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枝
(孝感學院政治與法律學院,湖北孝感432000)
心理學理論認為:需要產生動機,動機產生行為。馬克思指出,“需要是人的本性”。[1]80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師(以下簡稱基礎課教師)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思想政治教育,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基礎課教師自身需要滿足狀況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工作狀態和業績,從而影響到高等教育事業的成敗。然而,目前有關高校基礎課教師需要的研究尚不多見。本文希望通過對高校基礎課教師需要的研究,為解決高校基礎課教師的有效激勵機制問題拋磚引玉。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有五個層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生理需要是人類生存和發展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安全需要是保護自身免受傷害的需要,包括人身安全(身體健康、人身不受侵害等)和職業安全(工作穩定、避免失業、收入有保障等);愛與歸屬需要是指人有尋求愛、友誼、歸屬和接納方面的需要;尊重需要是人都希望自己有穩固的地位,希望得到別人的高度評價,需要自尊,或為他人所尊重;自我實現的需要指人有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能力與實現自身的理想和價值的需要。
在正式研究之前筆者先行對高校教師的職業動機做了初步調查,結果為:12.3%的人是為了謀生(即生理需要),15.9%的人是因為工作穩定、物質待遇有保障(安全需要),13.1%的人認為工作環境單純、人際關系融洽(愛與歸屬需要),15.5%的人認為高校教師這一職業受人尊重、有威信(尊重需要),而43.2%的人選擇教師職業是為了發揮自己的特長、實現自我(自我實現的需要)。另外,周彬等人的調查表明:教師中有44.79%都將工作崗位上“實現自我”作為自己最重要的工作需要,希冀他人尊重的占18.40%,而重視工資福利的教師只占16.40%。[2]這些表明運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分析高校基礎課教師的需要有可行性。基于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極大的提高以及《教師法》等相關法律的實施,高校教師生理需要和安全的需要已得到較好的滿足,同時各高校之間教師的物質待遇有較大差異,所以,本文僅研究高校基礎課教師精神層面的需要,即愛與歸屬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1.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為高校基礎課教師。筆者認為,高校基礎課教師三種需要的滿足狀況從兩個層面研究更加準確可信,一是高校基礎課教師對三種需要滿足的自我評價,二是他人對高校基礎課教師三種需要滿足狀況的評價。為此筆者抽取湖北省高校基礎課教師103人,大學生120人展開調查研究。
為了使研究結論更具有說服性,筆者同時設計了對照研究,即另抽取了125名高校專業課教師。整個教師調查發放問卷230份,剔除無效答卷9份,獲得有效問卷211份,有效率97%;大學生調查發放問卷123份,剔除無效答卷8份,得有效問卷115份,有效率94% 。所有問卷采用匿名方式填寫。
2.研究方法。
問卷調查法。借鑒學者的相關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根據對部分高校教師的訪談記錄,參考相關問卷,我們設計了“高校教師需要調查問卷”,然后就調查問卷進行信度和效度檢驗。這里采用克朗巴哈信度。首先對30名教師和30名大學生進行了小樣本試測,運用SPSS 10.0對得到的數據進行了分析,根據分析結果,得到cronbach a=0.85,表明此問卷具有較好的信度。效度檢驗采用專家法。經由9位相關專家進行獨立鑒定,認為問卷項目可以較好地反映所要調查的問題,表明問卷具有較好的內容效度。問卷共有兩份:一是湖北高校基礎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需要調查表,二是湖北高校大學生調查表。問卷中的問題均采用李克特五點記分法。
訪談法。為了全面考察高校教師需要狀況,除了設計專門的問卷調查之外,筆者還結合使用了訪談法,訪談對象為校領導、其他教師、市民等。通過訪談,收集問卷中的部分問題的結果。
3.調查數據分析。所得數據采用SPSS10.0 for Window s統計軟件進行處理和統計分析。
1.高校基礎課教師的愛與歸屬需要。教師的愛與歸屬需要包括追求家庭的幸福、美好的友誼、甜蜜的愛情以及與同事和領導的良好的人際關系(共性),追求與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職業特性)。所以,本節有關基礎課教師愛與歸屬需要滿足狀況就是考察師生關系。為此,筆者設計了三個問題對高校基礎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進行調查:1)您認為學生對您喜愛的程度;2)您認為您的課堂對學生的吸引力;3)您的學生與您聯系的狀況。基礎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各自的分數見表1。

