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明燕
護理行業是具有高責任、高風險的服務行業,隨著社會的進步及醫院管理模式的轉變,人們的市場經濟意識、自我保護意識、法制意識和知識水平不斷提高,醫療糾紛呈上升趨勢,已成為當前社會矛盾的熱點和難點[1-3]。防范醫療糾紛、加強護理風險管理是擺在各級護理人員,特別是護理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難題[4]。為此,我院通過以醫院信息化系統(HIS)為基礎的計算機網絡平臺,探索性地建立了“住院病人醫療風險預警監控系統”,并應用于臨床,取得了較好效果。現介紹如下。
建立醫療風險預警監控系統主要是對病人住院期間的醫療服務全過程實施動態監測,對護理人員提高風險預測意識,增強風險的鑒別能力,減少服務過程中各類危險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1 能及時發現并消除醫療隱患,提高工作效率 通過風險評估,各病區護士長及管理人員能及時查詢住院病人風險情況,及時針對存在的隱患采取措施,護理部也能動態地觀察各病區住院病人風險水平變化,進行有效的溝通與指導,促進護理質量持續改進。
1.2 為管理者決策提供科學依據[5]管理者可以通過風險系統對數據進行匯總、存儲、分類、檢索和評估,有針對性、有計劃地采取防范措施,并跟蹤評價效果,使信息在管理者進行決策時真正發揮作用。
1.3 提高護士的自我防護意識 風險預警監控能強化護士在工作中的自我防護意識,同時提高對住院病人危險因素的識別能力,根據危險程度積極尋找有效的途徑去化解風險隱患,避免醫療糾紛所造成的經濟損失。
1.4 為開展護理科研提供素材 風險預警系統的應用使護理管理者在長期的風險管理中找出薄弱環節,不斷探討糾紛防范的有效對策,為開展科研工作提供依據。
2.1 系統開發環境 采用結構化和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的方法,采用Client/Server系統架構,以Delphi6.0為開發平臺,使用SQL SERVER 2000數據庫,適用于 WIN98、WIN2000、XP 客戶機操作系統。
2.2 構成與功能 該系統采用模塊化結構,主要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分析和預測、信息發布等管理模塊,每個管理模塊均有6個相互關聯的功能模塊組成,即系統維護、信息錄入、自動評分、預警分析、匯總報表、反饋控制模塊,根據工作需要在主菜單下實現各子菜單相應功能的調用。
2.2.1 系統維護 實現對醫療風險預警監控系統進行維護,包括科室維護(科室名稱、病人姓名、性別、年齡、床號、住院號)、項目維護(對提示的19個項目進行維護),每次維護可增加、刪減、確認,便于管理人員根據不同的管理要求進行更改、完成系統設定。
2.2.2 信息錄入 在病區工作站填報相關信息,系統自動分類后存儲在原始數據庫中。
2.2.3 自動評分 該預警監控系統含有風險預警指標的數據處理模塊和指標的預警界限值,計算機自動評分生成風險預警評估值。
2.2.4 預警分析 對錄入的數據,按照評分值自動統計出住院病人的風險級別,達到風險閾值,系統自動報警。
2.2.5 匯總報表 對科室住院病人評估后匯總,進行風險排序,制成住院病人風險評估日報表,用于了解各種風險病人分布情況的統計數據。一張是以科室為分組條件而排序的病人風險報表;另一張是以全院病人為排序條件的風險排序表。
2.2.6 反饋控制 管理部門對評估結果進行實時監控,動態掌握,有效干預。
3.1 成立管理機構,建立監控機制 成立醫患關系協調辦公室,負責管理全院住院病人的醫療風險預警監控工作,由管床醫生和責任護士在工作站將病人信息客觀地錄入到風險預警信息管理系統。新入院病人24 h內進行第1次風險預警信息采集錄入,3 d內進行第2次風險預警信息采集錄入,如病人臨時出現特殊病情變化則及時進行信息修改。同時制定臨床科室填報信息管理制度及相應獎懲保障措施。
