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紅
(河北省衡水地區景縣婦幼保健院,河北 衡水 053500)
妊娠合并子宮肌瘤可導致胎盤前置、流產、早產和產后出血等產科并發癥,屬高危妊娠的一種[1]。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的發生率占妊娠的0.3%~0.5%,占子宮肌瘤的0.5%~1%[1]。目前,對剖宮產術中能否行子宮肌瘤摘除術學者們意見不一。本研究回顧性分析92例于我院就診行剖宮產術同時摘除子宮肌瘤的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手術的安全及可靠性。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06年8月至2010年8月于我院就診合并子宮肌瘤的92例妊娠期婦女,年齡21~43歲,平均32.6歲;孕周36~42周,平均38.6周;初產率為94.3%,本組患者作為研究組。選取同期單純行剖宮產的92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年齡20~44歲,平均31.8歲;孕周35~42周,平均39.2周,初產率為95.2%。兩組患者年齡、孕周及出產量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子宮肌瘤的發現時間:孕前32例,其中5例有子宮肌瘤摘除史,孕早期22例,孕中期18例,術中探查首次發現20例。子宮肌瘤的類型和部位:肌壁間48例、漿膜下38例、黏膜下4例(胎盤娩出后干紗布擦拭宮腔發現且經病檢證實)、宮頸2例。單個肌瘤76例,多發肌瘤16例。肌瘤直徑1.0~9.0 cm,平均(3.8±0.5)cm(2例宮頸肌瘤因位置關系術中未做剔除)。
1.2 手術方法 硬膜外麻醉下經腹恥骨聯合上橫切口、子宮下段橫切口行剖宮產。兩組剖宮產的手術方式及麻醉手段無明顯差別。研究組先行剖宮產再摘除子宮肌瘤。子宮肌瘤的摘除方法與常規手術相同,即縮宮素20 U加生理鹽水6 ml注射在子宮肌瘤周圍及基底部,然后摘除子宮肌瘤。術中視宮縮及出血情況追加縮宮素用量,禁止在闊韌帶處用止血帶。對于宮體上的子宮肌瘤[2],在瘤體包膜上行縱形切口,鈍性分離摘除腫瘤,切口以能夠完整剝離腫瘤為宜。縫合前不宜切除過多肌壁組織,以免切口愈合后造成子宮偏小。基底部縫扎后間斷“8”字縫合關閉瘤腔,連續褥式縫合切口,縫合不留死腔。子宮肌瘤位于子宮前壁切口下方和上方近切口處時,可直接從切緣摘除腫瘤,不必另做切口。縫合時全層間斷錯開縫合瘤腔,再縫合子宮切口。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主要統計學方法為t檢驗和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和對照組兩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中及術后使用縮宮素量和術后血紅蛋白量對比見表1。研究組手術時間略長于對照組,但是兩組間術中出血量和術后血紅蛋白量的對比無統計學意義。
術后兩組患者體溫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恢復時間、術后住院天數和惡露干凈時間對比見表2,兩組各項指標對比差別無顯著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手術時間、出血量和術后血紅蛋白量對比(±s)

表1 兩組手術時間、出血量和術后血紅蛋白量對比(±s)
指標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術后血紅蛋白量(g/L)研究組81.2±32.7 310.5±62.9 108.2±18對照組48.6±16.3 280.3±51.6 112±13 P 0.000 0.372 0.734
表2 兩組術后恢復指標對比(d,±s)

表2 兩組術后恢復指標對比(d,±s)
指標體溫恢復時間恢復肛門排氣時間術后住院天數惡露干凈時間研究組2.9±0.3 1.6±0.8 5.0±2.3 35.0±6.1對照組2.6±0.1 1.4±0.5 5.0±1.8 34.2±4.3 P 0.352 0.758 0.872 0.913
妊娠合并子宮肌瘤常于妊娠期超聲檢查和剖宮產時發現[3]。合并子宮肌瘤的妊娠剖宮產是否摘除子宮肌瘤,學者們意見不一,有學者認為剖宮產時同時行子宮肌瘤摘除術可一次完成所有治療,減輕患者的痛苦和減少經濟負擔;但也有學者指出,妊娠期的子宮肌瘤軟化,與周圍組織界限不清,完整摘除腫瘤較為困難,且妊娠時子宮血管擴張,術中處理不當容易導致失血過多。
子宮肌瘤對妊娠和分娩均有一定影響,可引起難產和圍生期合并癥[4]。妊娠期的子宮肌瘤易發生紅色變性、透明變性、黏液樣變性及囊性變等退行性變;漿膜下子宮肌瘤如果發生慢性或急性蒂扭轉,可導致子宮肌瘤感染、壞死,對妊娠不利;子宮肌瘤較大時還可導致胎位異常,分娩過程中出現難產的幾率增加,還導致宮縮乏力進而使產程延長、產后出血。因此,我們認為,妊娠合并子宮肌瘤者,如果條件允許,行剖宮產術時盡可能摘除子宮肌瘤。有研究表明,對妊娠期合并子宮肌瘤的患者在剖宮產時摘除子宮肌瘤,90%單發的子宮肌瘤及近半數多發子宮肌瘤患者術后因子宮肌瘤復發行子宮切除術的幾率大大降低[5]。
本院研究術中發現足月剖宮產時子宮肌瘤的邊界清晰,容易分離,且子宮對縮宮素較非足月孕剖宮產敏感,但與非足月孕剖宮產術中行子宮肌瘤摘除術相比,難度并無明顯增加。本研究中,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行剖宮產和子宮肌瘤摘除術的手術時間較同期單純行剖宮產術的時間略長。但術中出血量、術中及術后縮宮素的用量、術后血紅蛋白量以及術后恢復情況均無明顯差別,提示剖宮產同時行子宮肌瘤摘除術在臨床上具有較高的可行性。子宮肌瘤術中摘除后,有利于產后子宮恢復、惡露排出。本研究中有20例患者于術中發現子宮肌瘤,提示剖宮產在探查兩側附件的同時應仔細檢查子宮,排除子宮肌瘤的可能性。剖宮產術中是否可同期行子宮肌瘤摘除術,應視子宮肌瘤的位置、大小等綜合判斷,如子宮下段及宮角處較大肌瘤,闊韌帶內較大肌瘤不宜同期行摘除術,產婦子宮收縮乏力出血較多,有嚴重內科合并癥的患者時也不宜同期行摘除術,以免引起大出血[6]。本研究中2例宮頸肌瘤因位置關系術中未做剔除。
綜上所述,剖宮產時同時行子宮肌瘤摘除術在臨床上安全可行,并且可減輕患者的痛苦和經濟負擔,但要注意適應證的選擇。
[1]樂 杰,謝 幸,豐有吉,等.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98.
[2]王世閬.子宮肌瘤[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90.
[3]王伽略,楊 孜.妊娠合并子宮腫瘤的診斷與處理[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7,23(10):740-743.
[4]張 明,成寧海,劉俊濤,等.剖宮產同時行子宮肌瘤切除術134例分析[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7,23(12):728-730.
[5]邊旭明,吳葆楨,徐蘊華,等.剖宮產同時行子宮肌瘤切除術27例分析[J].中華婦產科雜志,1993,28(6):364-365.
[6]魏友勝.剖宮產術中對38例子宮肌瘤處理的體會[J].重慶醫學,2002,31(6):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