表1 基礎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愛與歸屬需要的滿足狀況
表1表明高校基礎課教師在愛與歸屬需要的滿足上得分僅為3.69分。而相比之下,高校專業課教師得分(3.98)明顯高于基礎課教師,兩者之間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計算出的P值0.0001遠遠小于0.01)。
下列四個問題調查大學生對師生關系的評價:1)你對基礎課教師/專業課教師的印象;2)你對基礎課教師/專業課教師的態度;3)基礎課教師/專業課教師對你的吸引力;4)你與基礎課教師/專業課教師的聯系狀況。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大學生與基礎課教師/專業課教師的師生關系
由表2可知,從大學生層面判定大學生與高校基礎課教師之間的師生關系得分為3.58,同大學生與高校專業課教師之間的師生關系得分(3.94)相比,兩者之間同樣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計算出的P值0.0001遠遠小于0.01)。而高校基礎課教師與大學生之間的師生關系自我評價與大學生評價的對比結果為表3。

表3 基礎課教師與大學生各自對師生關系的評價
表3顯示:高校基礎課教師對師生關系的感受與大學生心目中的師生關系的認識無顯著差異(計算出的p值0.10大于0.05)。因此可得出結論:高校基礎課教師對師生關系的主觀感受準確可信,即高校基礎課教師愛與歸屬需要滿足狀況為中等程度。當愛與歸屬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他強烈地感到孤獨,感到在遭受拋棄、遭受拒絕”。[3]48
2.高校基礎課教師的尊重需要。“除了少數病態的人之外,社會上所有的人都有一種對于他們的穩定的、牢固不變的,通常較高的評價的需要或欲望,有一種對于自尊、自重和來自于他人的尊重的需要或欲望”。[3]49尊重的需要,既包括自身對名聲、地位、自我價值等方面的個人感覺,也包括他人對自己的認可與尊重。據此我們設計了三個問題測量高校基礎課教師的自尊感:1)如果您有選擇權,您是否會選擇做基礎課教師/專業課教師;2)做自我介紹時,您是否樂意介紹自己是基礎課教師/專業課教師;3)當被介紹自己是基礎課教師/專業課老師身份時,您的感覺。調查顯示,如果高校基礎課教師有選擇權,他們更愿意做一名專業教師;他們不大愿意主動介紹自己是基礎課教師。統計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高校基礎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的尊重需要
表4顯示的信息是高校基礎課教師對自身的身份、地位、自我價值等認可程度較低,與專業課教師的自尊需要維度相比,存在顯著差異。
那么他人對高校基礎課教師的認可與尊重又如何呢?我們通過以下四個問題進行測量:1)您(包括學生、其他教師、學校領導以及社會成員)對基礎課教師/專業課教師所教課程重要性的看法;2)您(僅指學生)對基礎課教師/專業課教師威信的評價;3)您(包括學生、其他教師、學校領導)對基礎課教師/專業課教師在學校的地位的評價;4)您(包括學生、其他教師、學校領導以及社會成員)對基礎課教師/專業課教師的社會地位的評價。統計結果如表5所示。

表5 社會對高校基礎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的認可與尊重
由表5可知,社會對高校基礎課教師認可與尊重程度較低(3.46),與社會對高校專業課教師認可與尊重程度(3.99)存在十分顯著差異(計算出的P值0.0001遠遠小于0.01)。而高校基礎課教師尊重的需要既包括自尊,也包括他人對自己的認可與尊重。表6即為高校基礎課教師自尊與他人尊重的具體數據。
從表6可以看出高校基礎課教師的自尊與他人尊重之間無顯著差異(計算出的p值0.32大于0.05)。
這表明高校基礎課教師對尊重的主觀感受準確,因此可得出結論,高校基礎課教師尊重需要的滿足程度不高。當高校基礎課教師這種需要得到滿足時,“他們就會產生自信心,覺得自己有價值、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有用處和必不可少,然而這些需要一旦受到挫折,就會產生自卑、弱小以及無能的感覺”[3]49。

