專業技術人員接受專業培訓,選派30多人參加集團公司國際化經營人才培訓和全日制研究生學習。對暫時沒機會外出學習的員工,通過“內請外聘”組織一支力量較強的師資隊伍,自行組織培訓。延請10多名國內外知名專家來廠,就低溫鉆機、五缸柱塞泵、三維設計等技術,舉辦專題講座;組織“本土專家”講課,利用“雙休”時間,面向全廠660多名專業技術人員舉辦管理、設計和工藝知識講座,平均每年達200多課時。
二是立足“基層一線”,強化實踐鍛煉。一方面,通過崗位交流等形式,讓各類人才在基層一線接受鍛煉,深入了解企業生產流程、生產常識,體驗一線的艱難困苦,調適情感與心態,增長處理問題的才干;另一方面,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組織300多名員工到德國奔馳、日本三菱、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等優秀企業實地考察學習,組織260多人次到各油田施工現場了解產品運行狀況,傾聽一線操作人員對產品的改進意見,為企業發展積累創新智慧。
三是依托項目平臺,培養拔尖人才。瞄準專業制高點,超常規地造就一批在行業中叫得響的技術專家。對于工程技術人員,在制訂新產品開發戰略時,企業首先考慮與國際對接,主動向國外用戶征求設計意見,與國際知名設計公司合作,聯合研制快移快裝鉆機、大功率壓裂機組等國際領先的產品,充分發揮項目平臺的作用,在合理使用中加快培養,確保完成一個設計項目培養一批人才。培養過程中,注重引導他們放眼國際去找參照系、找榜樣、找標尺,牢固樹立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銳氣。工程技術人員開闊了視野,接受了先進的設計理念,加深了對產品設計人性化要求的理解,提高了計算分析能力,逐步走進了概念設計、快移快裝技術、產品集成配套等國際先進的設計領域。
對企業管理團隊,他們在推進管理變革時,始終瞄準石油裝備制造業的標桿企業美國哈里伯頓、國民油井公司,在推進管理創新中,引導大家拓寬管理知識,抬高工作標準。這幾年,工廠強力推行精益生產方式,全面推廣項目管理,在業界率先實施ERP系統,導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企業管理取得了長足進步,產品制造周期平均縮短10~45天,生產成本下降了5%~8%,產品一次性交檢合格率達到98%以上,一批優秀人才在管理變革中脫穎而出。近5年,工廠先后有11名員工被中石油、中石化及江漢油田選中上調,有5名被上級黨委提拔重用。
高規格、多渠道的人才再教育、深加工,促進了人才高度的躍升,工廠形成了“才”源滾滾之勢,解決了長期以來人才青黃不接的難題。“十一五”期間,工廠先后有3人在中央企業職工技能大賽上獲得金獎,有兩人被命名為“全國技術能手”,有6人獲得省部級勞模、“中國石化突出貢獻青年專家”稱號,1人被評為“湖北省自學成才標兵”,1人獲“孫越崎青年科技獎”。吳漢川、徐軍、潘浩、王成章等一批在國內石油機械設計領域“扛鼎”的人才迅速成長進來,成為引領石油裝備設計風騷的源頭活水,由他們設計的快移快裝鉆機、模塊鉆機、自動混漿水泥車、大功率壓裂機組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了替代進口,并成為市場的新寵。

中國石化集團江漢石油管理局第四機械廠
構筑人才高地,最大限度地把人才的潛在優勢轉化為市場競爭力,必須創建“人盡其才”的工作機制。按照這個思路,他們堅持讓人才流動到企業最適合、最需要的崗位上,實現人才資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用人所長,充分挖掘人才資源的潛力和使用價值。
一方面,立足于內,盤活人才存量。在選人上堅持“英雄不問出處”,“注重實績,競爭擇優”,打破學歷、資歷和身份界限,全面辯證地看人,揚長避短地用人,把“能做事”的人提拔到重要崗位上來。在廠首席工程師、責任工程師評聘過程中,工人出身的吳漢川被聘為壓裂設備設計首席工程師,成為廠首屆3名首席工程師之一,還有10多名電大、中專畢業的技術人員被聘為責任工程師。
