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玲,史寶欣,王麗娜
臨終關懷模式指在臨終關懷實踐中發展起來的一種關于向晚期病人及家屬提供照護的標準形式和總體看法,臨終關懷模式對臨終關懷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1]。國內學者在借鑒西方臨終關懷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積極探索與嘗試了多種適合我國經濟條件和文化傳統的臨終關懷模式。現對國內有關臨終關懷模式的文獻進行匯總分析,以期為構建更為適合我國國情的臨終關懷模式提供參考,進而促進臨終關懷事業在我國的深入發展。
1.1 篩選文獻 以“模式”為主題詞檢索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1988年—2010年的文獻,再以“臨終”為主題詞進行二次檢索。共檢索文獻211篇,逐篇閱讀,剔除與本主題不符的文獻,選出對臨終關懷模式進行具體論述的文獻26篇。
1.2 收集文獻信息 參考文獻[2],自行編制資料收集記錄表。具體內容包括文獻題名、作者單位、年度分布、發表期刊、文獻引用頻次以及模式的具體內容、可行性分析等。將26篇文獻通篇閱讀,運用資料記錄表收集文獻信息并進行分析。
2.1 納入文獻的基本信息
2.1.1 年度分布 26篇臨終關懷模式文獻,其中1988年—2005年發表10篇(38.5%),核心期刊收錄的文獻4篇;2006年至今,5年內發表文獻量為16篇(61.5%),核心期刊收錄的文獻7篇。見圖1。

圖1 有關臨終關懷模式文獻的年度分布圖
2.1.2 地區分布 文獻發表量最多的地區為廣東省,共6篇(23.1%),主要集中在2006年后。其次是上海市,共3篇(11.5%)。其他為:安徽省、河北省、山東省、黑龍江省各2篇,北京市、河南省、湖北省、吉林省、遼寧省、天津市、浙江省、西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各1篇。
2.1.3 科研基金資助分布 注明科研基金項目的文獻共5篇(19.2%),其中近3年發表的文獻共4篇(15.4%)。見表 1。

表1 基金資助的文獻情況
2.1.4 引用頻次 根據引用頻次排序居前5位文獻見表2。

表2 引用頻次位居前5位的文獻
2.1.5 文獻第一作者的單位分布 第一作者所在單位大多數是醫院及附屬醫院,共13個(50.0%),高校類8個(30.8%),屬于社區或養老院機構的相對較少,僅5個(19.2%)。
2.2 納入文獻的內容討論 匯總文獻,將國內現有的臨終關懷模式分為 5類,見表3。

表3 我國現有的臨終關懷模式
3.1 20多年來我國臨終關懷模式的研究特點
3.1.1 我國臨終關懷模式的研究工作在曲折中不斷進步 自1988年天津醫學院建立國內第一家臨終關懷研究中心以來,臨終關懷事業在我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分析20年內累計發表文獻總量26篇可以發現,關于臨終關懷模式的研究速度相對緩慢,最近3年的文獻量增長明顯,約占50.0%。分析可能的原因:社會觀念落后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在我國人文背景的影響下,多數人都極為重視優生,卻不重視“優逝”。日常生活中也忌諱談論死亡,死亡教育基本上是空白,這使得多數人對臨終關懷缺乏正確的理解和認識,這種觀念嚴重地束縛了臨終關懷研究發展的步伐;在國際醫學科技全球化的影響下,隨著精湛醫學技術及先進醫護理念的引進與嘗試,近幾年我國臨終關懷工作也得到了質的提高,同期科研成果較前期研究豐碩,特別是上海、廣東、浙江等經濟發達地區,無論在文獻發表數量方面,還是課題基金資助分布情況,都體現了我國臨終關懷事業的不斷進步。但國外引進的臨終關懷方法及模式引發的本土化問題,仍將是我國今后臨終關懷實踐的重點與難點。
3.1.2 我國臨終關懷模式研究多集中在護理領域 分析發表的期刊種類,26篇文獻主要發表在護理學類期刊,包括《護理管理雜志》《護理研究》《中國實用護理雜志》等,心理學、倫理學及社會學類期刊較少關注這一課題。臨終病人安置場所的選擇相應地決定了從事臨終關懷研究工作的人群。目前,我國臨終病人多集中在醫院病房內,且由病房護士或醫院內專職臨終護理人員進行護理,因此護理類期刊有關臨終關懷的文獻較多。同時,臨終關懷研究成果期刊分布不均還與我國現有臨終關懷團隊缺少心理、社會工作者及其他相關專業人員的參與有關。典型的臨終關懷隊伍是由注冊護士、內科醫生、心理學工作者、營養師、社會工作者和牧師、法律顧問組成的跨學科專業團隊[3]。因此,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臨終關懷模式,不僅需要醫護人員的努力,還需要心理學、社會學、倫理學和法律學等各界學者共同參與,以保證我國臨終關懷事業全面健康發展。