3.2 篩檢風險因子并分層賦值 根據我院近10年醫療糾紛事件統計,深入分析產生醫療糾紛風險的原因,設計《住院病人醫療風險評估信息采集表》,確定能反映風險危險因素發生的主體,力求表達準確、合理、清晰、容易理解,通過統計分析方法,即采用相關系數對信息內容進行測量,所有19個條目的嚴重度和概率與其所屬部分的總分值相關系數均>0.5,且具有統計學意義,信息采集條目能夠反映風險評估的主體。運用特爾菲法[6]篩選住院病人的日常風險預警指標,對不同級別危險因素和后果嚴重度賦予權重分值,詳見表1,開發設置危險因素項目評分軟件,保證危險因子納入的科學性,并采用風險矩陣的方法,交叉考慮不同組合后果嚴重度和危害發生概率,并以風險指數加以量化評價[7]。

表1 住院病人風險預警部分指標及賦值
3.3 風險預警評估 通過自動運算程序即生成全院所有住院病人風險預警評估值,并分4個等級,即風險評分指數≥66分為4級,無風險(綠色);45分~66分為 3級,低度風險(藍色);12分~45分為2級,中度風險(黃色);≤12分為1級,高度風險(紅色)。分別按照風險級別等級分區域分級別顯示。護士通過風險評估結果來判斷病人風險發生概率,分值越低則風險級別越高,代表病人危害風險越高。
3.4 風險干預與反饋處理 醫患關系協調辦公室與護理部聯動安排專人負責風險預警監控系統的管理和監測指標的監控工作,動態掌握全院住院病人的風險信息,在計算機終端上反映出病人的風險等級信息,當達到預警標準則自動報警,根據反饋的信息,及時分析和查找風險原因,針對不同的風險級別采取不同的干預和處理措施:低度風險及以下予以動態評估,跟蹤觀察;對中度風險病人,到科室核實病人情況,指導科室采取干預措施;對高度風險病人,由護理部、醫患關系協調辦公室管理人員下臨床科室與科主任、護士長溝通,協調矛盾,及時化解風險,防范醫療糾紛。
建立醫療風險預警體系是一項具有挑戰性、探索性的工作。護理風險管理重點是提高護理人員風險意識和應對能力[8,9]。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展,將計算機引入護理管理工作是必然趨勢,目前在護理風險防范方面缺乏有效、可行的量化指標,針對目前越來越多的醫患糾紛,迫切需要理想的解決對策。我們正是著眼于目前現狀,在建立醫療風險預警監控管理方面進行了積極嘗試。通過住院病人醫療風險預警監控系統的應用,在業務量大幅增長的情況下,護理糾紛增長速度放緩,說明防范護理糾紛成效顯著。同時實現了醫療預警監控的信息化、規范化[10],確保了護理安全,對和諧醫患關系、保護病人和醫院正當權益、減少各種經濟損失發揮了重要作用。見表2。

表2 2004年—2009年護理糾紛發生情況比較
[1]喬世明.醫療糾紛與法律責任[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9:63.
[2]柳惠玲.對當前醫療糾紛增多的思考[J].中國醫院統計,2002,9(1):59-60.
[3]王千,朱青峰,楊婷,等.新中國醫療糾紛處理問題[J].中國醫院管理,2000,20(4):50.
[4]尹香翠,李明國.某醫院近3年醫療糾紛情況分析[J].中國醫院統計,2004,11(3):262-263.
[5]李紅,宋亦男,王小芳,等.護理職業風險評估軟件開發和應用[J].中國護理管理,2009,9(9):58-60.
[6]徐蘋,秦婷,連斌,等.試論醫療風險預警體系構建[J].現代預防醫學,2007,34(2):392-393.
[7]李紅,宋亦男,王小芳.護理職業風險評估工具的研制與評價[J].中華護理雜志,2008,43(7):651-654.
[8]曾定芬,陳付紅,楊容.護理風險管理在ICU的應用[J].護理研究,2009,23(4A):906-908.
[9]陳麗華,蘭碧玉,劉文靜,等.護理風險管理在腫瘤科臨床工作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0,8(11C):3079-3080.
[10]尹維佳,陳敏,趙曉莉,等.Visual FoxPro6.0在醫院傳染病監測預警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05,20(8):733-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