人才配置堅持適才適位,讓合適的人在合適的位置做合適的工作,既防止大材小用,搞人才高消費,又防止小材大用,搞“小馬拉大車”。根據能力強弱、年齡結構和性格特征,合適地選配人才,有意識地創建高、中、低梯隊結構和容易團結與配合的工作環境。近三年,根據產品結構變化和企業工作流程再造的需要,廠里先后10多次調整機構設置,建立了“以‘60年代’為砥柱、‘70 年代’為骨干、‘80 年代’為接替”的人才梯隊結構。在人才使用上,放手而不撒手,信任但不放任,鼓勵大膽創新,允許適當失誤,讓各類人才在困難與逆境磨練中接受考驗、提高能力。
在分配方式上,堅持按勞分配、效率優先的分配原則,建立技術人員績效考核體系,把收入分配辦法從以固定工資為主逐步調整到以浮動工資為主,實行按崗取酬,按業績取酬,使分配向關鍵崗位、關鍵人才傾斜,對有突出貢獻的給予重獎,做到一流人才一流待遇。引導人才把個人價值取向與企業發展緊密結合,形成企業合理鼓勵人才、人才積極為企業作貢獻的良性循懷。
在激勵機制上,推行實績導向、貢獻導向的激勵政策,工廠先后制訂了《激勵技術創新實施辦法》等6個管理規定,從干部選拔、考核等10多個方面,完善管理機制,建立管理體系;設立專利獎、優秀論文獎、新產品開發獎等獎項,鼓勵各類人才用高期望牽引自己,用高標準要求自己;重獎合理化建議,讓合理化建議獎成為職工收入的重要來源,點燃職工的創新激情。為了進一步激發優秀人才的工作熱情,廠里專門設立首席工程師和責任工程師崗位,在職工工資水平不高的情況下,每月給予他們數額可觀的崗位津貼。
另一方面,引智借腦,楚才晉用。引進人才是優化結構的重要手段。對于國外、廠外的優秀人才,企業一直強調“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這兩年,工廠大力實施“企企、企校、企研”聯合工程,先后聘請LM公司總裁、被全球最大的“NABORS”鉆井公司總裁譽為“天才設計師”的麥克先生等6名專家擔任高級技術顧問。在他們的指導下,“Big&Easy”交流變頻鉆機、直升機吊裝鉆機等一批具備國際領先水平的設備相繼問世,其中,“Big&Easy”鉆機無須吊車就可安裝起升到位,引領了當今國際鉆井作業快移快裝的潮流,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鉆機之一,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發明專利;LS30DBT全套拖掛鉆機,實現了鉆機的成套化和全套拖運,使搬家和移運效率提高了60%,填補了我國輕型成套拖掛鉆機的空白;針對歐美勞動力成本高、作業效率要求高,為滿足惡劣工況下鉆井作業需要而開發的直升飛機吊裝鉆機,全部采用模塊化設計,國際獨創,顯示出廣闊的市場前景。由于卓越的工作成效,廠外聘專家彼得·賽茲、羅杰·麥克、比爾·耐得等3位先生,先后榮獲“國家外國專家友誼獎”,在人民大會堂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彼得·塞茲還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永久居留資格證書》。
良好的用人機制快速提升了企業的創新活力。工廠不僅始終保持了產品研究制造水平與國際同步,而且順利實現了市場從陸地到海洋、從國內到國際的兩個跨越。在休斯敦國際石油機械OTC展會上,“SJPETRO”品牌絢麗奪目,吸引了國際眾多石油同行的眼球。性能優良,質量穩定可靠的“SJPETRO”產品,受到國外用戶的充分信任和廣泛歡迎,批量進入北美、中東、俄羅斯等主流市場。
這些年,工廠一直堅持倡導“快樂創新,開心設計”,不僅為員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完善的培訓體系,完備的激勵機制,而且還倡導為員工服務的管理文化。