3.1.3 我國有關臨終關懷的研究多表現為經驗性、總結性研究在26篇文獻中,“當前我國臨終關懷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對策”[4]一文的被引頻次最高,達21次,其主要內容不僅分析了我國臨終關懷模式的發展現狀,指出了我國現有模式的不足之處,同時構建了家庭-社區-專業醫護人員結合的新型模式,對后續研究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分析其他文獻的性質后得出,目前我國有關臨終關懷的研究多為實踐工作的經驗性總結,缺乏實證性、探索性研究。同時,心理護理是臨終關懷的重要內容[5],我國現多數臨終關懷工作只注重基礎護理,忽略了臨終病人的心理需求。雖然有些模式內容談到心理護理,但這些常規的心理護理可否從根本上解決臨終病人的心理問題,滿足其心理需求還有待于進一步驗證。北京臨終關懷研究調查組進行的臨終關懷的認知與態度調查雖采用問卷的調查形式,但未經過訪談等深入分析臨終病人及其家屬所需要的臨終關懷機構環境及護理等[6]。所以,今后研究應采取量性和質性研究相結合的方法,以病人需求為出發點,綜合考慮社會、醫療等因素,把臨終關懷模式內容構建的更豐富,從而提高臨終關懷的護理質量。
3.2 我國現存的臨終關懷模式 經文獻匯總,國內現有臨終關懷模式包括5類:①寧養院類模式,如跨專業合作運作模式[7]、寧養醫療服務[8]。我國的寧養院機構大多是由李嘉誠捐助創辦的,現今已達28所。由于國內經濟現狀與傳統文化的影響,寧養院機構所需資金來源及人員配置還受到一定限制,這將阻礙該模式的推廣應用。②社區醫院組織模式,指在社區醫院或社區衛生服務站開設臨終關懷病房或服務中心,如康寧病區[9]。鐘華[10]從3個角度即病人家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社會對社區開展臨終關懷的可行性進行了分析;牛歡歡[11]調查發現,入住社區臨終病房病人的每周平均費用明顯下降,病人家屬對社區病房模式的滿意度也明顯大于醫院病房。③家庭病床模式,如公認的施氏模式[12]。有文獻對開展家庭臨終關懷護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進行了詳細論述[13,14]。筆者認為傳統倫理孝道是家庭病床倍受歡迎的一個重要因素。有學者認為,隨著空巢家庭數目的增多及家庭規模與職能的縮小,在家庭護理缺乏專業的設施與技巧的背景下,家庭病床臨終關懷模式的應用將面臨諸多挑戰[4,15]。 ④綜合模式,如 PDS模式[16]、家庭-社區-醫護人員相結合的臨終關懷模式[4]、三級網絡姑息照顧模式[17]。綜合模式的發展需要多人群參與,也需要有更多資金投入及健全的醫療政策作保障。⑤其他模式,如臨終關懷人文護理模式[18,19]、滿足模式[20]、本土化臨終關懷[21],這類文獻主要從護理角度論述臨終關懷模式的內容。
3.3 我國現有臨終關懷模式在研究及實踐過程中尚存在的問題 目前國內現有的關懷模式多缺乏對臨終病人親屬的關注。死亡帶來的悲痛在一段時間內會影響死者家屬的生活質量,甚至造成人格改變[22]。跨專業合作運作模式雖把家屬作為臨終服務的一個重要部分,但具體內容未進行闡述[7]。因此,關懷病人家屬將是今后臨終關懷工作的一個發展方向;兒童臨終關懷在我國幾乎處于空白,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家專門為兒童設立的專業臨終關懷機構。周玲君等[23]詳細介紹了英國兒童臨終關懷機構的團隊人員組成及其工作內容,為今后我國開展兒童臨終關懷提供了資料;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臨終關懷服務團隊中,社會工作者扮演著重要角色。而我國現有臨終關懷模式其團隊組成缺少社會工作者的參與,有學者認為我國的專業社會工作在沒有獲得社會普遍認同之前,社會工作者要真正介入臨終關懷的“剩余領域”,還有一段漫長的道路要走[24]。
3.4 臨終關懷模式未來的發展趨勢 社區衛生服務是在政府領導、社區參與、上級衛生機構指導下,以人的健康為中心、家庭為單位、社區為范圍、需求為導向,以解決社區主要衛生問題經濟方便且綜合連續的基層衛生服務[25]。隨著老齡化的加速及家庭養老功能的減弱,養老問題將托付于社會,同時世界衛生組織認為衛生服務必須貫徹“社區化原則”,而且我國城市醫療衛生向社區轉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006年出臺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第三章第十五條規定有條件的可登記臨終關懷科。所以,社區衛生服務將可能成為我國臨終關懷模式的發展方向,構建一種以社區服務為主,醫院治療、家庭照護為輔,各專業人員共同參與的系統化服務模式是臨終關懷事業的發展之路。
[1]史寶欣.生命的尊嚴與臨終護理[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27.
