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蓮,薛 峰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病因不明的主要侵犯結腸、直腸黏膜和黏膜下層的慢性炎癥性疾病[1]。臨床上以腹痛、腹瀉、黏液血便為主要特征。口服水楊酸偶氮磺胺吡啶加糖皮質激素及口服中藥四白消潰湯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是傳統的治療方案,其療效并不顯著,且西藥副反應較多,又易復發。我科自2007年12月—2009年11月對潰瘍性結腸炎病人除了應用傳統的治療方法外,加用了自擬中藥消潰清腸湯灌腸治療,取得了一定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7年12月—2009年11月我院收治的潰瘍性結腸炎病人60例,均符合2000年成都全國炎癥性腸病會議修改的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標準[2]。按入院先后順序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各30例,兩組病人年齡、性別、病程、結腸鏡下炎癥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2 方法
1.2.1 治療及護理方法 兩組均在接受治療前停用其他任何治療藥物2周。對照組采用水楊酸偶氮磺吡啶片口服治療,每次1 g,分 4次口服,同時口服自擬中藥四白消潰湯(白術 10 g、白芍 20 g、白頭翁20 g、黃連10 g、防風 10 g、廣香 10 g、陳皮 10 g、元胡10 g等),將上述藥物加水煎至300 mL,分 3袋真空包裝,每天3次,每次1包,連續服用4周。治療組在此基礎上,采用自擬中藥消潰清腸湯(黃連、地榆、槐花、公英、白芨、夏枯草、香結、廣香)灌腸4周,灌腸時護理:①做好灌腸前的解釋工作。因為灌腸屬于一種特殊的治療手段,會給病人帶來許多不便和不適,病人常常難以接受,故護理人員應在治療前仔細講解用藥的目的、治療方式以及注意事項,以減輕病人的緊張、恐懼心理,讓病人理解并配合治療。②灌腸。將上述中藥煎至150 mL,裝入輸液瓶內,連接輸液器及18號~20號肛管,將用物攜至床旁,關閉門窗,遮擋屏風,讓病人取左側臥位,潤滑導管前端,排除管內氣體,囑病人張口深呼吸,盡量使肛門括約肌放松,輕輕插入肛管15 cm~20 cm,然后緩慢滴注藥液,所需時間15 min~20 min,再保留1 h以上。③不良反應的觀察。操作過程中密切觀察病人的病情變化,如出現腹痛、腹脹、煩躁不安應暫停操作。④加強基礎護理。潰瘍性結腸炎病人大便次數頻繁,且常為黏液血便,應嚴格記錄大便的次數、顏色、性質及量,并做好肛周皮膚護理,每次大便后用溫水清洗肛周皮膚,并用柔軟毛巾擦拭,保持肛周皮膚清潔。⑤心理護理。潰瘍性結腸炎病程長,病人多有不同程度的緊張、擔心、焦慮、抑郁甚至恐懼心理。因此,護理人員應積極與病人交流,向病人介紹該病的特點、治療方法、轉歸、預后等,使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更好地配合治療。
1.2.2 評價方法 于治療4周后進行評價。①治療效果。根據結腸鏡下所見的血管征象、黏膜脆性、出血及膿性分泌物附著、黏膜糜爛、潰瘍等,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評定療效。治愈:臨床癥狀消失,結腸鏡檢查黏膜恢復正常;顯效:臨床癥狀及結腸鏡下表現改善75%以上;有效:臨床癥狀及結腸鏡下表現改善50%;無效:臨床癥狀及結腸鏡下表現無改善,甚至加重。②觀察治療組發生惡心、嘔吐、食欲不振、胃燒灼感、腹脹及皮疹出現情況。
1.2.3 統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 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例(%)
2.2 治療組藥物不良反應 治療組病人出現惡心嘔吐、食欲不振2例;胃脘部輕度不適、腹脹1例。均能耐受,未做特殊處理,2 d后癥狀緩解。
中醫學認為,潰瘍性結腸炎屬于“泄瀉”“痢疾”“腸癖”“臟毒”“腸風”等范疇。病因與六淫邪襲,尤其是濕熱壅滯、飲食所傷、情志郁結及稟賦不足等有關[4]。其病機為脾腎陽虛為主,溫熱邪毒為標,瘀血阻絡貫穿始終,而濕熱邪毒蘊結壅滯腸中,脈絡失和,血敗肉腐,內潰成瘍是其病理變化,故扶正祛邪、清熱解毒、活血通絡是治療關鍵[5]。我科自擬的消潰清腸湯,方中的黃連能清腸化濕、解毒消腫;公英能清熱解毒;地榆、白芨、槐花能涼血泄熱、收斂止血、消腫生機;廣香能行氣導滯;夏枯草能清熱散結化瘀;香結能瀉熱毒、蕩積滯、行瘀血,且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此藥能改善腸道血液循環,清除腸內細菌和毒素,并有防治細菌易位的作用[6]。用中藥消潰清腸湯灌腸輔助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藥物可直接作用于患處,起到清熱解毒、祛腐生機、涼血止血、通腑瀉泄之功。本研究結果表明,單純口服中西藥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和中西藥口服加中藥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有效率分別為70.0%和9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且治療組不良反應輕,均可自行緩解,說明消潰清腸湯灌腸輔助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療效較好。
采用中藥消潰清腸湯灌腸護理注意事項:①做好用藥前的宣教工作,加強基礎護理和心理護理,取得病人合作。②用藥的觀察及護理。灌腸前排空大小便;用藥劑量不能過大,不超過150 mL;在用藥過程中,抬高臀部 10 cm,滴速不能太快,灌注時間不少于15 min,保留時間不少于1 h,以便藥物充分吸收,同時觀察病人意識、面色、心率,有無腹痛、惡心等反應。
[1]陳紹娟,李春聯,葉石才.改良保留灌腸法在潰瘍性結腸炎治療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0,8(11A):2834-2835.
[2]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對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范的建議[J].中華消化雜志,2001,21:236-239.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頒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5:122-125.
[4]傅南林,黃俊友.中醫藥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研究進展[J].中醫雜志,1999,40(8):501-503.
[5]史亞祥.腸愈Ⅰ號沖劑合祛瘍散治療潰瘍性結腸炎128例[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2,22(5):392-393.
[6]李健生,程龍.中醫藥對腸道細菌易位作用的研究進展[J].中西醫結合實用臨床急救,1999,6(6):286-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