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瓊,張 萍
社區護理是整合現代護理學、預防醫學、管理學、心理學以及相關人文社會科學于一體的新型護理學科,也是以促進社區人群健康為中心,以家庭為單位,以社區為范圍,以護理程序為工作方法,開展個人、家庭、人群的身心健康與促進,并將護理與預防、診治、保健、康復及健康教育有機結合,把個體護理與群體護理融為一體的綜合性服務。社區護理作為21世紀護理發展的主要方向和新的熱點,正越來越受到重視。社區護理為居民提供有效、經濟、便捷、綜合、連續的基層衛生服務。我國社區護理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經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近年來,我省也大力開展社區衛生服務,社區護理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現就社區護理現狀進行分析,談談自己的一些建議。
1.1 全國社區護理發展狀況 據衛生部統計,中國已有95%以上城市、86%市轄區和一批縣級市開展了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共設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 400多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將近1.2萬個,創建了108個全國社區衛生服務示范區,使社區護理的覆蓋面進一步擴大,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1]。首先,社區護士人力配置不足。“社區護理內涵與外延”課題研究組對我國社區護理的現狀進行了調查研究,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護士平均占衛生技術人員的31.2%,醫護比例為1.6∶1,平均每萬人口擁有護士2.6人;社區衛生服務站護士平均占衛生技術人員33.3%,醫護比例1.5∶1,平均每萬人口擁有護士2.4人。表現為社區護士與醫生比例和社區護士與社區人口比例均偏低,截至2005年底,我國共有注冊護士134.96萬人,其中從事社區護理工作的僅10 972人,不到1%。其次,高素質的社區護理人才較為缺乏。目前我國從事社區護理工作的社區護士學歷結構以中專為主,占52.6%~76.9%,大專學歷占 7.2%~41.6%,無專業學歷的護理人員占3.0%~15.9%,本科學歷護理人員僅為1%[2],不能滿足社區人群對護理服務的需要。
1.2 青海省社區護理發展狀況 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及對健康需求的提高,青海省目前已經建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7所,社區衛生服務站145個[3],但服務機構定位不明確,仍以提供醫療服務為主,體現不出社區護理的優越性。居民護理意識缺乏,有病上醫院,不能刷醫保卡,就醫自己掏腰包,制約了社區護理的發展。同時社區衛生服務站規模小、管理水平不高、服務質量不高、覆蓋面較低,不能滿足社區群眾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此外,經濟欠發達,資金投入不足,社區衛生服務用房、醫療器械等硬件缺少,特別是95%以上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業務用房均為租賃,租金較高,這些也成為制約社區護理發展的因素。從事社區衛生服務的護理人員約320人,達不到護理人員配置比例,學歷以中專、大專為主,大部分職稱為初級[4],其護理知識仍停留在疾病護理的單一層面上,普遍存在知識老化、知識面狹窄、素質偏低,且人員不穩定,這種頻繁更換護理人員更是制約其發展的大問題。健康檔案部分成死檔,不能發揮任何作用,也體現不出社區護理的優越性,還成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負擔。
2.1 加強政府投入 為了加快我省社區護理的發展,政府應從政策措施、管理辦法上重視和關心社區護士,并通過政策傾斜和經濟杠桿作用,鼓勵和激勵社區護理人員從事社區護理工作[5]。對社區護理管理機構統一設置、統一管理,加大對社區護理資金的投入,改善護理服務設施,制定人事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和財政管理制度等,改善護理工作人員的待遇,以提高社區護理工作效率、質量及促進社區護理健康發展,切實解決社區護士的后顧之憂,引導年輕護士主動去社區服務。
2.2 轉變觀念,提高保健意識 作為社區護士,首先應轉變觀念,從照顧病人、著重治療轉到促進健康、預防疾病方面,樹立以社區人群為整體、以現代護理觀為指導、以保健為中心的思想。并通過媒體等多途徑宣傳衛生保健知識及社區護理保健的重要性,讓廣大居民認識、接受、信任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使人們對社區護理機構的性質和功能有充分的認識和了解,切實解決“重醫輕護”的問題,對其產生信任感,樂于接受和主動尋求護理服務,從而使全社會積極行動起來,支持和參與社區護理服務,推動我省社區護理事業的發展[6]。
2.3 加強社區護理人員隊伍建設
2.3.1 加強社區護理人員專業教育 醫學模式由單純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護理工作的重點也逐漸由治療疾病的遵醫囑而轉變到健康保護和健康促進上來,以提高社區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識[7]。在社區護理服務中,一名護士要服務于不同對象及其家庭成員,這就要求從事社區護理的人員要全面、熟練地掌握各種護理知識和技術,了解社會、人文科學知識、人際溝通技巧。所以,要大力加強社區護理人員的教育工作。
