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佳 胡元
中國部長們的歷史文化課
文/徐佳 胡元

“部級領導干部歷史文化講座”的地點設在國家圖書館古籍館的臨瓊樓,面朝北海。在二層格局方正的房間里,布局一絲不茍:深褐色木質課桌,墨綠桌面,醬紫座椅;桌面上的按壓式保溫暖水瓶和青花瓷蓋碗茶杯,橫縱皆成筆直一線。
講座組織者在細節上極盡“用心”:一份主講人的講座提綱及推薦書目,一張關于講座的《征求意見表》,兩張印有中國水墨畫的淡淡條文散頁被一起放在專門為講座定制的銅板紙文件夾中,旁邊擺放著新削好的紅黑兩支鉛筆。身處這個富有意境的場所,忙碌的部長們松弛下來,洗耳恭聽,別有一番情趣。
“9年了,講座一轉眼已經辦了一百多場。”國家圖書館館長周和平笑說。
2002年元月,由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國家文化部、中國社會科學院三方主辦,國家圖書館承辦的“部級領導干部歷史文化講座”第一期開講,時任國務院外事辦公室主任劉華秋成為主講第一人,題目為《當前國際形勢分析與展望》。
初始,部長們對講座的效果心存懷疑。但講座創辦伊始,反響出人意料的好。主、承辦方對講座的投入也竭盡其能。一年幾次的協調會,從對選題的策劃,與主講人的頻繁溝通,講座之前向部級領導提供的講座提綱、推薦書目以及學者的相關著作,到講座后將講座內容編輯成活頁文選再次發送給各部級領導干部,每年年終還將全年的講座內容集結成書和光盤發放給部級以上領導干部,部長們極為滿意。
國家圖書館創辦講座是有歷史傳統的。建國初期五六十年代,郭沫若、老舍等大家皆在國家圖書館辦過講座。隨著國家圖書館新館在海淀白石橋邊的落成、翻修,加之面朝中南海的地理位置,都為國家圖書館舉辦“部級領導干部歷史文化講座”拓展、延伸服務職能提供了便利條件。
現今,講座的選題設定在六大方向:中外歷史、哲學文化、民族宗教、文學藝術、時事政治、社會經濟。除了歷史文化方面,主辦方也會選擇當下一些社會熱點問題。如在西藏“3·14”事件和新疆“7·5”事件發生后,主辦方曾專門為部長們策劃關于新疆、西藏問題的講座。
隨著講座影響面的不斷擴大,它的吸引力開始從面向國務院系統的部級領導,擴大到中央機關、大型企業,然后又拓展到北京市相關領導,再至解放軍領導層,不斷有新的人員加入。2010年10月,中國紅十字會會長彭佩云在看到媒體對于講座的相關報道之后,親筆寫信給國家圖書館館長周和平,表示希望得到講座的相關書籍和活頁文選。
該系列講座在國家財政支持下,基本以一個月一期,勻速舉行,至今已經舉辦153期,共計2萬余人次參加。
在2010年10月30日的《當代中國—傳統與現代的變奏》講座中,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劉夢溪面向臺下的部級干部聽眾,自稱是“一介書生”。這是劉夢溪第二次作為主講人參加“部級領導干部歷史文化講座”。第一次的題目為《百年中國文化傳統流失與重建》。
在劉夢溪看來,自己作為一名知識分子,無法不關注這個國家和社會所面臨的來自內部和外部的挑戰,并致力于從文化角度去解釋中國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探討中國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張力,以及如何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吸取智慧以應對挑戰。在講座過程中,劉夢溪與臺下聽眾的互動,表達了他竭力推廣國學課程的愿景。“研究國學的人可以很少,但是,學習國學的人應該很多。”講座結束后,劉夢溪說。
自講座開辦以來,主辦方所請的主講人既有任繼愈、吳良鏞、湯一介、李學勤、戴逸、葉嘉瑩、馮其庸等老一輩知名學者,也有唐浩明、錢乘旦、陳來、鄧小南等中青年學者。總的來說,主辦方在考慮邀請學者時,老年學者和中青年學者都會兼顧到,有時一些中青年學者會表現得更開放些。
在談到給部長講課會不會感到一些壓力或是講課時有什么顧慮時,專家們均表示,并未感到很有壓力,同時也沒有太多的顧慮。部長們上課都很認真,也不會因為所面對的是部長而讓自己的學術立場或是授課風格發生什么變化。
講座自愿參加。在每次講座開講之前,來上課的部長會在教室門前刷卡簽到。在年終統計中,多次出勤的部長會得到講座主辦方專門設立的“勤學獎”。
國防大學副校長任海泉是講座的“長期生”,只要周末有時間就會到場。任海泉認為老師們所講的精彩內容會對自己的平時工作,形成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已經退休的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原辦公室副主任李世忠也是講座的常客,曾經獲得過“勤學獎”。在他看來,“勤學獎”雖不具任何實際意義,但卻是對自身學習態度的肯定。而講座也正好彌補了領導干部對于歷史文化方面知識的需求。
據講座的承辦方介紹,部級領導為了能夠聽到講座,非常用心將所有工作安排在講座日之外。不少領導為聽到講座而風雨無阻。據了解,積極參加講座多次獲得“勤學獎”的領導有中央組織部常務副部長沈躍躍、副部長李建華,全國人大環資委主任汪光燾,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孫懷山,解放軍原副總參謀長熊光楷,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第五屆主席團副主席王新憲,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宋樹濤,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牛越生等一百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