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迅
戰爭陰霾密布的朝鮮半島,終于有一片烏云開始飄移,初露緩和跡象。
中朝邊境的動靜,從來是朝鮮半島局勢的晴雨表。
中國最大邊境城市丹東,鴨綠江上寒風凜冽。1月2日,中朝鴨綠江界河新公路大橋啟動儀式終于舉行。這座頗具象征意義的大橋,意味著中國與朝鮮這對盟友,在新的一年依舊維持密切合作的姿態。
鴨綠江新大橋,位于丹東市浪頭鎮丹東新區,大橋全長16.97公里,其中橋梁長5.1公里,主橋長620米;連接線全長11.86公里,由中國出資,投資總額近20億元人民幣,預計建設耗時3年。目前鴨綠江面上已有施工作業船只,大批工程機械正在部署。新大橋采用斜拉索形式,被丹東視為對朝路港區一體化樞紐工程。
在丹東與朝鮮新義州之間,橫臥著兩座相隔不足百米的大鐵橋,分別始建于1909和1937年,以居于江水的上下游分為上橋和下橋,即“中朝友誼橋”和“斷橋”。“中朝友誼橋”目前還在使用,這座鐵路橋于1951年改建為鐵路、公路兩用橋。盡管2003年丹東對大橋中方段作了維修,修整后的公路橋面承重能力,由原來的10噸提升至20噸,但仍難以適應兩國貿易和人員往來的迅速增長。據悉,鴨綠江新公路大橋從籌劃、簽約到開工,中朝兩國間經歷了多番磨合,項目啟動實屬不易。
2010年12月7日,中國延邊對外通道建設迎來值得紀念的日子,拉載著380噸琿春地產煤炭的11輛重型貨車,經中朝圈河口岸大橋通關過境,將煤炭送往朝鮮羅津港,再經由該港發往中國上海。這是中朝圈河國境橋維修之后,吉林省首批內貿跨境運輸貨物。這條運輸線路和原有國內其他運輸線路相比,從吉林到遼寧到河北,而后朝南送達東南沿海,所花時間更短,運輸成本更低,每噸煤炭節省運費60元人民幣。據悉,近期有2萬噸570多車次煤炭,將陸續出境,經由朝鮮羅津港運往中國南方。
朝鮮羅津港為不凍港,總面積為38萬平方米,現有3個碼頭,吞吐能力為300萬噸。羅津港距中國國境線公路運距52公里。經過清淤和設備改造后,羅津港最大停泊噸位達5萬噸,待建的四號碼頭設計年吞吐量為300萬噸以上。吉林作為邊疆近海省份,最大優勢就是“近海”,但“近海”并沒有“出海”,因此解決“出海”問題事關重大。借助羅津港口,使原處于內陸的吉林實現了“借港出海”,為吉林乃至東北地區物流運輸打開出海通道,也給朝鮮經濟發展帶來不可估量的前景,對大圖們江地區合作開發起到推動作用。吉林琿春市距羅津港公路僅93公里。中國東北地區以往靠火車將貨物運到丹東港或大連港,再海運到日本,需三四天時間,如今從羅津港到日本的新潟港僅500多海里,十幾小時可抵達。以前東北有很多貨物不能及時運出,如今透過羅津港,則能根除難題。
目前羅津港運行有三座碼頭,1號碼頭的使用權由中國擁有,琿春市的兩家企業獲得碼頭50年經營使用權,最近朝方同意再延長10年。據悉,琿春兩家企業一期投資2000萬元人民幣,改造1號碼頭,琿春并將投資建設朝鮮境內口岸到港口的公路。朝鮮對羅先的開放已出臺人員和貨物進出的多項具體規定。
2010年1月,朝鮮將位于中朝俄三國邊境地區的羅先市升級為“特別市”,意欲吸引外資。羅先市由原來的羅津港及比鄰的先鋒市合并而成,其中全封閉式的羅先自由經濟貿易區,是朝鮮唯一由中央直接管轄的對外開放的自由經濟貿易區,但長期以來,開放步伐裹足不前。2010年12月,中朝簽訂開發、租用羅津港4至6號碼頭50年的投資協議。
一個多月前,中國一家國有企業與朝鮮投資開發聯合體簽訂10個項目的投資意向書,將投入20億美元,5至10年內建成東北亞最大核心工業特區。這一戰略合作體現了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日2010年兩度訪華時,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提出的“政府主導、企業為主、市場運作、互利共贏”16字合作原則。
中朝邊境喜見經濟合作新景,戰爭陰霾密布的朝鮮半島,終于有一片烏云開始飄移,初露緩和跡象。人們企盼,何時收盡風雨,云散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