[2]李菀,李崢.中國內地實驗性護理研究發展的研究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5):324-328.
[3]滑霏,袁長蓉,徐燕.美國姑息護理政策模式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6,23(11):39-40.
[4]陳春燕,羅羽,謝容.當前我國臨終關懷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護理管理雜志,2005,5(2):26-28.
[5]李鳳霞.老年患者的臨終關懷及護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0,5(2):197-198.
[6]李義庭,劉芳,付麗,等.以人為本,推進我國臨終關懷事業的發展[J].醫學與哲學,2006,27(12):39-40.
[7]謝開,巫紀英,黃偉坤,等.跨專業合作運作模式在臨終關懷中的實踐運用[J].基層醫學論壇,2009,13(6):487-489.
[8]盧人玉,龔愛珍,肖清秋.寧養院臨終關懷工作特點及護士素質要求[J].實用護理雜志,2002,18(11):5-6.
[9]李德華,曾文婕.社區醫院開展臨終關懷的現狀分析與對策展望[J].醫學信息,2010,23(2):317-318.
[10]鐘華.我國臨終關懷的現狀及其發展探索[J].中國全科醫學,2008,11(4A):604-605.
[11]牛歡歡.社區臨終病房護理模式調查[J].臨床合理用藥,2009,2(2):86.
[12]施榕.21世紀中國鄉村家庭臨終照護的倫理展望[J].蘇州醫學院學報,2000,20(2):97-99.
[13]張愛榮,尹愛華.淺談對癌癥患者開展家庭臨終關懷護理的可行性及必要性[J].黑龍江護理雜志,2000,6(10):58-59.
[14]張士斌.社區家庭臨終關懷服務模式探討[J].河北醫藥,2006,28(8):772-773.
[15]常子奎,管健.社會工作介入臨終關懷的研究[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3,19(1):50-51.
[16]李義庭,劉芳,付麗.臨終關懷模式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0(5):45.
[17]劉瑛,袁長蓉,沈潔,等.我國姑息照護服務模式的理論探索[J].中國全科醫學,2008,11(4A):602-604.
[18]王翠英.臨終關懷人文護理模式的構建[J].河南醫學研究,2008,17(3):280-285.
[19]許婷婷,王東海,曹永福,等.“臨終關懷人文護理模式”初探[J].醫學與哲學,2009,30(3):79-80.
[20]唐戈.對臨終病人進行滿足模式護理的構想[J].解放軍廣州醫高專學報,1997,20(2):150-151.
[21]李淑華,章肖平,陳明敏,等.本土化臨終關懷的實施效果觀察[J].護理與康復,2009,8(10):857-858.
[22]劉超,郭永玉.死亡意識:意義感在臨終關懷中的作用[J].心理研究,2010,3(1):9-15.
[23]周玲君,趙繼軍.英國兒童臨終關懷院見聞[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9,26(11B):73-74.
[24]安民兵,劉俊杰.淺談社會工作在臨終關懷團隊中的角色[J].衛生軟科學,2007,21(4):321-323.
[25]朱金楠.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運行機制的研究綜述[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9(9):589-591.