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祿



石頭的優劣,有時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微妙的主觀感受,這種感受又取決于觀賞者的文化積淀及想象力。
今天,隨著居住條件的改善,私人空間的打開,人們開始在家居生活中注入更多的藝術元素,以明清家具為代表的中國古典家具及老宅中拆下來的雕花窗板也進入現代居室,在觀賞植物和鮮艷絲織品的映襯下,形象地注釋了后現代主義的審美觀念,為都市時尚重新定義。但是,如果在客廳或書房里缺少一塊渾然天成、奇形妙構的賞石,那么中國元素可能就是不完整的,所有的裝飾就缺少一種壓得住陣腳的分量。
從別人的垃圾中挖到第一桶金
“現在城市人的居住條件改善了,奇石收藏與玩賞就有了很好的物質基礎,這也是賞石收藏方興未艾并呈現蓬勃之勢的原因之一。”徐文強對記者說。
徐文強是海內外著名的觀賞石收藏家,現任中國盆景觀賞石協會副會長,也是1月17日新上任的上海市觀賞石協會會長,他的收藏經歷可以看作是中國改革開放后,賞石界從復蘇到繁榮的一個縮影,并可從中梳理出一條觀賞石經濟價值再發現的路徑。
上世紀70年代末,十年動亂剛剛結束,中國人從層層密布的政治陰翳中擺脫出來,在物質生活比較貧困的背景下,迫不及待地追求起精神上的娛悅。花鳥魚蟲重描日常生活細節,在江陰路一帶就形成了一個自發的市場,周末人氣相當旺。徐文強在更早一些時候就在老法師的影響下喜歡上了盆景,市場形成后,他捷足先登,到處收購流散民間的紫砂盆。這種紫砂盆大不過盈寸,卻往往由紫砂名家親手制作,小器大模樣,比如陳鳴遠、陳文清、徐友泉、葛明祥、逸公的都有,但因為很多人對它的藝術價值還沒有認識,店老板一般將這些蓬頭垢面的寶貝與零星舊貨混在一起標價待沽,價錢很便宜,他前前后后買下兩三百只。此外他還玩起了樹樁盆景,家里小,只能在陽臺上做世面,有二三十盆相當不錯了。年紀輕輕的徐文強已有一定的經營意識,自己玩了一陣子后就出手,掘到了第一桶金。
有了一點本錢,他開始玩起了觀賞石。當時,民間古玩市場剛剛興起,陶瓷、書畫、玉器很便宜,在“文革”劫難中流散民間的老供石也不少,但被別人忽視,徐文強對奇石情有獨鐘,尋尋覓覓中收藏了一些頗有年份的老供石,比如太湖石、英石、靈璧石、宣城石等。這個階段他主要是看好其中的經濟價值,購進一段時間,有人想要,談到雙方都能接受的價格,欣然成交。后來他與朋友在新錦江大酒店對面開了一家專營觀賞石的陶廬藝術公司,他任總經理,做起了針對高端客戶群的生意,其中包括老外。
“老外也玩石頭?”記者問。“石頭是中國人才玩得懂的東西。它是中國的抽象藝術,是凝固的音樂,立體的畫,沉默的詩,需要有中國的文化背景,并且有相當深厚的文化積累才玩得轉啊。”
在徐文強的辦公室里,他對準一塊靈璧石輕輕叩擊,清脆的鐘磬聲非常悅耳。“不要小看老外,他們中有研究中國文化的高手,水平不比大學教授低。再說,他們即使不怎么懂,但一直在市場經濟體制中沉浮,嗅覺比我們靈敏多了。有一個美國猶太人,叫羅森·布洛姆,在國際賞石界很有名,他在70年代末期就派人到上海來收購觀賞石,文物商店、友誼商店、工藝美術品門市部都有相當數量的老石頭,屬于抄家物資,當時大家都不重視,所以價錢不貴。他憑借著雄厚的資金狂掃一圈,舉重若輕地收入囊中。這些有年份的石頭運到國外,翻幾個跟頭出手不成問題。而今天,我到國外發現好的奇石,就會不惜一切代價買回來,包括古盆、古玩。”
靈璧石的價值再發現
90年代初,經過陶廬的數年經營,徐文強對中國藝術市場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一個偶爾的機會,他認識了靈璧縣的朋友,朋友透露山上還有大量石頭未經開采,“藏在深山人未識”,不妨去看看。于是徐文強帶了一點資金,直奔安徽靈璧縣。
