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玲萍,吳雪華
吸痰法作為一項重要的搶救技術,要求爭分奪秒,所需的物品均應處于備用狀態,而沖洗用的玻璃瓶裝生理鹽水打開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我院自2008年起規定各病區重病房內的吸痰器邊均放置去除鋁蓋后的玻璃瓶裝生理鹽水備用。傳統的做法是把生理鹽水的鋁蓋打開后直接放在吸痰器邊備用,24 h更換。但若當天未遇到突發狀況或者病人不需吸痰,這樣就浪費了許多生理鹽水。為尋求省時、有效的存放方法,探討生理鹽水更換時間的合理性,對生理鹽水瓶開啟后的保存方法進行了探討,結果如下。
1.1 對象 選取我院2009年6月神經外科病房備用的玻璃瓶裝生理鹽水80瓶(為同一批號同一廠家生產的且均在有效期內)。對其編號,1號~40號為實驗組,41號~80號為對照組。
1.2 材料 玻璃瓶裝50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常州蘭陵制藥有限公司生產),500 mL大輸液的外包裝袋(安徽雙鶴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紙膠,玻璃吸管高壓滅菌后備用,無菌試管,酒精燈,肉湯培養基,36℃±1℃隔水式電熱恒溫培養箱,細菌培養由本院檢驗科實驗室完成。
1.3 方法
1.3.1 實驗流程 實驗組將玻璃瓶裝生理鹽水的鋁蓋打開后先用膠布固定瓶塞,然后將清潔的大輸液外包裝袋自上而下套住玻璃瓶進行保護。對照組將玻璃瓶裝生理鹽水的鋁蓋按常規打開后不做其他處理干預。兩組在同一時間段將鋁蓋打開并注明時間(具體到分鐘),統一放在搶救室病人的床邊,每次從兩組中各取 5瓶以保存 1 d、2 d、3 d、4 d、5 d、6 d、7 d、8 d,依次送檢驗室操作臺上進行采樣(兩組分別取生理鹽水原液1 mL注入肉湯培養基中),每組各40個樣本,放入36℃±1℃隔水式電恒溫培養箱培養48 h,進行細菌菌落數檢測。
1.3.2 評價標準 接觸黏膜的醫療用品細菌菌落總數≤20 cfu/g(或100 cm2),不得檢出致病微生物為合格[1]。進入人體組織、無菌器官的醫療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須達到無菌水平[2]。本實驗以生理鹽水的細菌菌落數為零確定達標。
1.3.3 采用SPSS 10.0統計學軟件進行卡方檢驗。

表1 兩組生理鹽水細菌培養結果比較 瓶

表2 兩組開啟后不同時間細菌培養陽性結果比較 瓶
對照組在保存24 h的5瓶生理鹽水中即檢出1瓶有細菌生長,細菌數為55 cfu/g;實驗組在保存至第7天時生理鹽水中檢出1瓶有細菌生長,細菌數為5 cfu/g,且均為非致病菌,即實驗組生理鹽水存放至第6天仍是無菌的。
吸痰法是指預防吸入性肺炎、肺不張、窒息等并發癥的一種方法[3],在臨床上主要用于年老體弱、危重、昏迷等各種原因引起的不能有效咳嗽者,要求在吸痰過程中嚴格無菌操作,有效、快速、無菌吸痰是呼吸道護理和減少交叉感染的關鍵[4]。吸痰法中要求在連接吸痰管時要試吸少量無菌生理鹽水以起到檢查吸痰管是否通暢,同時潤滑導管前端的作用,在吸痰結束時也要抽吸生理鹽水沖管,以免分泌物堵塞吸痰導管[5]。吸引器作為一種重要的搶救物品,要求各病區搶救室均有配備。為了確保搶救過程的快捷、高效,在我院各病區搶救室、重病監護室的吸引器邊常規放置了已去除鋁蓋的玻璃瓶裝生理鹽水,以供試吸、沖洗用。我院神經外科重病人相對集中且大多為昏迷病人,咳嗽反射差,無自主排痰能力需適時吸痰,以保證呼吸道通暢,防止誤吸,減少肺部感染。對于沖管用的生理鹽水,長期以來我院普遍的做法是不管用或未用只要鋁蓋一經打開一律24 h更換,但是搶救室內的吸痰器并非每天都用,尤其是重病人較少的科室,使用頻率低,24 h更換不僅增加了護士的工作量也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另外,我科有些重病人在意識轉為清醒、咳嗽反射較好的情況下也無需吸痰,但吸引器和生理鹽水是必備的,生理鹽水也是24 h更換,同樣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費。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組干預措施簡單、有效,用膠布固定橡皮塞避免了存放過程中的意外脫落,大輸液的外包裝袋內面相對清潔,用它套住玻璃瓶進行外保護,可避免瓶口與外界的直接接觸,大大減少了微生物入侵的幾率,同時其取材方便,只要在大輸液拆開時注意保護是可以進行二次利用的,也不會增加物資損耗。通過生物監測,進行干預保護的生理鹽水有效保存期延長至6 d,避免了頻繁更換,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護士的工作量,同時也避免了醫院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值得臨床推廣。
[1]吳少珠,劉凌云,李清.氣管內套管兩種不同清潔及消毒方法效果的對照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09,24(20):1894.
[2]莊英杰,李可萍,楊靜,等.依法規范護理操作,預防控制醫院感染[J].中華護理雜志,2008,43(4):380.
[3]殷磊.護理學基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68-269.
[4]吳少珠,李清,吳瑞珍,等.382例吸痰導致呼吸道黏膜損傷的原因及其預防對策[J].家庭護士,2007,5(9B):19-20.
[5]馮柳芳.吸痰過程中沖管液更換時間選擇探討[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9(5):1041-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