表6 高校基礎課教師的自尊與他人尊重
3.高校基礎課教師自我實現的需要。“一位音樂家必須作曲,一位畫家必須繪畫,一位詩人必須寫詩,否則他就無法安靜。這就是自我實現。”[3]50自我實現的需要指人有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能力的需要。早在20世紀初,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指出:普通人只用了他們全部潛力的極小部分,即人們僅發揮了20%—30%的能力,當他們受到充分激勵時,其能力可以發揮到80%—90%。[4]129調查顯示,有43.2%的教師把實現自我當作主導需要,這些教師有崇高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對教育事業有強烈的責任感、崇高感、光榮感,有敬業和奉獻精神,有為教育事業奮斗終身的信念和不畏艱難、勇于探索的意志等;他們有高尚的人格品質,熱愛學生、尊重學生,為人師表、淡泊名利;他們擁有熟練的專業技能,不斷學習和創新。我們設計了三個問題“您對自己的能力和潛力發揮狀況的評價”,“您對從所教課程中取得的成就感的評價”和“您認為自己對學生的影響有多大”測量教師自我實現的程度。統計結果見表7。

表7 高校基礎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的自我實現
表7表明高校基礎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的自我實現有非常顯著差異(計算出的P值0.0001遠遠小于0.01)。
為了從社會層面判定教師理想、能力、潛力和價值實現的程度,我們設計了下列問題:1)您(僅指學生)在課堂上配合基礎課教師/專業課教師的程度;2)您(學生、其他教師、學校領導以及社會成員)對基礎課教師/專業課教師教學績效的評價;3)您(僅指學生)認為基礎課教師/專業課教師對你的影響有多大。統計結果見表8。
由表8可知,社會對高校基礎課教師的自我實現的評價(3.39)與社會對高校專業課教師的自我實現的評價(3.88)兩者之間有非常顯著的差異(計算出的P值0.0001遠遠小于0.01)。我們把高校基礎課教師的自我實現需要滿足的自我感知與社會對高校基礎課教師自我實現的評價進行比較分析,其結果見表9。

表8 社會對高校基礎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自我實現的評價

表9 高校基礎課教師自我實現需要滿足的自我與他人評價
由表9可知,高校基礎課教師自我實現需要滿足的自我感知與他人評價之間無顯著差異(計算出的p值0.36大于0.05)。這表明高校基礎課教師對自我實現需要滿足的主觀感受準確,因此可得出結論,高校基礎課教師自我實現需要的滿足程度不高。
通過對高校基礎課教師各種需要滿足情況的研究,可以發現,高校基礎課教師的各種需要都沒有得到有效的滿足。高校基礎課教師的積極性的基礎是其需要的滿足狀況。學校應最大限度地調動高校基礎課教師的積極性,以確保教育目標的圓滿實現。高校基礎課教師作為國家意識形態的傳播者,政治理論的代言人,他們更需要得到社會的重視,學校的重視,大學生的認可和重視。相比而言,自我實現需要對于高校基礎課教師有更重要的意義,正如馬斯洛談到的:在人自我實現的創造性過程中,產生出一種“高峰體驗”的情感,這個時候是人處于最激蕩人心的時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諧的狀態,這時的人欣喜若狂、如醉如癡、全神貫注、忘懷一切。高校基礎課教師只有在這種需要的驅動下,才能取得越來越高的價值。因此,高校在設計激勵制度時,應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高校基礎課教師的各種需要的滿足程度,尤其要重視他們的自我實現的需要。
[1] 熊川斌.學校管理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2] 秦平.高校教師的自我實現與人本主義管理[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12).
[3] 馬斯洛.動機與人格[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4] 劉英陶.管理心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