“當時,靈璧真窮啊,我們住的旅館也是用石頭和爛泥筑墻,茅草蓋頂的,房間里只有幾張破八仙桌。當地農民吃窩窩頭,做一次吃一個禮拜,掛在房梁上,吃時取下,硬得像石頭,砸得死人。但上山后發現石頭真多,腳一踢就露出一塊,洗洗干凈,擺一個角度,就是觀賞石了。”徐文強對記者說。
第一次,他以少量的資金試水,一輛東風牌“兩噸頭”運回滿滿一卡車靈璧石,狠狠地賺了一筆。
徐文強告訴記者,中國的賞石美學主要形成于宋代。宋代賞石觀建立在賞石的主體上,并在宋代的藝術環境中得到不斷深化,而文化人對賞石美學的確定和梳理起到了關鍵作用。中國文人注重賞石本身的形式美,講究造型豐富復雜,峰巒起伏,氣勢險峻,也講究賞石本身的骨骼紋理,或籠絡隱起,或嵌空通透。在可以把握的形態中,濃縮自然界的真山真水。再往深處審視,則給賞石人格化的想象,寄托高貴的道德理想與人格情操。
同時,由于造園藝術的成熟,文人書齋的經營,給賞石提供了合適的空間。所以說,賞石的藝術成就,與當時的詩、文、書、畫、園、樂等藝術的繁榮是分不開的。賞石與其說是大自然的杰作,不如說是文化人的發現。
作為傳統賞石中的主流品種,靈璧石地位的提升,與文化人也是分不開的。徐文強說:“靈璧石最大的特點就是堅潤的質地、清越的聲音以及豐富多彩的石皮,此外還具有形態生動、寫意傳神、四面可看的特性,就更加精彩了。如果再進一步,具有石紋奇妙、曲折有致、比例協調、包漿溫潤等品相,那就是更值得把玩的上品奇石了。中國人賞石的四大標準:皺、瘦、漏、透,同樣適宜于對靈璧石的品評。”
但在初次采購靈璧石的時候,徐文強大約是顧不上這些的,一般用目光掃一眼,看上去比較像樣子的,他就要了。回到上海精選出一批“可造之石”,再靜下心來左擺右擺,擺出一個滿意的造型來。這個過程,就是人腦賦予石頭以文化附加值的過程,是激活石頭生命的過程。
當然,光賣石頭是不行的,他還得到處找座子,配好后出售。徐文強說:“沒有座子的只能算奇石,配了座子,才叫觀賞石,讓不會說話的石頭進入觀賞階段。配座子是藝術創作過程,我們必須將石頭最具靈性的一面對準觀賞者,使石頭的紋理、形狀、態勢得到最佳表現。所以配座子是價值重新發現,是賦予石頭以鮮活的生命。有的人不懂這個,將石頭藏在床底下,還到處說自己有好石頭。還有人給石頭配的座子很差,這都糟蹋了石頭,是對大自然造化的不尊重。”
一塊奇石不配座子,市場價格或許能翻一倍,但配了一個精美的座子后就可以加一個零出手。通常情況下,徐文強從靈璧縣購進一批石頭,配了座子后,賣掉兩三塊好的就可以保本,余下的都是凈利潤。后來,徐文強發現真正上品的奇石并不多見,在農民家里,從一整院里的石頭中挑出一兩塊上品賞石也并非易事。于是,徐文強開始將好石頭留下,大路貨盡快脫手,同樣能獲得可觀的利潤。
三四年時間里,徐文強不斷訓練、提升當地農民的審美眼光,動員他們上山采石,同時注意保護環境。農民采掘石頭后,集中銷售給城里人,在有條件的采掘現場補種綠化。現在,靈璧縣的農民靠石頭致富了,有了自己的樓房和車子,有些還成了收藏家,開起了家庭奇石收藏館。
十幾年前,中國樓市的回暖,使觀賞石的收藏與經營獲得了更好機會,徐文強與中福集團的董事長胡培毅結識后,參與福壽園的設計與打造,造景用的靈璧石、太湖石、黃石,大的二三十噸,小的也有五六噸。觀賞石的應用,使陵園的風景更接近傳統古典園林,一掃悲戚戚、冷颼颼的感覺,讓人產生親近感和溫馨感,在全國范圍產生了極好的示范效應。而他從此也步入了中國房地產建設者的行列。
通過賞石收藏與經營“大起來”的徐文強,現在還是中福古玩城的總經理,在掌管這個上海最大的古玩市場過程中,他的修養與經驗都發揮了很大作用。比如每個月他都會組織一次收藏知識講座,都要舉辦一個收藏專題展。
得獎專業戶
賞石收藏復蘇并形成氣候后,有關方面經常舉辦全國性的展事,徐文強第一次參加賞石展是在上世紀80年代,地點就是上海的工人文化宮,他送展的一塊賞石取名《中流砥柱》得了金獎。這塊有相當年份的石頭是他從民間收藏來的,大展中有一個日本著名賞石收藏家中山流石開價1萬元想購藏,80年代的1萬元是中國人的夢想,就是一個碰碰響的萬元戶啊,但徐文強沒答應,現在仍然供養在家中。
