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霞
新生兒第一口呼吸的處理極為重要[1],滯留于呼吸道和胃內的羊水易造成窒息,引起吸入性肺炎和咽下綜合征。臨床上多采用一次性吸痰管連接負壓吸引器從口部插入吸盡羊水及黏液。負壓吸痰屬侵入性操作,易對口咽黏膜造成損傷出血。本研究應用體位引流配合改進吸痰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1月—6月出生的新生兒366例作為對照組,其中剖宮產176例,順產190例;羊水Ⅱ度污染58例,Ⅲ度污染13例。2009年7月—2009年12月出生的新生兒358例作為實驗組,其中剖宮產153例,順產 205例;羊水Ⅱ度污染43例,Ⅲ度污染 15例。兩組胎齡、性別、出生體質量、Apgar評分、羊水污染程度、母親孕齡、胎次及母親妊娠期合并癥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①對照組新生兒娩出后平臥,肩部墊高1 cm~2 cm,頭后仰,鼻吸氣,注意保暖。臺下助手使用一次性吸痰管連接負壓吸引器立于新生兒頭端,將吸痰管不帶負壓插入咽部,取-13.3 kPa,緩慢上提并旋轉至口腔外,反復吸引至無羊水及黏液。刺激哭聲。②實驗組新生兒娩出后助產士將右手掌與前臂墊于新生兒頭及肩背部,將臀部抬高約20°,并將新生兒頭及身體向新生兒右邊偏45°,頭后仰,注意保暖。臺下助手立于頭端將吸痰管不帶負壓由口腔進入咽部不做停留,快速輕柔插入胃內,約20 cm,取-13.3 kPa,順右側嘴角緩緩上提并旋轉吸痰管,經食管及咽部退至舌根部左側,如需再次吸引,則直接從舌根部不帶負壓快速進入胃內,確定胃內及咽部羊水吸盡后順右側嘴角邊吸邊退出,每次吸引不超過10 s。羊水及黏液吸盡后刺激哭聲。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操作一次插管成功率、呼吸道黏膜損傷率、新生兒咽下綜合征和新生兒吸入性肺炎的發生率。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4.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一次插管成功率、呼吸道黏膜損傷率、新生兒咽下綜合征和吸入性肺炎發生率比較 例
新生兒出生后第一次呼吸的處理很重要,處理不當易引起新生兒窒息和吸入性肺炎,使用一次性吸痰管為新生兒清理呼吸道是臨床護士一項重要而常規的工作。
3.1 合適的體位和吸痰手法減少呼吸道黏膜損傷 ①新生兒呼吸道黏膜幼嫩,反復插管或用力不當易損傷黏膜。實驗組采用頭低臀高位既使胃內及食管、呼吸道內羊水及黏液利用重力自行流出,頭及上身偏向右側45°可使羊水及黏液順右側通道流出口腔外,也為護士操作提供了便利,右手持吸痰管插管和提拉時比對照組平臥頭后仰體位插管省力,因為腕部動作是由上下運動改為幾乎平行的運動,減少了做功,并容易控制力度和速度。而且與仰臥或完全側臥相比,不影響視野,所以插管成功率高、控制性好,更易吸盡羊水及黏液,減少了反復吸引的次數。②新生兒口咽部羊水及黏液在胎肩娩出前初步清理呼吸道時已排出大部分,剩余量很少。對照組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對口咽部反復插入與吸引,易過多刺激黏膜及會厭,引起出血和惡心等不良反應,而胃內仍有10 mL~30 mL羊水未排出,極易在清理完口咽部后反流,造成羊水吸入性肺炎,即使再次發現嘔吐羊水馬上吸引,則又增加了呼吸道損傷的機會。③實驗組第2次進入吸引時吸痰管不退出口腔外直接從舌根部進入,這樣防止了舌部引起刺激上抬阻擋了吸痰管的插入,也不需再判斷插入位置,與對照組相比減少了引起新生兒惡心、吸痰管受阻和盤曲等情況發生,相對省時、損傷小。④新生兒的解剖結構決定了沒有喉鏡的輔助吸痰管不易進入氣管,所以淺插管僅能清理口咽部的羊水及黏液。將軟硬度和管徑合適的吸痰管順勢向下插入18 cm~20 cm即進入胃內,插管快,成功率高。在緩慢上提旋轉的過程中也將口咽部的黏液及羊水吸盡。需注意的是,預防吸痰管對黏膜的損傷,必須保證每次吸痰管插入時是無負壓狀態,快速輕柔地插入所吸部位后再調為負壓狀態。
3.2 吸盡胃內羊水可預防新生兒咽下綜合征和羊水吸入性肺炎 含有母血或胎糞的羊水會對胃黏膜造成刺激引起嘔吐,延遲進奶,進奶后嘔吐加重,而通過洗胃法治療咽下綜合征既增加了經濟負擔,又增加了新生兒呼吸道及消化道損傷的機會,更引起家長的焦慮。零恒莉等[2,3]的研究也表明,出生時吸盡胃內的羊水可以有效預防新生兒咽下綜合征和羊水吸入性肺炎。對于Ⅲ度羊水污染的重度窒息兒,應在氣管插管下吸痰,避免盲目吸痰耽誤搶救時機。
綜上所述,體位引流配合改進吸痰法能有效快速地吸盡新生兒呼吸道及消化道內的羊水及黏液,并減少了呼吸道黏膜損傷、咽下綜合征和新生兒羊水吸入性肺炎的發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張春榮.淺談新生兒第一次呼吸的處理[J].天津護理,1995,9(3):130.
[2]零恒莉,潘敏,凌靜,等.產時吸凈新生兒胃液預防咽下綜合征的效果觀察[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24):21.
[3]陳穎蕾.出生時吸凈胃內羊水對新生兒吸入性肺炎和咽下綜合征的影響[J].護理學報,2009,16(8A):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