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 撐起現代大學

今天的數字化校園網絡平臺已經具備了信息傳輸、數據存儲、科學計算、在線服務提供等多種能力,實現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為高校建設研究型大學、創新型大學的宏偉目標奠定了重要基礎。
信息化潮流的影響,讓每個行業都面臨著新的挑戰。在這場變革中,具有悠久歷史的大學也不能免除其影響,傳統的大學教育模式發生了重大的轉變。今天的校園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網絡已經延伸到師生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等各個領域,并且深刻地影響著高校師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以及學習、生活和交流方式。在過去6年中,高校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實現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2004年,90%以上的校園網絡平臺僅局限于基本的信息交流,無法滿足師生們的教學服務功能和學習功能。學校投入大量資金建設校園網絡平臺,但在使用過程中,有很多學校的校園網只是被用于師生們上計算機課的電教工具,沒有發揮其應用的作用。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科教興國”戰略,實現教育領域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的轉變,實現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校園網必須要承載更多的責任。以校園網為平臺,從根本上改革傳統教學手段給師生帶來的束縛,培養大家的創新意識,成為過去幾年中校園網建設的現實目標。
在校園網建設方面,據中國教育和計算機科研網CERNET 2010年數據顯示,我國高校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已經趨于完善,各種網絡升級工作也在有序進行,85%以上高校的校園網主干帶寬在千兆以上,接入用戶桌面的帶寬基本實現百兆,
為了提升校園網的承載能力,從2004年開始,CERNET累計建設了35000多公里的通信光纖,有效解決了校園網絡發展過程中的網絡瓶頸問題。截至2010年底,CERNET主干網帶寬從2M-155M,增加到2.5G-30G,實現了數十倍甚至百倍的增長,網間互聯帶寬也從1G增長到60G以上。
在下一代互聯網方面,“CNGI示范網絡高校駐地網建設項目”于2008年9月25日通過驗收,該項目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批復,教育部主管,CERNET網絡中心組織協調,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100所高校建設完成,項目在已經建成的CNGI-CERNET2主干網基礎上,建成了分布在全國34個城市的100個具有一定用戶規模的IPv6駐地網,促進了各高校的下一代互聯網發展。
在過去六年中,隨著高校校園網絡應用的深入,以及筆記本電腦的逐漸普及,人們越來越要求盡可能方便、快捷、移動式地使用校園網絡。在這種情況下, WLAN技術在學校的信息化建設中開始得到廣泛的重視和應用,無線網絡為高校信息化建設插上了一對“隱形的翅膀”。2005年開始,以北京師范大學、北京郵電大學、西南交通大學、人民大學為代表的眾多高校,開始了多種形式的無線校園建設。對于高校來說,一個“無線校園,無限溝通,無憂安全”的一體化無線校園網能夠有效地對學校的教學、科研以及師生的日常生活方式產生積極作用,對學校的教學模式、教學理念及教學管理產生深遠的影響。
2010年開始,無線網絡的新一輪升級完善工作開始展開,增加了校園網絡對IPv6、802.11n、WAPI等新技術協議的支持能力,這使得無線監控、VoWIFI等無線應用成為可能,也拓展了校園網的應用空間。無線校園的美好前景指日可待!
傳統校園網絡基礎設施的投入成本高和資源利用率低,不符合低碳時代的發展要求。受高校信息化體制機制的制約和歷史原因,大部分高校建成了多套物理分離的業務專網,即除了校園網之外,還有一卡通物理專網、視頻監控物理專網、多校區財務物理專網等。多套網絡的割據增加了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維護成本,各自獨立的軟硬件系統使網絡資源、服務器資源、存儲資源的利用率很低,機房空間和能耗也不符合低碳時代節能減排的發展要求?!笆濉笔墙逃畔⒒l展的關鍵時期,各個高校已經完成或正在進行結合學?!笆濉闭w規劃和發展戰略的信息化“十二五”規劃。中山大學提出了以云服務為核心思想的面向服務隨需而變的信息化發展目標,浙江大學規劃了建設基于云的智慧校園綜合服務環境。云校園網絡和云服務平臺統一提供按需的網絡帶寬資源、服務器資源、存儲資源,以及足夠的安全性和可用性保障。因此,多網合一、按需分配可以顯著降低網絡基礎設施的投資成本,提升業務開通效率,有助達成節能減排目標,因此“云”是提升校園網價值的必然要求和發展趨勢。
作為高性能計算和信息服務的戰略性基礎設施,網格計算已經引起各國學術界、產業界及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由教育部主導開發研制的中國教育科研網格(ChinaGrid)計劃, 于2003年1月開始實施,并在2005年年底完成第一階段工程。ChinaGrid的長遠目標是建設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大、最先進、最實用”的網格系統。從最初的12所高校開始,ChinaGrid的覆蓋面正在不斷擴展之中,最終將覆蓋全國的大、中、小學和其他科研教育機構,其用戶群也會由現在的領域專家和專業用戶擴展為包括中小學生在內的普通用戶。
2011年,融合了萬兆交換體系、無線網絡體系、高性能計算系統、大容量存儲體系在內的現代化綜合網絡平臺,已經成為我國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和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基礎設施之一,肩負著學校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重要責任。
校園網絡正以其開放互聯、互動溝通、包容多元文化、鼓勵自由思考和獨自創新的特點,受到廣大在校師生的熱烈歡迎。經過多年來的持續投入和不斷的積累,今天的數字化校園網絡平臺已經具備了信息傳輸、數據存儲、科學計算、在線服務提供等多種能力,實現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為高校建設研究型大學、創新型大學的宏偉目標奠定了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