此后,徐文強經常應邀參加此類大展,而每次的參展作品都會得獎。至少有二三十次,展品送去后,本人因為事務太多而沒法前往,作品就評個了銀獎。所以他在業內有“銀獎專業戶”的雅號。有人戲稱:“認識徐文強石頭的人,比認識他本人的人還多。”其實他一路走來,獲獎不下一百次,其中金獎不下四十次。最有說服力的是在1997年,第四屆亞太地區賞石展在上海植物園舉辦,徐文強與朋友代表陶廬送展的作品一舉拿下六塊金牌中的三塊,另三塊分別被柳州、徐州代表拿走。而徐文強一人就摘得兩金、兩銀、兩銅。
俯仰之間的奇石身世
有一塊奇特的靈璧石,高1.3米,重100公斤,是80年代徐文強與朋友在一戶安徽農民家中偶然發現的,談價談到唇焦舌裂,最終以4500元購下。運回上海清洗后煥然一新,靈光四射,業界朋友當即甩出10萬元要他讓,但徐文強不為20倍的溢價心動,又花了5000元配了紅木座子,放在陶廬的門口迎客鎮店。賞石似鳳凰亭亭玉立,鳳冠高聳,尾羽高翹,振翅欲飛,正合了鳳凰來儀的口彩。三年后徐文強以1萬美元慨然轉讓給一位訂交已久的外國收藏家,但后來他得知這塊奇石落到那個美國人羅森·布洛姆手中,成交價是6萬美元。而當羅森·布洛姆于幾年前在一個會展上又轉讓給另一位收藏家時,成交價已經達到26萬美元。這個案例生動地說明了賞石近年來在國際市場的升幅。
價格的飆升與急跌似乎是收藏界的慣例,特別是新興市場,波動特別激烈而且反復無常。
曾經滄海的徐文強卻對此看得很淡:“自然界中的好石頭其實并不多,我們應該將極品、妙品、逸品留下來,留在國內,這是大自然賞賜給中國人的厚禮。而對于初入此道的人來說,有比較深厚的傳統文化積累,比如學過一點書畫、詩詞、音樂等,就容易從一塊隨意堆放在角落里的石頭中發現它的美。多看奇石展覽,多聽老法師的講評也是提高鑒賞水平的路徑。賞石是有靈性的,它只對有文化的人對話。有些大老板以為自己有錢就可以買到好石頭,結果呢,砸下數百萬,堆了一房間凡品。這些年,以投資目的進入賞石界的人,最終輸得很慘的不算少。”
據賞石界老法師評估,這20年來,觀賞石的價格一路走高,20年前一塊觀賞奇石的價格,如今應該加一個零成交。但比起瓷器、玉器和書畫來說,還算理性,也就是說,它還有相當大的升值空間。關鍵在于能否收到上品的賞石,品級的差別,最終決定石頭的文化價值和商品價值。黃金有價石無價,石頭的優劣,有時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微妙的主觀感受,這種感受又取決于觀賞者的文化積淀及想象力。這個欣賞主體的獨特感受,往往決定了一塊賞石的命運。
徐文強還說,除個人的修養外,在業內,人脈關系是制勝的法寶。有沒有實力雄厚的下家,決定了奇石經營者的贏面。所謂貨賣與識家,這是古玩行的普遍真理。但要是遇到一個實力雄厚的識家呢?賞石的最終成交價就不一樣了。
好石頭大家一起賞玩
作為一個名揚海內外的觀賞石收藏家,徐文強擁用一百多塊可遇不可求的觀賞石,其中還有不少承載了豐富歷史文化信息的老石頭。但他是開通的,早在1998年上海文廟修繕一新后,他就拿出四十余塊得過獎的奇石送到那里,免費長期展示,讓大家分享觀賞石的文化品格,領略皺、漏、瘦、透、清、奇、古、怪的無窮妙趣。
“個人的占有欲往往會損害收藏品的文化價值,任何收藏都是暫時的,如過眼煙云。賞石也如此,它是大自然造化的結晶,是大自然的饋贈,只有讓大家都來欣賞,賞石的真正價值才能得到充分體現。”徐文強說得很實在。
在全世界范圍,恐怕沒有一個民族像中國的漢民族這樣對石頭有著如此深厚的感情和如此深刻的理解力。中國人賦予賞石獨特的審美標準,其實也寄托了一種人文理想,它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仍然具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