2.3.1.1 重點加強在校生培養 社區護理在青海的發展還需要靠年輕的力量來推動,在校護生比較集中,接受新事物能力強,開展社區護理教學活動,對護生進行系統化教育,培養社區護理專業技能、管理和指導、合作工作等能力,加強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灌輸,為今后青海省的社區護理發展提供后備力量。
2.3.1.2 大力開展校外培訓 西寧市社區調查中,64.71%的社區護士和100.00%的管理人員認為有必要接受崗位培訓,崗位培訓教學方式的選擇呈現多樣化[8],2007年9月青海省衛生廳批準在我院建立全科醫學培訓中心,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管理人員、全科醫生和社區護士進行多種形式的崗位培訓,加強社區服務理念,明確社會職責,從而緩解現階段從事社區護理人員知識結構不足的問題;大力開展社區護士轉崗培訓,加快社區護理隊伍的建設。
2.3.2 提高社區護理人員素質及溝通能力 ①職業道德素質的培養。社區護理工作以個人、家庭和社區人群為服務對象,社區護理人員的言行舉止、工作作風、道德品質將反映著衛生服務人員的整體素質水平。因此,要注意職業道德的培養,將社區護理的道德準則、道德情操與道德品質貫穿在教學過程中。②心理素質的培養。社區護理人員的工作涉及家庭訪視、健康教育、社區急救、突發事件的應對,獨立工作的時間相對較多,面對不同的個體和群體,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善于保持穩定的情緒,積極向上,正確對待挫折與失敗,培養較強的意志力和耐受力,才能勝任社區護理工作。③身體素質的培養。社區護理工作比較繁忙,要求社區護士必須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只有健康的體魄、耐受力強、反應敏捷、精力充沛,才能更好地完成社區護理工作[9,10]。④加強人際溝通能力的培養。在社區護理工作中,要接觸不同文化層次、不同年齡階段、不同疾病狀況、不同健康理念的個人和群體,因此,要培養人際交往的能力,掌握與他人相處的溝通技巧,與服務對象建立良好的相互關系,為社區護理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2.3.3 穩定社區護理隊伍 目前,從事社區護理工作的人員流動性較大,這對社區護理工作的開展很不利,要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要提高社區護理人員的工作熱情,愛崗敬業;另一方面,改善實際存在問題,提高社區護理人員的政治待遇和經濟待遇,增加編制,解決社區護理人員最基本的要求,建立完善的組織管理制度,健全補償機制和醫療保險制度,使社區護士能夠安心工作,從而壯大社區護理隊伍,提高服務效果[11]。
青海省委副書記、省長宋秀巖曾指出,要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扎實開展城鎮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探索建立社區衛生與醫院雙向轉診和相互支援制度,促進資源共享。可見,我省對開展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很重視,對社區護理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能通過社會、政府及個人的共同努力,使社區護理事業得到全面的發展。
[1]韋林安.我國社區護理現狀和展望[J].護理研究,2006,20(3C):193-194.
[2]劉秀娜,張翠華,羅羽.中國社區護理面臨的主要問題與發展對策[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8,14(9):1118-1119.
[3]陳資全.發展社區衛生服務 促進和諧社會建設——青海省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現狀及發展對策[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7,21(8):1-3.
[4]曾華.西寧市社區護理現狀調查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8,24(9中旬版):59-60.
[5]崔穎,王力宇,王煒.關于開展社區護理工作的思考[J].全科醫學雜志,2000,5(2):106-107.
[6]敖薪.國外社區護理帶給我們的啟示[J].中國社區醫學,2003,9(1):44-45.
[7]楊麗娟,李榮,張靜,等.社區護士的定位及前景展望[J].現代護理,2008,14(6):815-816.
[8]曾華.西寧市社區護士專業教育需求調查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8,24(10上旬版):70-72.
[9]陳向韻.社區護理專業教學計劃中培養目標的研究[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8,14(16):1754-1757.
[10]張波,郝建萍,范改娥.醫學教育發展之我見[J].臨床醫藥實踐,2009,18(10):786.
[11]徐莉,王峰.我國社區護理的現狀與發展[J].全科護理,2010,8(2C):544-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