一是營造安全舒適的生活環境。強化人性化管理,給技術人員創建周末文體活動場所,添置文體活動用品;替經濟不富裕的大學生墊資購買商品房;為各路人才解決子女就學和配偶就業等問題;給予新分配來廠的大學生生活補貼,并配齊各種生活用品,逢年過節,專門組織聚餐,為他們排遣思鄉之情,增強他們對企業的歸宿感;組織大家參加每年的年會、趣味體育運動會及各種體育活動,生病、結婚、生子時,廠里及時組織慰問,從這些學習、工作和生活的細微之處關心人才,從尊重個人發展空間、保護個人合法權益,培育人際親和關系的關鍵之處關愛人才,腳踏實地把實施人才興企戰略的工作重點轉移到人才服務上來,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較好地滿足了各類人才的身心健康需求和交流、學習、娛樂等社會需求。

四機廠生產車間
二是搭建和諧的干事創業舞臺。對有潛力的青年才俊,大膽壓擔子、給位子,讓他們在重要崗位經風雨、長見識、增才干。該廠在研究所增設室主任崗位、在基層生產單位增設技術副廠長崗位,定期從各方面進步較快的大學生中選拔骨干充實到基層領導崗位,拓展他們施展才華的舞臺。中基層領導干部中,“70后”占到47%,“80后”也達到5%。工作中,工廠大力倡導勇于創新、不怕失敗的科學精神,營造寬松、友好、生動活潑的工作氛圍;引導大家始終保持奮發有為、自強爭先的精神狀態,形成鼓勵探索、敢于突破、潛心鉆研、寬容失敗的創新環境。這幾年,通過加強與國際知名設計公司的研發合作,與油田共建“互為培訓與新產品試驗基地”,建立“產學研用”開發模式,啟動“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申報,強化研發過程中的專業化分工、專業協作和程序化管理,充分發揮技術帶頭人和團隊的力量,開發了30多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新產品。各路人才在挑戰中成長,在比拼中超越,在新品開發項目的順利推進中獲得了滿足感、找到了成就感,實現了與企業的共同發展、共同進步。
三是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文化氛圍。主要是做到“三個到位”:政策導向到位。工資、獎金大幅度向人才傾斜,福利待遇給予特殊照顧,療休養優先,每年享受一次免費體檢,提高各路人才評先選優的比例,重獎創新創效活動,促使一切有利于技術進步的愿望得到尊重、活動得到支持,促使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制度落實到位。層層建立工作責任制,積極構建上下左右良好的溝通系統,為各路人才參與企業決策提供保障,增強他們的認同感、歸屬感。輿論宣傳到位。以企業愿景鼓舞人,利用廠報等媒體,大力宣傳知識改變命運,技能成就事業的先進典型,強化示范帶動作用,增強各類人才服務企業的責任感、榮譽感。
人才工作的深入,促進了企業創新能力的快速提升,帶來了企業的跨越式發展。近幾年,我廠先后承擔省部級以上重大專項20項,其中包括1項國家863項目和1項國家重大專項3000型成套壓裂裝研制及應用示范工程,取得60余項科技成果,其中25項達到國領先水平,獲國家授權專利112項。“十一五”以來,工廠營業收入以年均2%的速度遞增,年收入突破20億元,年上交利稅6000多萬元,為油田勘探開發與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工廠先后榮膺“全國質量管理優秀企業”、“全國實施卓越績效模式先進企業”、“全國用戶滿意服務單位”、“湖北五一勞動獎狀”、“機械工業現代化管理企業”、“湖北省最佳文明單位”、“湖北省制造業信息化科技工程優秀示范企業”等多項殊榮,被認定為湖北省企業技術中心、湖北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廠黨委被湖北省國資委黨委、中國石化黨組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廠工會被授予“全國模范職工之家”稱號。工廠連年蟬聯中國石油鉆采設備制造專業“十強企業”,排名第二。
(作者:政工師,華中科技大學在讀MBA,現任中國石化集團江漢石油管理局第四機械廠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